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聽說了沒有,萬茜翻車了?所謂“人淡如菊,”不過是硬拗的人設?

看來,乘風破浪還是有危險。這不,伊能靜從洗白到翻車的瓜都還沒涼透,連一向低調的演技派萬茜也有了爭議。

可怕的是,逼萬茜和伊能靜“翻車”的,是同一個女人。

因為其犀利狠辣不留情面的訪談風格,網友賜封號“娛樂圈教導主任”,愛稱“魯豫的妹妹魯莽”。

一向維護浪姐的網友們,為什麼會一反常態,對她的“冒犯式採訪”鼓掌叫好?

撕開虛偽的假面,網友爽到了

看看她的採訪名場面,就不難明白,網友為什麼會爽到。

萬老闆,浪姐們的心頭肉,一心想做個好演員,不在乎紅不紅。

知乎上最有名的回答也是“做一個不紅的演員是什麼體驗,”話裡話外透著一股不諳名利的淡泊。

提到為什麼參加《浪姐》,萬茜聲稱自己牴觸參加綜藝節目,本來就沒有一顆紅的心,懶得折騰自己。

易立競立馬指出,“你參加過《舞林大會》。”

萬茜的反應是“你不說我都差點忘了,我還參加過這個。”

易立競又補刀,“而且參加過兩屆”。

訪談金莎,易立競直言“你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是過氣女藝人的?”這種熟人都說不出口的話,她輕飄飄地就扔出來。

最大快人心的,當屬她採訪郭敬明的名場面。

“你也發生過作品抄襲風波,現在又關注智慧財產權,你覺得這樣矛盾嗎?”

一語戳中命門。

人精郭小四,眼神躲閃,用喝水來緩解尷尬,“沒矛盾。”

易立競緊追不捨,“你覺得抄襲風波是你的一個財富?”

小四徹底丟盔棄甲,眼看水也只剩最後一口,“差不多了這個問題,下一個吧。”

K.O!

是不是有被爽到?

大尾巴狼,裝不下去了吧!

她彷彿是網友的代言人,把網友們想說卻沒機會說的話,都說出來了。而且,都是單刀直入,不帶任何修飾。這不就是我們每個人夢寐以求的交流方式嗎?

想問啥就問啥,別瞎比比,別裝。

的確,多數和和氣氣拉家常的訪談節目,束縛很多,不能問的敏感問題從來都是點到即止,讓觀眾看得意猶未盡,心裡癢得像有螞蟻在爬。

捧著嘮的訪談,不如說是在拜年。

易式採訪,一改以往“商業互捧”模式,硬核發問,什麼問題尷尬她問什麼,哪裡敏感她就戳哪裡。

看多了娛樂圈的虛情假意,厭倦了和稀泥式的“高情商”,觀眾需要新鮮感。

重磅炸彈之下,人人翻車

爽到了,然後呢?

易式訪談的特點很鮮明,丟炸彈。一個接一個地丟,場面瞬間開花,觀眾大呼過癮。

但,炸得受訪者皮開肉綻,丟盔棄甲,他們能給出什麼樣的回答呢?

易立競犀利發問楊冪,“有想過退出娛樂圈嗎?”

楊冪略顯意外,“從來沒想過,我憑什麼退出。”

和陳楚生聊代表作,直戳痛處,“除了《有沒有人告訴你》,再沒有第二首被大家熟悉的歌。”

陳楚生尷尬一笑,“很正常啊”,表情管理失敗。

問李小璐,“為什麼大家會批評你矯情、假、不真誠、愛秀。”

李小璐臉上的假笑直接掛不住了,笑容漸漸消失。

目光再次逃避,“片面吧,你看到的只是片面。”

她懟得很爽,觀眾也看得過癮。只是,答案呢?她說的我們都知道,我們想看的,是接下來的大瓜,是不為人知的內幕,甚至是反轉。

但,我們所期待的答案似乎並沒有出現,受訪者依舊是搪塞過去。

她挖不出我們想要的瓜。

易立競的訪談是切割式的,很碎片。為了不被受訪者帶跑,她一般只提問,不進行多回合交鋒。

而且,她丟出去的爆點基本都是肯定句式,不給人留反駁轉圜的餘地。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訪談節奏由她牢牢掌控。

壞處是,交流浮於表面。

這些尷尬的爭議點丟擲的過於直接,表達能力一般的受訪者根本無法回答。要麼被尬到語無倫次,要麼沉默逃避。

看起來過癮,卻只是一瞬間的爽感,訪談的爆點基本止步於提問。無法看到深度的思想交流。

整個交流,還停留在“是什麼”,到不了“為什麼”。而能給觀眾傳遞價值的,恰恰在於為什麼。

偏見,掩蓋不了偏見

用自己的定義去打破別人的定義,就能更接近真相嗎?

