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其實25號我就已經提前看了《我和我的祖國》,後臺大家也都催得很緊,但我一直拖著,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寫。

一方面,它其實已經不太像是一部電影了,在很多人眼裡更像是一個禮物,現在的豆瓣評分,評價大部分都是從禮物屬性出發的,已經失去了電影評價的參考性。

另一方面,它是七個短片拼起來的,看下來有的意外特別好,有的又確實特別差,打分就變得特別困難,總不能取一個平均數吧,對創作者不公平。

所以我們現在也只能暫時拋開禮物的這個標籤,也不給出打分,就是挑幾個短片聊聊吧。

《我和我的祖國》

單純去說電影,總體肯定是好於預期的。

當所有人都以為這又會是一部不能評分的《建XXX》系列的時候,它意外“鬆解”了,把主旋律弱化了。

它叫“我和我的祖國”,但重點不再是我的祖國,而是作為主語的“我”。

與其說是歌功頌德,更像是在從各個階層,行業,民族的不知名小人物視角出發,去呈現“我”愛這個國家的方式。

“我”,終於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個體,這點算主旋律電影的一次大進步。

七個短片相比起來,我個人還是最喜歡徐崢的《奪冠》和甯浩的《你好北京》。

因為這倆拍的最沒有距離感。

其他五個雖說也都是個體,但都很默契的在拍時代節點裡的無名英雄,修旗杆的黃渤,備用飛行員宋佳,退休的扶貧旗長田壯壯,升旗手杜江,原子彈工程師張譯,他們更多都是從職業和信仰出發的“愛國方式”。

只有徐崢的《奪冠》,甯浩的《北京你好》是市井化的,真正在貼合普通人。

這兩部最能讓我感受到時代大事件和市井小民的碰撞感,或者說,和永遠在旁觀的自己的碰撞感。

你說對於那小孩和出租司機葛大爺來說,愛國是啥?

他們沒法像那些人一樣,把愛國的方式去具象化成一件需要完成的工作。

他們就是普通人,首先會考慮的,還是今天喜歡的小女孩什麼時候來,玩什麼玩具,吃什麼零食,是今天拉了幾個客,怎麼給兒子過生日,怎麼在前妻面前長個臉。

我和我的祖國電影片段

但當某個大事件真的撲面而來的時候,他們又會主動的去關注,去把自己置身其中。

我們可能每天都在經歷葛優這樣的計程車司機。

甭管他們在車裡和乘客吐槽過多少國家的事,奧運一開,女排一勝,他們心裡就是會有那股子勁去發自內心的自豪。

我和我的祖國電影片段

這才是大部分普通中國人的家國意識,是骨子裡的。

吐槽也好,自豪也好,這都是一個普通中國人,愛這個國家的方式。

我和我的祖國電影片段

而兩位導演把這種家國意識引出來的方式,我也挺喜歡。

本來命的題,都是奧運精神,女排精神這樣意識型的東西。

但沒想到,徐崢和甯浩只是把女排和奧運當了一個背景,只是電視轉播裡的一個畫面,甚至就是新聞報紙的一個標題。

我和我的祖國電影片段

用它們來當鏡子,投射市井小民在大事件面前的反應,而且這種投射都是精準的。

裡面的角色都是能在我對這個國家的記憶中找到對應的。

我的父母輩也確實這樣看過女排的比賽。

小時候我也用各種“方法”調整過家裡的電視天線。

中國踢進世界盃那年,我也看到過我的父輩集體的熱淚盈眶。

上面這些,才是真正的“我”,和我的祖國。

誇完了好的,再聊聊最讓我一言難盡的。

總導演陳凱歌自己的《白晝流星》。

倒也不是說差,只是他那一部分的觀感不知道怎麼了,特別分裂。

它有特別好的地方,是電影裡不多的幾部可以去分析視聽語言的短片,它不是從頭到尾拿文字在敘事,而是拿鏡頭講故事,比如多次用遠景,倒置的非常規構圖去拍那兩個迷途的年輕人,幾乎沒設定什麼臺詞,只是用鏡頭來表現他們的渺小和茫然。

我和我的祖國電影片段

這是陳凱歌最擅長的以影像表意弱化情節表意。

好幾個場景你還能看到陳凱歌自己往裡加了一些浪漫主義的私貨,底子完全是寓言性的,有點《黃土地》的意思。

我和我的祖國電影片段

但問題還是在於,它始終是一篇命題作文。

導演像是一個高考寫作文寫嗨了寫跑題的考生,臨了結尾才想起來自己有題目規定。

沒法子了,給硬扣了一段點題的結尾,從航天器出現開始,電影就急轉直下,成了另一個風格,前後年代呈現的都不是同一個。

我和我的祖國電影片段

我當然不否認航空精神的振奮,但它始終是抽象的,你要把它用一個結尾具象出來是很難的,一個短篇的敘事空間也完全不足以達成。

那怎麼把前半段的“黃土地”故事和後面航空精神鼓舞人心結合到一起呢。

就只能讓田壯壯的角色莫名的突然暴斃,兩個年輕人突然就衝上去給航天員抬座位。當時的氛圍已經奇怪到讓我擔心他們接下來就要開口團結就是力量了。

實在是有些可惜。

至於其他的幾部,就不展開說了,一起聊一下吧。

管虎的《前夜》在我個人這,可以放第三,它最好的地方不是黃渤這個角色,而是在建國前夜裡那群義務幫忙的人民,那時候的人民對於新中國,純粹的讓人想掉眼淚。

我和我的祖國電影片段

文牧野的《護航》最大的價值還是在這樣一部禮物電影裡代表中國的女性,拍的也確實有反刻板的意思,結尾男飛行員對宋佳的致意太帥,但除了帥,這部也就不剩什麼了,人物實在太單薄了,完全無法支撐後面的抉擇。

張一白的《相遇》有作者意識,沖洗輻射口罩出血那一幕尤其驚豔,那個長鏡頭也看得出想法,兩位演員的表演也確實很見功力,但上了車之後,在執行上還是有些洩氣,密密麻麻的對白,一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迴歸》算是我最不喜歡的,不明白薛曉璐為什麼要在一個短片的體量裡選擇多線敘事,最後的結果就是故事完全沒有重點,雖然關於一秒不差的互文做的挺好,但東說一段,西說一段,導致任達華和惠英紅那段看不出港人的打動,中英談判也絲毫沒有交鋒感,杜江的升旗其實你放到任何一個事件也都能接上。

我和我的祖國電影片段

最後

好了每個片子都聊完了,也聊聊我自己吧。

其實今天網上衝浪看到那些東西的時候,感觸挺深的。

我們這一代比上一代更幸運,我們要為了集體去犧牲的更少,享受到的發展紅利更多,但同時相比80和90年代,我們頭頂的能看到的天,也有些微妙的不同。

我們大部分都是從出生就能吃飽飯的一代人,這是國家幾代人的努力。

我們必須承認這個國家在一邊成長,一邊給我們更好的生活。

但很多東西都是一體兩面,我們吃飽意味著我們要為下一代爭取除了物質以外的東西,或者說是為這個國家更好的未來。

所以我不反對讚美,也不反對批評,我只希望兩者不要互相掩蓋。

我希望讚美是自由的,往後的批評也應該是自由的,我們需要關注的,只是兩者的本質是否來自同一個叫真實的東西。

實事求是。

而我此刻和以後的每一句讚美,每一句批評,都是希望她更好,更加包容,更加自由。

這是我愛這個國家的方式。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一部女主角、女配角全都美到窒息的戲,至今無法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