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2017年,一部講述美國前第一夫人傑斐琳•肯尼迪的傳記電影成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然而電影本身的劇情和思想核心卻深受非議,這部電影就是由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第一夫人》。

這部電影在創作之初就明確了其主要創作目的——拿獎和衝奧,就像現在每年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都會卯足了勁,去花費重金創作那麼一兩部顯然不是為了票房而是為了藝術的電影作品。

娜塔莉•波特曼在這部電影中的演技相較於前些年的奪奧之作《黑天鵝》已然是爐火純青,少了很多青澀,多了幾分成熟的韻味。

就像很多評論說的那樣,通過娜塔莉這幾年的電影作品嚐試,她已然逐漸擺脫了早期設定的金童玉女形象,開始去嘗試一些有著複雜內心變化的人物角色,朝著深度和廣度不斷髮展。

看完《第一夫人》,會發現它的表現手法和敘事節奏顯然和一般的傳記電影有著天壤之別,我們對故事主人公的了解絲毫沒有隨著電影的故事情節進展而不斷增加,反而在電影之中逐漸模糊和神祕。

傑斐琳究竟是誰?是落落大方的富家小姐?是權勢驚人的總統夫人?還是受到丈夫冷遇的普通妻子?隨著電影的不斷繼續,我們會發現上述這幾個人物角色雖然有著同樣的名字和麵孔,卻是截然不同的人物。

嚴格來說《第一夫人》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傳記電影,而是一部表現人物內心心理和真實故事相結合的實驗電影。

她家世顯赫,從小出入於美國的上流社會,卻絲毫沒有半點富家小姐的架子,沒有不學無術的幻想。

她從小熱愛讀書,精通多種語言,俗話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她的學識彌補了她相貌上的缺陷。

如果你看過傑斐琳的個人照片,你就會發現,其實單從五官和容顏來講,她算不上美人。

可她硬是通過自我調整和對外在形象的重視,將自己逐漸成為了一個別具一格的佳人。

最終她對外在形象的重視更是幫助肯尼迪得以登上總統的寶座,後來許多歷史學家都曾說,美國人民對肯尼迪總統的懷念與熱愛,大部分的功勞要歸功於和他相依相伴的妻子傑斐琳。

長期以來,無論丈夫肯尼迪遭遇什麼樣的難題,傑斐琳都盡力站在他的身後,不斷幫助他獲得勝利,這就使得很多公眾對忽略她在肯尼迪的成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直到肯尼迪遇刺之後,她的一系列表現和舉動,才讓世人得以深入了解傑斐琳不為人知的另外一面。

當肯尼迪連中三槍倒在傑斐琳的懷中,一般而言,正常的女性此刻早已經嚇得魂飛魄散,要不就是失聲痛哭,然而傑斐琳卻能不顧中槍的危險,勇敢的爬到後面車座去撿一塊丈夫的頭蓋骨。

當隨同的人員請求她及時換下身上的血衣,傑斐琳堅持不脫,因為她很清楚如果不能讓全國的民眾深刻的記住自己丈夫的死亡,那麼很快對於追查真凶的調查就會不了了之。

當一身鮮血的走下飛機獲得所有人的注視那一刻,傑斐琳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的達到了。肯尼迪的遇刺後來成為美國近代歷史上最經典的幾幕場景之一,引發了後世無數人的探尋慾望。

肯尼迪與傑斐琳的夫妻情感,在後世的揭露中,其實已然在肯尼迪的沾花惹草中所剩無幾,特別是後世所揭露的肯尼迪與瑪麗蓮夢露的複雜關係,更是讓我們這些時隔多年以後的旁觀者瞠目結舌,旁觀者尚且如此,更何況作為肯尼迪妻子的傑斐琳呢?

後來公佈的一段紀錄片,我們看到那對在國民面前顯得恩愛無比的總統夫妻,在私底下卻連一個擁抱,一個親吻都沒有,甚至於兩個人不得不進行的交流都是簡短而冷漠。

可即便兩個人的婚姻已經名存實亡,傑斐琳依舊能夠在丈夫遭遇襲擊的第一時間做出捨身忘我的舉動,依舊能夠為了維護丈夫死後的尊嚴和名聲,而不斷向公眾拋去一系列真實而又美麗的謊言。這一切讓人不得不佩服傑斐琳的膽識和氣質。

