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犯罪現場》的會。
自古開會先表揚,我把表揚的話先講一遍——
《犯罪現場》最大的優點就是,故事講述完整。很多人以為拍電影先把故事講完整是首要的,我也這麼認為。
但偏偏現在的很多導演,不知道是水平問題還是觀念問題,老是會給你整一些沒頭沒尾的PPT電影、VCR電影,看完全場你都拎不清來龍去脈,搞得你一頭霧水。
別以為只有中國產神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們有這個捨本逐末、不講故事光渲染的毛病,好萊塢流水線作品《阿麗塔:戰鬥天使》等不也一個德性?
我看《犯罪現場》起碼能把故事講完整,就體現了馮志強的基礎業務能力和誠意了。
香港刑偵劇一般前三分之一交代案情及安排人物出場,中間三分之一豐富劇情並加深懸念,最後三分之一破案、真相大白。
《犯罪現場》就像劇場版的香港刑偵電視劇,開局安排“珠寶店搶劫案”前後,將相關人物放出;中間通過汪新元和葉警官兩條線上兩個人的“反常”行為推進情節、“虛晃一槍”;最後“四人槍戰”、“亂葬崗槍戰”兩場戲讓全劇落幕。
從開頭到結尾,每個人原來什麼樣子、遭遇什麼情況、最後什麼結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你讓一個小升初的孩子來看,保準也能看得明明白白。
《犯罪現場》是馮志強的第四部熒幕作品,爾冬升是將他作為青年導演來捧、來合作的。
青年導演不好高騖遠去搞一些《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大賣內涵無疑是明智的,拍出《犯罪現場》這樣故事完整且還有幾處亮點(比如畫面、配樂和矛盾場面的動作戲處理等)的作品,即便相對平庸,但前途還會一片光明,畢竟現在這個電影市場,只要不算太爛,都算好的——觀眾的期待值真心算不上高,整體欣賞水平也算不上優秀。
沒錯,我說《犯罪現場》最大的優點是故事講得完整,又說青年導演馮志強先拍成這樣還算可以了,言下之意是想說:
《犯罪現場》是實打實的平庸之作,算不得大片,也夠不上藝術。先說為什麼算不得大片。
完美的大片講究什麼?巨集大主題、高深立意、恢弘場面、大牌明星、精湛表演、前衛拍攝手法等,起碼要佔到兩三樣。
《犯罪現場》看起來只是個成本不怎麼高的港片,明星噱頭無非是敬業古天樂及其與萱萱熒幕重逢,況且還是古天樂2019年面世的第六部戲,觀眾難免都有點審美疲勞。
說到主題、立意,不存在的,觀眾看完頂多覺得古天樂終於能睡著了,壞人也沒那麼壞,還能體會到個啥?
還有場面、表演、拍攝手法等,真心只能算還湊合。
幾場槍戲,尤其是最後的“亂葬崗槍戰”,顯得那麼倉促、草率,彷彿等不及收工吃便當了一樣。
表演來講,只能說中規中矩,該演冷酷的汪新元看起來是冷酷,該演沙雕的林警官看起來是沙雕,如此而已,就連萱萱飾演的女房東,說實話,也沒將市儈、柔弱、善良三個特點演出彩——只是每一點都有那麼點意思而已。
至於拍攝手法,開頭鸚鵡+字幕倒是很適合做PPT封面,配上背景音樂倒有種大片即將登場的感覺,但可惜往後並無亮點,尤其凶案現場的畫面讓人感覺攝像老哥沒吃飯手抖,晃得有點不舒服。當然,不可否認馮志強還是有嘗試玩一哈子的,比如“洗衣店爆炸”這一PART一鏡到底,看得出來是花心思的。
這片子吧,平庸的關鍵點在於,導演+編劇的文化格局和講述水平上。導演和編劇都是馮志強。
說故事完整,是他的功勞;但是說電影平庸,也正是他全責。
第一點:文化格局
我看完《犯罪現場》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覺像中學老師佈置了一篇作文,要同學們講一講好人不一定是好人、壞人不一定是壞人,然後馮志強同學就交了這麼篇60分的作品。
《犯罪現場》的故事矛盾非常簡單,幾乎每個角色的矛盾及處理都很LOW。
搶劫犯頭子汪新元,是壞人,然後因為同夥被殺、鴨梨山大而略顯精分,於是想找出真凶然後徹底睡著;葉警官,偉光正的人物,因為臥底被殺、出離憤怒而尤其亢奮,於是黑化、以暴制暴然後領便當;林警官,慫包一個,因為汪新元跟他說自己不是凶手,就走上了尋求真相之路,從磨洋工人設轉變成警局急先鋒……
是不是有點太形式化、太兒戲、太粗糙了?所有帶悲劇色彩的故事,人物矛盾哪個不是重點突出一個人物情感上的“量變到質變”以及“抉擇”上的痛苦、艱難?
你看同樣是港片的《無間道》裡一句“我想做個好人”,臺詞聲音不大,但因為前情裡種種殺戮、背叛、痛苦的堆疊,渴求但求而不得、抉擇也身不由己的境遇,就讓這句話顯得振聾發聵!
那麼《犯罪現場》的各位角色的轉變呢?
