在幻變的生命裡,歲月,原來是最大的小偷
有一部電影,堪稱是香港影史上的經典之作。這部電影花了10年時間才籌夠1200萬港元投拍,卻邀得任達華、吳君如兩位重量級演員擔任其中的重要角色。
任達華在其中飾演了一個鞋匠父親,為了飾演好這個角色,他特意找人學了如何做鞋,而且只花了十天的時間就學會了怎麼做鞋。
他說為了滿足影片中父親頭髮半花白形象的需要,他每次染髮都需要花上5個小時,因此而長了頭瘡。
而一直以大笑姑婆搞笑而聞名的吳君如,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位含辛茹苦的母親,完全顛覆了以往的形象,帶給了觀者很不一樣的感受,再一次證明了她不只是會搞笑,演技也是非常的棒。
還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還很稚嫩的李治廷,此片是他的處女作。他在裡面的優秀表現使大家從此都知道了這個“小王力巨集”的存在。在片中他飾演的大兒子羅進一讓他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新人獎,甚至他在其中演唱的歌曲也拿下了當年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這部電影就是《歲月神偷》,它成績斐然,獲得過第60屆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水晶熊最佳影片獎,並在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了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最佳新演員、最佳電影歌曲獎等獎項。
除了有實力演員的加盟,這部電影的優秀還在於細膩的人物塑造,平實的情感把控,以無比自然的敘事手法在不經意間動人心房。
電影中80%的劇情來自於導演羅啟銳成長過程中的真人真事,帶有濃重的60年代香港的色彩。他從小男孩羅進二的視角展開,講述了1967年到1977年10年間香港一個普通四口之家艱辛卻也溫情的生活。
電影中充滿了導演羅啟銳對童年的美好回憶:永遠停留在店鋪的鞋匠父親,三秒鐘就忘掉一切的熱帶魚,比賽中永遠跑第一的大哥,夜晚巷子裡的露天晚餐,趴在桌子上聽著電臺裡的音樂的兩兄弟,以及父母言語不多,但卻充滿溫情和互愛的畫面。
只是,美好的東西總是轉瞬即逝,羅進二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都慢慢地被歲月這個小偷在不經意間中偷走了,再低頭時,已經是兩手空空。
這跟我們的生活何其相似。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在童年時都是父母手中的珍寶,我們無憂無慮地成長,淘氣,惹禍,似乎所有的煩惱都有大人為我們解決,而等到我們而立之年才發現,原先美好的東西,陪伴在你身邊的人和那些單純的快樂,越來越少,都已經被時光悄悄地帶走了。
然而這並不是影片唯一想表達的主題。
生活從來都是苦樂參半,歲月流逝能夠帶走很多的東西,但是卻帶不走人們心中的信仰,而人,有了信仰,無論遇到多麼困難的事情,跌倒後總能爬起來,重新開始。
“做人,總要信”片中羅太太經常這麼說。
正是這句話,讓這部電影更加深刻。
影片中,對於羅爸爸來說,“最重要的是保住頂”這是他的“信”。
忙碌了一天的晚上,羅爸爸爬在小木屋的屋頂,一邊認真地敲補著樓頂,一邊說著這句話。
有了頂,就不怕晴天晒,雨天淋。
颱風來襲的時候,羅家簡陋的小屋在風雨中搖搖欲墜,狂風吹走家中大部分的東西,小兒子進二嚇得哇哇大哭,在這個時候,羅爸爸和羅媽媽爬上樓抓住了屋子的頂棚,用自己的體重讓頂棚不被狂風吹走。
“最重要是保住這個頂”羅爸爸在狂風暴雨中大聲地吼道。
雖然木屋簡陋,但是對於勉強溫飽的底層人們來說,一片遮風擋雨的地方是最重要的,颱風過後,只要頂還在,無論多困難的境地,他們都能重新開始。
