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摩薩德。

這個名字,很多人乍聽之下肯定很陌生。

但如果提起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和英國軍情六處(MI6),很多人也一定都知道。

其實,這仨是齊名的。

還有個蘇聯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КГБ),並稱"世界四大情報機構"。

依照文中提及順序排列

每一個組織的傳奇故事都很多。

但電影電視裡常見的,還是CIA和MI6(鼎鼎大名的007就是出自MI6)。

有關摩薩德和克格勃的影視,卻幾乎不怎麼見得到。

於是,鍾愛真人真事改編的網飛大佬又忍不住了。

最近,摩薩德頭牌間諜堪稱傳奇的潛伏故事,就被它搬上了熒幕——

《特工科恩》

The Spy

先不說別的。

海報上的這個人,是不是感覺有點熟悉?

給你一張圖,你大概就能想起來了↓

《王牌賤諜:格林斯比》

是的,就是他,出了名的屎尿屁喜劇之王——薩沙·拜倫·科恩。

實際上。

看慣了他演的一些低俗喜劇,估計很多人都快忘了這是個實力派。

兩提金球獎最佳男主(《波拉特》《誰是美國?》),一提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波拉特》)。

這部《特工科恩》也一樣。

無節操的戲份見多了,突然見他演正劇,感覺就兩個字:驚豔。

目前,《特工科恩》豆瓣評分8.6,IMDb評分7.8。

雖然稱不上神劇,但絕對算作優秀。

看過的人不多,不過給的基本都是四星五星的評價。

妥妥的冷門佳作。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以色列。

伊萊·科恩(薩沙·拜倫·科恩 飾)原本是個不起眼的百貨公司小職員,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打單子等下班。

不起眼到什麼程度呢?

參加聚會,人家會把他當成服務員讓他去倒酒的那種。

他自己對此也是深惡痛絕。

只盼著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讓老婆過上好日子。

當時,以色列和敘利亞衝突頻發,政府和百姓人心惶惶,摩薩德也被迫接下重擔:

迅速找到合適人選,培養成間諜後,滲透進入敘利亞。

於是,他們釋出了"替政府祕密工作"的招聘啟事,最終引來了科恩。

PS:雖然中譯名為"特工",但就科恩的的工作性質來看,叫"間諜"會更準確一點。

只要通過培養,間諜人人都能當。

可如果是想進行深入滲透,那必得是精英中的精英。

首先,得有天賦。

比如,追蹤和反追蹤的本能。

劇中,間諜部負責人把科恩叫來時,故意給了他一個假地址,自己則站在後方的高樓上暗中觀察。

來到約定場地的科恩很快便反應過來自己被騙了。

幾乎是下意識地,科恩回頭便望向了負責人所在的高樓。

這種技能是沒法教的。

後來在受訓的過程中,科恩也展示了他極強的學習和記憶能力。

他不僅記住了種類紛繁的武器型號、敵方重要人員資訊,還學會了製造炸彈、發電報等間諜技能。

僅僅只用六個月,伊萊·科恩就完美畢了業。

其次,得長得夠普通。

你總不能頂著湯姆·克魯斯那樣的一張臉去搞潛伏。

更多情況下,間諜還是得長成馬特·達蒙那樣,扔進人群就能被淹沒(《諜影重重》系列主角,我不是在黑他!)。

這一點,科恩完美符合。

《諜影重重》裡的馬特達蒙

1961年1月3日。

科恩前往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拉伯僑民中心),正式開始間諜工作。

化身為敘利亞籍商人卡邁勒·阿明·塔貝特。

角色的故事背景已經被他烙在了心裡:

他從小就跟隨父親生活在布宜諾斯艾利斯。

現在他功成名就,滿腦子想著的就是返回敘利亞為國效力。

憑藉著自身魅力和政府支援,科恩很快便打入了敘利亞上流社會圈,混得風生水起。

願意幫他寫推薦信回敘利亞的人堆成了山。

不過最重要的是,他在機緣巧合下結識了駐紮在此的阿明·哈菲茲上校。

也就是後來的敘利亞總統。

對於科恩的出手闊綽和愛國情懷,阿明打心底裡欣賞得很。

這一際遇,也為科恩後來的平步青雲埋下了伏筆。

1962年1月10日。

在朋友們的推薦和幫助下,科恩成功抵達大馬士革(敘利亞首都),並租住在了敘利亞軍事總部斜對面。

現在萬事俱備,而剩下的,就全看他自己發揮了。

一直到到1965年被抓捕時,科恩幾乎是完美地潛伏了三年之久。

在此的潛伏期間,科恩也肯定被人懷疑過、調查過。

劇集中對此也有所展現,還挺多。

但他本人真正經歷過的險境有多險,大概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從結果來看,科恩無疑是成功了。

在公開的資訊中,科恩的主要成就有三個。

其中最著名的,是戈蘭高地的情報收集。

戈蘭高地位於以色列以東,敘利亞以南,擁有豐富的水資源,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六日戰爭),高地被以色列用兩天時間佔領。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在於科恩種的樹——

