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是拒絕看這部電影的,雖說自己沒有同樣的遭遇,但身邊一些朋友有類似的經歷,那時候就覺得,身為女兒,身為姐姐,太不容易了。
本是十七八歲的花樣年華,卻為了承擔弟弟的命運,放棄了自己上學成長的機會,外出打工,只為供弟弟上大學,之後再給弟弟買房子娶媳婦,這就是很多姐姐的責任。
如同電影《我的姐姐》中的安然,她反對父母生二胎,畢竟當時的她已經成年了,再加上父母“重男輕女”的觀念,為了生兒子,要讓女兒裝瘸子,不能穿漂亮裙子,不能像其他小夥伴那樣光明正大地玩耍,小小年紀的她,該是多麼難受呀!
而到最後,父母不在了,留給她一個六歲的弟弟,別人都說:“你們是親姐弟,你們有血緣關係”,但就因為這樣,就要讓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孩子,賠上一輩子嗎?
電影給了一個光明的結尾,也算是開放式結局,但身為女兒,身為姐姐,真的就應該認命嗎?
01
姑媽的犧牲
在這部電影中,有兩個身為姐姐的女人,一個是姑媽,一個是安然,姑媽的一生就是無私奉獻,為弟弟為整個家庭付出,而全然忘了自己是誰,這也是現實中很多女性的寫照。
不是她不想抗爭,不是她不想做自己,而是在那個年代,身為姐姐就該如此犧牲,不付出不奉獻你就不配做女兒,不配做姐姐。
就像姑媽一樣,她本來可以有另一種人生,卻為了成全弟弟,選擇回家幫助弟弟上大學,娶媳婦,甚至還要幫弟弟照顧孩子們。
電影中,姑媽說了這樣一句話,很是讓人心疼:“我是姐姐,從一生下來就是了……”
是啊,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更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不管是女兒的身份,還是姐姐的身份,從一生下來就註定了,你的一輩子也註定了,這是姑媽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悲哀。
姑媽無法理解安然不養弟弟的決定,在她的觀念裡,弟弟就該安然撫養,照顧弟弟就是她的責任,而安然卻說:“不是誰都能做到你那樣無私的。”
一輩子都在為家庭犧牲的姑媽,又怎麼忍心看著安然重複她的路呢?套娃也不是必須要裝在一個模子裡,姐姐也不一定就只有一種人生。
02
安然的反抗
我覺得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兩代人對“姐姐”這個身份的不同選擇,姑媽選擇了犧牲自己,成全他人,而安然選擇了反抗,想要為自己的命運爭取。
父母在她上大學時,想要生一個兒子,她反抗過,決裂過,可都沒有用,身為女兒的她,在父母的心目中,幾乎沒什麼份量,父母還是決意要生下兒子。
從那一刻起,安然決定和家裡劃清界限,她的願望只有一個,考上研究生,離開這個家,去北京發展,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她每天都在拼命努力著。
可是父母的不幸離世把她拉回現實,就算她再怎麼逃離,她依然是這個家的女兒,這是她無法逃脫的責任,父母就這樣離去了,給她留下一個六歲的弟弟,這個弟弟的撫養成了最大的難題。
親戚們一致決定,她是姐姐,而且已經工作了,撫養弟弟的責任自然就應該是安然的,其他人負不起這個責任。
但安然卻不退縮,她不想把弟弟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當初是他們決定要生,現在又要自己負責養,這算什麼?
她想給弟弟找個領養家庭,兩個人從此橋歸橋,路歸路,她還有自己的人生要過,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承擔起弟弟的責任,也就等於重新決定了她的命運。
別人都說她心狠,可是身為姐姐就應該認命嗎?尤其是看到姑媽的一生,安然為自己爭取,真的就錯了嗎?
安然的選擇至少讓姐姐們知道,你是可以反抗的,你可以過自己想過的人生,不必把所有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
03
原型中的姐姐,是錯的嗎?
這部電影是有原型的,原型中的姐姐被認為太心狠了,她不像電影中的安然,對弟弟產生了情感羈絆,而是從一開始就選擇和弟弟成為陌路人。
她在弟弟兩歲時,給他找好了領養家庭,主動切斷所有聯絡,然後賣了自己名下的兩套房子,在自己喜歡的城市買房,結婚,生子。
她說,弟弟和自己差了二十多歲,她對他真的沒有感情,甚至當時為了這件事情,和家裡鬧得很不愉快,她又怎麼會甘心揹負弟弟的命運呢?
所以她很慶幸自己的選擇,並且不後悔,因為人都是自私的,自私才是天性,無關獨生還是不獨生。
這個姐姐的決定是錯的嗎?其實遇到這種事情,誰也無法分辨對與錯,也無法說清善與惡,畢竟誰也無法代替誰的人生。
她或許只是讓更多女性明白,身為女兒,身為姐姐,不應該就這樣認命,你可以選擇不一樣的人生,你也可以擁有自己。
雖然這條路還很難,但我相信,越來越多的女性會意識到“本我”的重要性,也開始慢慢地為自己而活,也許這才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