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新片。
《雙子殺手》CINITY首場放映。
看清這行字:
李安的一小步,電影的一大步
一小步。
是《雙子殺手》全新放映標準:4K、3D、120幀。
一大步。
可能是電影的明天:技術將成為電影的血肉骨骼。
親自體驗後,Sir終於確定這並非虛言。
一次視覺盛宴。
一場技術革命。
——就像影史上許多次發生過的那樣。
或許比起《雙子殺手》的故事。
我們更有必要先來理解,野心勃勃的李安究竟要做什麼。
看好了
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誕生,本身就是以技術為前提的。
愛迪生,發明大王,電影技術最早的探索者。
他的攝影助理迪克森,在自家的攝影機上,用柯達的柔性膠片,確定了1.33:1的寬高比。
△ 《水澆園丁》(1895),歷史上,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公開放映的短片,就是這個規格
30年代,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這一比例在微調(1.37:1)之後,被官方認定,稱作“學院比例”。
這一規格,從卓別林的默片時代,到好萊塢的黃金時期都被一直沿用。
但是,人類對於大尺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五十年代,各種學院的反叛者開始出現,從FOCUS,到派拉蒙,都紛紛探索更大規格的放映技術。
於是出現了以下寬高比例:
2.59,1.66,1.85,2.76……
△ 經典西部電影《原野奇俠》(1953),1.66規格。用學院標準拍攝,然後裁掉上下部分,是一種偽寬銀幕
△ 希區柯克的《西北偏北》,採用逐漸成為主流的1.85規格
直到電影公司FOCUS,琢磨出自己的黑科技——
變形寬銀幕技術。
簡而言之,就是用1.37:1的比例拍攝,再用2.35:1的比例播放,在50-60年代一度成為主流。
這一魔鬼操作。
拍風景,更壯闊了。
但拍人像,就相當於逆向瘦臉功能……
為什麼人類冒著大臉的風險,也要追求寬銀幕呢?
因為爽啊。
不信你轉轉自己的眼珠,感受一番上下左右的視野,是不是類似一個扁平的長方形。
除了畫幅,增強臨場感的還有立體影院。
3D電影,採用偏光式放映,讓觀眾配戴偏光眼鏡來分析立體影像,產生一種非現實的立體深度,利用視覺差,給人一種躍出銀幕的臨場感。
4D影廳,提高影廳的娛樂性,比如跟著鏡頭搖晃,根據劇情抖動等等,給觀眾提供獨特的觀影體驗。
在滿足觀眾觀影需求的領域,“全高大”才是電影人名正言順,竭力追求的效果。儀式感被提到更高的位置,視覺、聽覺甚至包括影院禮儀,構成“看電影”的全套享受流程。
△ 2018年《阿凡達》加長3D版重映,現場依舊爆滿
高,從愛迪生時代開始,高規格的技術追求就沒吝嗇財力、人力的投入。
大,超大銀幕,超大清晰度。
商業時代,需求被階段性滿足,然後又產生新的不滿足,鞭策進步。
CINITY影院也就應運而生。
看清楚的自由
CINITY是什麼?
一種新的,高規格的電影放映系統。
4K、3D、高亮度、高幀率、高動態範圍、廣色域、沉浸式聲音……
聽起來很專業,又好像讓人摸不著頭腦。
Sir一個個來解釋。
這些專業術語,最終都會轉化為你實實在在的觀影體驗。
先說亮度。
很多人曾吐槽,一些3D大片放映時,也太暗了吧,看得真憋屈。
而這一點,在CINITY不用擔心。
這一次《雙子殺手》CINITY版的3D放映亮度是普通電影放映廳的3-4倍。
再搭配上4K的清晰度,保證你看到一個又亮又靚的電影世界。
高幀率(HFR),它支援120幀,並且向下相容24、48、60幀。
幀數越高當然畫面越流暢。
在採訪中,李安有一句話令Sir印象深刻:
“是我錯了嗎?為什麼只有我一個人在做?”
李安的疑問不無道理。
因為電影止步於24已經太久了。
在30年代學院所定下的24幀拍攝標準,這個數字其實也沒有那麼神祕。
因為24格普通35mm膠片等於每秒456毫米,對於當時片上發聲的技術來說,這是記錄最高5000Hz聲音的光學聲跡的最短必要長度,再短的話聲音容易失真,所以每秒不能低於24格的長度。可以說,24不是一個精益求精的標準,而是一個“夠用”的標準。
儘管一代代電影人在此基礎上創作了數不清的經典,但並不代表24幀就是極致,是不可被打破的教條。
李安所做的,就是把這艘停靠了近一個世紀的巨輪,重新再向前推動。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頭炮。
《雙子殺手》是快馬加鞭。
高幀數帶來流暢,絲滑般的節奏。
預告片裡的運動鏡頭。
列車在高速行駛,這是24幀的畫面。
而,這是Sir在120幀看到的畫面。
看清楚沒有,後者清清楚楚證明,這是一列高速前進的列車,也間接證明了殺手成功獵殺的難度。
一個畫面,遠比一句臺詞更有說服力。
再比如,動作戲。
在過去,如何表現動作戲的精彩?