你是編劇你來寫的話,你覺得一個深受愛戴的高階警官會因為臥底因公殉職就毅然黑化、教唆犯罪?一點心理上逐漸轉變的鋪墊都沒有、黑化起來行為那麼嫻熟就算了,最搞笑的是居然讓葉警官接受了復仇團伙的提議、接受一筆錢給臥底家屬——拜託,如果復仇是一個變節的話,接受贓款又是一次變節,咱這個高階警官這麼容易變節、動不動就說服了自己,那他是怎麼能混到以前偉光正的形象的!
劫匪頭子汪新元,劫案時你看心狠手辣、形象鮮明,但往後走卻變成了理中客,彷彿導演要告訴你長得帥的壞人也很可愛一樣。
那個廢柴林警官,積極分子變磨洋工代表交代得不清不楚,好像一個人很容易就變了,一句歲月蹉跎就可以含糊過去,等磨洋工又變成積極分子,又很突兀,只因為汪新元沒殺他?就算他是白蓮花捨不得汪新元,那也好歹說清楚是什麼動機讓他積極辦案吧,就算是扳倒葉警官也是一個好的動機啊——要不然,按照這種廢柴性格,躲一邊不就是了。
還有復仇團伙的夥計們,什麼心理變化過程都不交代,直接就讓他們復仇了。誠然老媽去世、物件癱瘓等是非常大的復仇動機,但是要知道,那麼多刑事案件的受害者,99%都沒走上覆仇道路吧?你看以暴制暴的電影,哪個不是起碼交代下官方不作為,自己沒辦法才自己出手以暴制暴的……這就算了,居然還安排“分贓”的一幕殺葉警官,這……復仇的初心在哪?最扯的是,葉警官居然接受了提議;最最扯的是,他們還殺了要分一份的葉警官,全員黑化……導演你在想什麼?
總之,看下來,感覺導演的文化水平、審美水平一般,跟文學藝術應該搭不上太大的關係,寫作水平應該平平無奇。你讓一個學生寫作文,他也會給你安排故事矛盾,然後黑變白、白變黑,但他僅能做到這樣。而馮志強的《犯罪現場》,就是這麼個水平。
對比一下你就知道什麼叫“文化格局”了。
你看《我和我的祖國》裡陳凱歌執導的《白晝流星》,算是裡面比較差的一PART了吧?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陳導這個思想水平、文化水平肯定是有的,這片子不管你往文學的“迴歸”主題靠還是套個“割肉喂鷹”的故事去思考老書記,反正能判斷,給一定的篇幅和空間陳導,大概率會出個有深度的片子。
但你看《犯罪現場》的話,你不存在這種期待、指望的。
第二點:講述水平
講述水平不夠的特點就是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囉裡囉嗦。該說的,比如前文提的焦點場面倉促、人物變化鋪墊不夠其實都可以算。你會講故事的話,一定會注意到要讓聽者信服,情節鋪墊不夠或者場面太過倉促,明顯不能讓人信服。
幾乎所有創作新手都有這個問題。就算你把情節大綱列給一箇中學生,讓他去豐富寫作,你仍然會發現,他筆下的人物轉變會很生硬、矛盾場面幾筆帶過——肚裡沒貨、水平不夠都這樣。
不該說的呢?有些創作者熱衷花篇幅去講開頭,細得很,到後面虎頭蛇尾;有些創作者喜歡洋洋灑灑搞辭句、渲染畫面,結果搞成PPT電影;馮志強這個不是這兩種,起碼他是認真講故事,且結構、層次相對合理。
問題在於,那些有的沒的,留白就好,別浪費時間。
女房東的所有戲都有任何必要?主題既然系在最後“這個世界不應該是這樣”上面,汪新元和女房東這段“情愫”放這裡算啥?你放個照顧老人很溫暖的女房東,OK,請問這就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頭立地成佛的理由?你放個市儈樣樣收費的女房東,OK,請問這個市儈形象跟劇情有半毛錢關係?你放個柔弱被人欺負的女房東,OK,請問你是想塑造搶劫犯頭子江湖大俠拔刀相助的一面?拜託先講好主線、豐富好人物主要特徵好嗎!
除了現在幾乎所有電影都喜歡的——不管有沒必要我就加感情戲——這個毛病,《犯罪現場》還有好多拖沓、注水的細節,包括主角那啥失眠症,都可以稍提即可。你看廢柴林警官養貓這筆墨有必要嗎?他有愛心就能幫助到觀眾理解他對汪新元產生聖母心?借高利貸養貓是腦子不好,這跟鬱郁不得志、頹廢、磨洋工有毛線關係?
想說很多,OK,那也要大師來講,取材用料信手拈來、省略得當可不是好乾的活。
最後,還是感謝古天樂,你的電影我都會看的。說我閒也罷、情懷也罷,反正老面孔們拍的港片我還儘量都是看了的。
但是,如題目所說,我挺懷疑港片未來是否能“重現榮光”。市場環境已經完全變了,優秀的演員們也逐漸凋零——說票房,除了古天樂,香港中生代的演員裡,還有一個能打的嗎?
現在看《犯罪現場》,讓我又認識到,香港青年導演的“上限”,好像並不太高。
希望只是個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