科恩結識了敘利亞總參謀長的侄子,並隨他多次遊覽戈蘭高地。

在此期間,科恩不僅偷偷掌握了敘利亞防禦工程的的大量資訊,還捐了一筆錢給這裡種上了樹。

美其名曰"給辛苦的士兵們納涼"。

後來,這些樹成了以色列空軍和炮兵們的絕佳瞄準目標。

真實照片:科恩在戈蘭高地(中),後方便是他的祖國以色列

第二件,是摧毀敘利亞的改道計劃。

1964年,敘利亞與其它阿拉伯國家計劃使約旦河改道,讓以色列無水可用。

負責這項改造工程的是一個沙特企業家,名叫穆罕默德·本·拉登(奧薩馬·本·拉登的生父)。

這件事同樣被科恩知曉了。

在他的情報幫助下,以色列得以派戰機多次轟炸該工程。

至於第三件,就更牛逼了。

隨著科恩在敘利亞潛伏的時間越來越長,地位越來越高。

敘利亞總統不僅把科恩當作了心腹愛將,甚至萌生了讓他擔任國防副部長的想法。

也算是前無古人了。

可惜的是,科恩沒能等到那一天。

科恩的暴露原因至今仍無定論。

有一個說法是:科恩每天定時定點的情報傳輸,影響到了印度大使館的電臺,最終引起了敘利亞政府的重視和懷疑。

劇中參考的正是這個說法。

劇中說的是影響了電視訊號

1965年1月。

敘利亞從蘇聯搞來一套無線電定向裝置,用分割槽停電檢測的方法鎖定了科恩。

因為,他用的發報機帶有獨立電源。

在士兵衝進科恩住所的時候,他還在傳送情報...

總地來說,《特工科恩》算是比較忠實地還原了科恩波瀾壯闊的間諜生涯。

不過導演多走了一步:

除了關注科恩的傳奇事蹟,還關注科恩的內心掙扎。

不錯,他是國家英雄。

在以色列,很多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各地都會舉行追悼他的活動;

2005年,以色列新聞網站Ynet舉辦的以色列200大偉人評選中,他排名第26位;

耶路撒冷的科恩紀念碑

但很多人可能常常會忘了,這也是個人。

一個有老婆,有孩子的平常人。

他不是見到敵人就往上撲的戰爭機器。

他也會糾結,他也會退縮,他也會迷惑。

劇集開篇,絞刑前夜,科恩被恩准留一封信給家人。

到了最後署名的時候,科恩卻遲遲不肯下筆。

坐在一旁的牧師猛然驚覺道:你不會已經忘了你的名字吧?

這,其實就是本劇在一開始就埋下的最大主題。

在長年累月的偽裝之下,科恩是如何一點一點消失殆盡的?

有外部原因。

間諜工作剛開始的時候,科恩心裡尚如明鏡,卡邁勒只不過是自己扮演的角色。

他還時常寫一些不會寄出去的信,聊以慰藉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可換來的卻是同事劈頭蓋臉的怒罵:在敘利亞,沒有伊萊·科恩,只有卡邁勒。

同事說的當然沒錯。

為了保證潛伏行動成功,為了科恩自身的人身安全。

除了每天發報的時候,伊萊·科恩就應該不存在。

他的老婆,他的孩子,也應該不存在。

也有內部原因。

在敘利亞,他是孤獨的。

一個人住著空蕩蕩的豪宅,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打電報。

在以色列,他還是孤獨的。

幹著為國為民的工作,卻不能和家人說。

一年回一次,一次回三天。

等他回到家,孩子們早已不認識自己,說他長得像爸爸。

還有一點。

正如劇中展現的那樣。

一邊是彩色(敘利亞),一邊是灰白(以色列)。

一邊是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一邊是籍籍無名的普通公務員。

過慣了上流生活的科恩,回到國內後竟和商場保安大打出手:

你算什麼東西,也敢查我?

內外交困,雙重壓迫。

到了最後。

自己究竟是在以色列扮演科恩,還是在敘利亞扮演卡邁勒。

他已經分不清了。

在最後一次返回敘利亞時,他換上西裝,把科恩的衣服扔在地上亂作一團。

在我看來,這或許是導演的一種暗黑式想象——

此時,他已經下定決心丟掉科恩這層身份了。

或許是我多想了,或許是導演多想了。

可若要說科恩心中就從來沒有過類似的想法。

恐怕誰也不能夠篤定。

只是在最後的最後,導演還是給了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尾。

儘管信上的簽名彷彿跨越了記憶的長河,出現得異常艱難。

大概是指甲被拔,經過嚴刑拷打後身體虛弱的關係,他的字也寫得歪歪斜斜的。

但依然很清晰——

Eli(伊萊)。

(特工科恩)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馮紹峰在節目首談兒子,對趙麗穎的稱呼,暴露婚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