有人用真功夫,去搏命,比如香港武行。
有人用身材體魄線條的壓迫感,比如歐美以肌肉見長的明星。
但更多的,是用快節奏的剪輯和錯位,給人腦補出一種“很激烈”的錯覺。
而120幀,就是一次原形畢露的降維打擊。
採訪時,李安著重強調了動作戲。
比如預告片裡的摩托車追逐戲。
過去,攝像機架在摩托車上,開30邁的速度,用反覆的抖動、橫移、高速剪輯可以做出100邁速度的效果。
為什麼不實拍?
因為在24幀下,太快的速度,看不清。
但現在不一樣,李安可以實拍摩托車追逐時的高速運動。
可以用長鏡頭第一人稱拍摩托車高速狂奔。
可以拍第三人稱的摩托車絕塵而去。
可以拍摩托車追逐時,演員隔空打鬥,拿槍互射。
可以拍摩托車摔毀,甚至爆炸的細節。
加上高清晰度,高景深,畫面中所有的資訊量都可以毫無保留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李安也承認。
相比於動作片,120幀真正會發揮作用的,其實是拍演員。
它能夠最大程度地捕捉到演員表演時的情緒和狀態。
這一點,其實我們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已經領教過了。
當放慢鏡頭時,高幀率之下,演員的微表情,眼角的抖動,面部肌肉,毛孔,都處於觀眾的審視之下。
纖毫畢現。
但,如果是特效呢?
這也是李安在採訪中反覆強調的難點——
如何在與真實演員的搭戲中,重現數字人物面部表情的質感。
還要在4K+120幀的審視下,不失真,不跳戲。
這項技術,目前只有李安能做得到。
△ 數字人小朱尼爾的面部表情細節一覽無遺
△ 對比面部肌肉採集點的複雜程度
在技術實驗的同時,要賦予觀眾視覺感觀上的真實,所需的工作量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這背後的含義,與電影是一致的:
可怕,連複製人都真得瞞天過海了。
電影與真實之間,再次被抽走一層薄紗。
這,是120幀帶來的革命。
也是李安帶來的厚禮。
美,不孤享
而看完《雙子殺手》Sir的激動還在於——
3D+4K+120幀,能夠在中國頂配上映。
想要體現這個最接近導演想法的版本,去國內的CINITY能夠看得到。
問題來了。
為何提升能如此之快?
2016年的《比利林恩》上映時,全國只有2塊銀幕能夠滿足120幀。
Sir還記得,當年為了看到120幀版本,大家擠破了腦袋。
結果,僅在這兩塊銀幕,創造了近3000萬的收益,佔總票房的18%左右。
可見新技術帶來的震撼力多麼驚人。
△ 2016年《比利林恩》上映時北京博納朝陽門店的場景
現在,全國能播放120幀的銀幕已經有二十多塊。
十月底會達到五十多,到明年年初,會增長到100塊左右。
這是個什麼概念?
就是絕大多數二三線城市的小夥伴,都能有機會獲得這種最前沿的觀影體驗。
能帶動的,就不僅是3000萬的票房市場。
引爆的,可能是中國電影發展的下一個風口。
而中國電影,其實也到了需要升級的拐點。
這一次的CINITY影院,擁有相當多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從拍攝到放映的環節,有著一套成體系的標準,並且能夠向下相容不同格式。
它,將在電影產業領域開啟“中國製造”的新徵途。
李安在本場觀影會映後這樣解釋——
120幀是個很美的東西……這是很難弄的,有更多的人蔘與進來它會簡單許多。不夠簡單的話,它的藝術是耍不起來的。
而由於升級成本的問題,國外院線的跟進者還少。
我們終於理解了李安為何攜《雙子殺手》“迴歸主場”。
因為這裡有CINITY影院。
有全世界規模最龐大、迭代最快速的觀影人群。
有你我對於極致視聽享受和未來生活方式的興奮和憧憬。
除了新技術,李安還要挑戰的另一重“新”。
恰恰是故土。
李安用“近鄉情怯”來表達這次觀影會見面的感受。
他帶來高規格的電影技術,所要面對的就是我們最直接的反饋。
結果如何,要待電影上映之後看。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
李安的“故土”從來都不是閉塞的。
中國的歷史裡不缺少戲劇、不缺少美感,故事更是非常豐富,我們應該要發揮一套能夠影響世界的電影語彙,給世界電影市場注入新的活力。開啟、進出、變化。
李安和電影。
一樣,都還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