有了頂,家就還在。這是一個父親微小的心願。
對於羅媽媽來說,“信“就是“鞋子半邊難,半邊佳,一步難,一步佳,佳一步,難一步。”
疼愛他的丈夫,懂事的孩子,其樂融融的家庭,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然而,引以為傲的兒子忽然得了絕症,家中經濟拮据,丈夫不得不賣掉佩戴多年的戒指卻依然無法救回兒子的性命,是生命中沉重的另一面。
生活總是給你一顆蜜糖,有甩給你一個巴掌,當一家人覺得無法走下去的時候,幸而有羅媽媽一直用樂觀的態度鼓勵著所有的人。
苦樂參半的人生,沒有永遠的順境,也不會有永遠都過不去的坎。人生滋味,貧窮隱忍的人們體驗的最為深刻,然而逆境中也不放棄希望,這種樂觀的態度一直是她跟家人努力表達的東西,也是當年香港人能夠創造出財富和走出陰影的重要原因,是香港人頑強拼搏的草根精神。
大哥羅進一的“信”是“第三不算贏,第二也不算贏,無論什麼比賽,只有第一才算贏”這是他從小出類拔萃的原因。他從小便是別人家的孩子,是弟弟和家人的驕傲,也靠自己的努力贏得了尊重和愛情。
只是這麼品學兼優秀的他,後來卻在貧富懸殊的現實面前,他的信”崩塌了,這種崩塌也正暗合著他最終令人悲傷的命運。
女友家優雅地彈著鋼琴的媽媽,五顏六色的漂亮魚缸和大到分不清正門和後門的別墅,是他沒法擁有的另一個世界的東西。
他曾以為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自己就跟身邊的同學一樣,然而在現實面前,他發現無論自己如何假裝,自己依然跟其他的人不一樣。
就像他不吃午飯省錢買的,引以為傲的魚和魚缸,也遠不及女友家的漂亮和昂貴。
這種自卑讓他的世界觀受到了很大的撞擊,也是所有不幸的開始。
唯一慶幸的是,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他重新握住了自己的感情,也面對了自己的內心,在我們眼中,也算有了完美的結局。
對於活波調皮的弟弟羅進二,他的“信”是奶奶告訴他的。
奶奶離世前給她講了一個故事,說只要將最喜歡的東西全存起來,埋進苦海,把苦海填滿,就能和親人重逢。
他堅定不移地相信著。
他偷過很多東西,一隻烏龜,一個魚缸,一隻夜光杯,一片英國國旗……都是他最心愛的東西。
然而,他把所有的東西扔進海里,都無法換回離世親人的一面時,他發現他的“信”是假的。
著名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羅進二無疑是幸運的人,哥哥的疼愛,父母的言傳身教,讓他有一個雖不圓滿,但卻讓他一生受益的童年。
雖然最終他的信也破滅了,但是他卻有了新的“信”,那是他爸爸和媽媽的“信”,是一種底層人民不屈不撓,永不放棄,像小草一樣頑強生長的“信”
這足以讓他受益一生。
導演羅啟銳曾說過,創作此片的初衷,正是因為他看到了不少充滿迷惘和充斥負能量的年輕人,他想借由此片喚起他們這代人的青春記憶,也藉機向香港電影百年致敬。
我們的確從中看到他所想表達的東西,看到苦難下的香港人命不屈不撓的精神。
除了這部電影的意義,還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的音樂,它們適時的出現給影片增色不少。
片首輕快愉悅的《Dancing on the moon (在月球上跳舞)》,片中溫暖舒緩的《I Wanna Be Free (我渴望自由)》,以及片尾曲《歲月輕狂》,它們不僅在情感情緒上引導著觀影者,更是強化了導演想要表達的內容。
電影結束之後,年輕健康,對生活充滿嚮往的羅進一和懵懂快樂的羅進二趴在簡陋的樓頂上聽著電臺的畫面還一直在我腦中浮現,就像童年中那些細碎的美好回憶,在一首歌,一句話,一個不經意間的回眸中隨時都能重現。
當你對生活失望,人生困頓時,相信這部電影能夠帶給你勇氣和信心。無論痛苦,快樂的記憶,最終都將被時光偷走,而人,只要有“信”,總能看到風雨之後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