《第一夫人》這部電影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在介於現實與夢幻之中尋找到了一條敘事線索,它用壓抑和悲慟的氛圍和基調,給觀眾帶來了一種極度貼近於電影主人公,同時又存在半遮半掩的,朦朧的溫暖和親切。

我們就好像是坐在傑斐琳對面的那個人充滿同情與憐憫,卻又帶著欲言又止的沉默。

整部電影並沒有為我們展現出一個完整的人生故事,僅僅只是將傑斐琳沉湎於悲慟和深思的當下與過去幾個生活片段相互交織。觀眾所能看到的僅僅只是傑斐琳,或者導演所想要你看到的一切。

前面我們說到,在《第一夫人》中,對於傑斐琳幾個不同時期的角色演繹始終是分隔開來的,就好像娜塔莉所扮演的是三個角色,而非一個人物一樣。

電影始終存在著對自我身份的探討和追尋。某種意義上來說,娜塔莉的這部新作和她當年的那部《黑天鵝》不無相似之處。

影片中,伴隨著開頭娜塔莉所飾演的傑斐琳充滿成熟和現實氣息的話語,我們看到了一個看破紅塵,表現出野性和誘惑的女性形象。

然後是回憶中,那個身處1962年的白宮,扮演著賢惠夫人的第一夫人傑斐琳,透過電影的視角,我們其實可以發現,這個版本的傑斐琳是為了滿足公眾的需求而產生的。

緊接著是在遭遇了丈夫被刺之後,充滿痛苦和無助,卻又不得不以一己之力操持著丈夫葬禮的妻子形象。

在影片一開始這三個不同時期的傑斐琳分隔十分明顯,可隨著電影劇情的不斷展開,我們可以發覺在超越這三個形象的背後,其實都只是一個孤獨和無言的女性形象。為了在政治生活與個人生活中竭力保持著平衡,竭力維護自己在公眾面前端莊大方的個人形象而不斷犧牲和奉獻著自我。

在肯尼迪死後的影片片段中有幾個值得深思的情節。

首先是在葬禮的準備過程之中,當傑斐琳提出要給自己的丈夫來一場無比隆重的國葬,面對一眾政府高官們的不置可否與漠不關心,原本和肯尼迪已然處於婚姻破裂狀態的傑斐琳這時卻無比堅決和果斷,最終使得肯尼迪的葬禮成為美國曆史上少有的隆重國葬。

當數十萬民眾的沿路悼念畫面緩緩出現在眼前並且與真實的歷史實現融合的時候,更加證明傑斐琳的決定和思考是正確的。

而在丈夫遇刺後被突然變故和各種事項安排折磨的身心疲憊的傑斐琳,面對幼小而而無辜的兩個孩子,所展現出來的母性和平靜則讓觀眾們感受到了一絲生活的無奈。

同時,電影也有對冷酷現實的反映,當傑斐琳還尚未完全從槍擊的驚嚇之中緩過神來,副總統約翰遜對於登上總統寶座的急切,一眾政府幕僚全然不考慮傑斐琳個人感受的做法,把美國政治令人諷刺的一面表現的淋漓盡致。

而傑斐琳在失去第一夫人頭銜時的惆悵和失落,以及在眾人面前幾近手舞足蹈的慌亂,更將一個女性在面對困難時的手足無措,完全袒露在觀眾面前。

這一番關於丈夫生前喜好的隻言片語成功被各家媒體不斷傳揚報道,使得肯尼迪在任總統三年多來的政績在其死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也一直能夠保持較為積極正面的評價。

即便傑斐琳和肯尼迪在結婚後不久,就已然失去了最初那股愛情的味道,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傑斐琳依然犧牲了部分真實的自我,成全了丈夫執著一生的政治事業。

可以說如果當年不是由於傑斐琳在肯尼迪死後各種奔波造勢,可能肯尼迪即便死去也會很快被人們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更不用提要成為現在美國人民心中呼聲最高的總統之一,可能一段由利益而生的婚姻最好的結局也不過如此吧?

戲內,由娜塔莉•波特曼所扮演的傑斐琳只是描摹了漫長人生中的短短四天時光。

而戲外,傑斐琳的人生卻還在繼續。在肯尼迪死後,傑斐琳終於迴歸了自己所需要的平靜生活,也終於能夠自己決定所想要的一切,而不是為了成為公眾眼中的那個第一夫人而活。

後來的她再也不需要顧忌別人的看法,做過年薪一萬的圖書編輯,也下嫁了希臘船王從此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古天樂與宣萱,25年人生風雨路,失聯18年後再度合體終是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