易立競採訪前會對嘉賓做大量資料蒐集,然後從自己的角度對嘉賓下“定義”。

她在《定義》中的訪問,不是探尋,更像一個證明過程。不問出答案不罷休,嘉賓怎樣插科打諢她都會敬業地把話題拉回去。

彷彿,易立競在向觀眾證明,你看,她和我定義的一樣。

她覺得嘉賓擰巴,嘉賓覺得她執著。

易立競採訪萬茜,最開始她問,“參加節目的動機是什麼,有沒有功利地想要流量?”

萬茜就實誠地回答,“這個是逃不掉的,既然選擇了參加這個節目,功利心一定是存在的。”

但易立競並不滿足,她想證明“萬茜就是想紅”。

於是,她先是提到了萬茜在知乎的回答,聽到萬茜說“我沒有一顆想紅的心”,就立馬抓住她語言中的自相矛盾,“你說不願意參加綜藝,可你參加 過《舞林大會》。”

萬茜解釋,“歌手的任務就是要上綜藝節目,這是打歌的一個流程,是歌手的本職工作,但演員需要沉浸。”

意思很明顯了,每個階段的身份不同,任務不同,心態也不同。

當歌手時曾經摺騰過想紅過,後來當了演員,發現不用紅,踏踏實實做演技派也能過上不錯的生活,於是和自己和解了,開始享受不紅的好處。

這也不矛盾吧?人就是在變化的。現在的自己,也很難解釋從前的自己。

萬茜被她的暗示性質疑和引導式問題逼急了,整個人陷入了混沌,開始解釋、澄清,甚至前後矛盾,於是被觀眾認為“裝”。

解釋就是掩飾。“解釋”這件事本來就是不討好的,因為“解釋”的前提是“誤解”。

不管萬茜在這期節目中給人的感覺是怎樣的,現實中,作為拿過話劇託尼獎和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的實力派,她的確沒有極盡所能地去買熱搜、造緋聞,用我們可以想象的方式去營銷自己。

不知道她內心想不想紅,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她沒有采取一切手段去追求紅。

與其通過語言去判斷一個人,不如根據行為來觀察一個人。

誠然,這種強勢的“逼問式採訪”有時候效果很好,嘉賓在慌亂之中會展現出不同以往的一面。

但,人慌亂之下展示的,就一定是真實嗎?

易立競的訪問中,可以看出,有些嘉賓肢體動作極不自然,雙手卷曲地交握,彷彿面試時緊張的你我他。

他們緊張得,彷彿在排雷。

人的生物性本能決定了,我們在面對未知的焦慮和恐懼時,會下意識產生防備心理,甚至做出防禦性攻擊。

好比和男朋友吵架時,男朋友指責你每次都愛無理取鬧,“你要這樣想我也沒辦法。”

你怒了,“你以為你是什麼好東西,就你那個長相、身高、一文不名的樣子,我瞎了眼才看上你。”

其實,那不是你的真心話。但你急了,想為自己辯護,甚至採取攻擊他這種拙劣手段。

就像伊能靜,為了證明自己生活幸福,竟然口不擇言地拉踩梅姑,引發眾怒。

要不是逼急了,她不可能傻到說這種“求噴”的話。

一期40分鐘的節目,想抓住某一個點,給人下定義。要通過這種“逼問式訪談”去暴露人的另外一面,有其合理性,也的確存在不少偏頗。

我們不能因為這是非常規情況下暴露的,就斷定這是人的本性,甚至認為這才是TA的真面目。

否則,就陷入了另一種偏見。

並不是只有符合自己想象的才是事實。

不輕易給別人下定義,是一種社交禮儀。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陳小紜因“發育過猛”退出國家隊,採訪遮胸被罵,一路艱辛終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