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 DOCO編輯部嘉賓丨杜海濱採訪 編輯丨 印雪撰稿丨杜海濱 印雪
DOCO編輯部全新推出【DOCO薦片會】板塊,旨在讓紀實影像的從業者從專業的角度,為讀者篩選最值得觀看的影片,減少繁瑣的選片過程。我們希望薦片人不侷限於紀錄片導演,也涵蓋製片人、策展人和影評人,從更多的維度為大家捕獲優質影像。
本期薦片人
本期推薦影片《浮士德》
導演: Andrea Bussmann
內容梗概:
太初有道,然後有光,故事就在光的掩映下展開。女孩逃生因而誕生隱祕之地的傳說,一段幽靈和寶藏的縷述,到頭來仍是關於浮士德嗎?不要緊,在墨西哥瓦哈卡海岸,一切敘事都有可能。浪濤、月夜、酒吧、人叢……通向前殖民世界,自然和人文的混濁漩渦中,文學與神話在現實和虛構間糅合無間,愛智的靈魂待價而沽,梅菲斯特在選擇人,人可也在選擇他?一個看似沒完沒了的符號建構計劃,不留神稍一認真,精神豐收竟在眼前。
薦片人的推薦理由
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是2018年IDF的D20單元中,比較特別同時也是被忽視的一部影片——《浮士德》。它完全不像其他的入圍片一樣有著清晰的敘事,明確的界定,也並非是關於現實的關照,而是由七八件聽起來毫無關聯的奇聞逸事,以及零星的現實拍攝拼湊出來的。這部影片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導演採用一種特殊的拍攝方法:用16毫米的膠片翻拍已經由數碼裝置製作完成片的效果,帶給人們介於膠片和數碼之間的視覺感受一樣。
△《浮士德》截圖
在紀錄片的實踐領域,西方一直都存在一種努力——以某種出其不意的方式切入現實進而靠近真實。而這部影片便是以一種超然的聲音/旁白作為支點展開的一場看似虛無的建構,到影片結尾時我們居然能夠通過作者呈現的有限影像資訊的把握逐漸接近或者抵達那個已然先在的平行世界,而這個平行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對應了人類歷史上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信仰、戰爭、人道、災難、社會不公等等傳統紀錄影片的題材。
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有趣的創作方式,我們也很少從國內的紀錄片作品當中看到。所以,我們也希望可以通過IDF的放映和推廣讓更多人看到國際上更具風格的創作。
△《浮士德》截圖
印像最為深刻的還並不是這部影片的攝影技術而帶來的視覺感,而是在大量的夜間拍攝鏡頭中,導演用放大的環境聲、聲畫對位、甚至重新配音等手段來填充我們的感官,最終在那些資訊極少的畫面中凝結出一種艱澀的詩意。
另一方面影片中看似毫無關聯的傳聞軼事都很具有形而上的意味,並在一種若隱若現的自我言說中,帶領我們去展開一場撲朔迷離的探尋——甚至是一場逐步指向南美洲殖民/原罪、野蠻/文明、古老/現代、欲求/宿命等一系列具有哲學意味的冒險。
△《浮士德》截圖
這是一部很耐看的電影,每看一遍都會有一些新的感受。在沉入影片後,那種看似隨性的敘述慢慢散發出一種神祕氣質,無聲動物園、擁有兩個影子的女孩、被蜘蛛咬傷的女巫、兩隻不同焦距的眼珠以及被套偷走的月亮等等。
關於無聲動物園這一段,攝影機忽然來到了紐約的自然博物館。透過鏡頭我們看到陳列在玻璃櫥窗裡逼真的羚羊、猩猩的身體標本以及櫥窗玻璃反射看到現場觀眾的影子,這時候我們聽到的是自然世界裡的風聲,這種音畫的對位重組給人帶來一種錯亂感,興許也是另一種思緒的開始。
△《浮士德》截圖
影片從虛構出發,由一系列傳說連線,所有拍攝又都是基於當下的夜色和刺眼的沙灘,人物也是這些場域裡真實的存在,又像是精心安排過的模特,他們彷彿說著準備好的臺詞,這一切都在打破紀錄片的傳統疆界,也許這個疆界本身並不存在。以往我們說從紀錄到紀實,從紀實到真實;在這裡是從虛構到紀錄,從紀錄到重建。這種重建不是那令人生厭的作者腔調,但也不失為一種主觀的內在邏輯。
從觀眾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影片和觀眾是一種相對平行的關係,觀眾始終無法過於介入影片,在相向而行的觀影過程中,影片的意義最終也不難被觀眾發現。
△《浮士德》截圖
薦片人的行業期待
和大家提及這部影片是因為近些年紀實影像創作的邊界正在被拓寬,我們不僅需要從創作的角度去關注它,也需要從觀眾的角度去理解它。從IDF角度來說,我們希望把具有創新、拓展意識,有美學探索、邊界探索的影像介紹給我們的觀眾和相關從業者。
也希望我們的作者可以通過觀看與交流,拓展自己的創作脈絡、表述方式以及認知邊界。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紀錄片作者的確應該有一定的學術思考能力,也應該在電影發展方向上有智性的探索和努力。
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我也親身參與了很多電影節展,總體來說各個節展都有自己的特色與性格,很多時候作為作者我會享受這種不同。
像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它的規模不大,但給人很溫暖的感覺,我去過兩次都像回家一樣。它兩年一屆,每次都會選擇一些國際上特別有前影響力的大作,也會對亞洲年輕人的創作關注有加,甚至還會有一些有爭議的影片。山形在紀錄片領域耕耘的很深,既有學術特色,也保持著自己新銳前沿的特點和性格,難能可貴。
△杜海濱導演攜作品《少年小趙》在法國坎佩爾
巴黎法國真實電影節的輻射範圍也是全世界,但更傾向於歐洲作者的作品,我們可以在那裡更清楚看到歐洲的創作脈絡和動向。
荷蘭阿姆斯特丹紀錄片節的包容性很強,是世界上最大的紀錄片節展,它不僅有電影紀錄片也有電視紀錄片,還有長片、短片等很多單元,還有世界最大的紀錄片交易市場、幫助紀錄片生產的創投單元,紀錄片高峰論壇等一應俱全。第一次去感覺完全淹沒在裡面了,但很快就習慣了,需要自己更為主動的參與進去才能感受它的魅力。
△杜海濱導演作品《少年小趙》在法國上映
波蘭有個作者組織的看重紀錄片導演互相交流的影展:每年他們會租用一個很古老的電影院放著大家的片子,基本上是作者和作者之間相互進行更專業的相互交流。
△IDF活動現場
坐落於西湖邊的IDF是浙江廣電與中國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由我們影視與動畫學院紀錄片創作、研究的專業教師具體策劃、執行的。從地域和屬性上來講IDF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東方人文特色,當然我們也是全方位開放的。
作為高等學府主辦的節展,我們希望在國美的背景下提出自己的學術主張,而不僅僅只是一個活動的操盤手。所以在前三屆IDF期間,我們都會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學術問題,希望參與的各方就該問題暢所欲言。最後再將這些在大會論壇上激發出來的觀點集結成冊,形成當年的學術成果,並帶給感興趣的相關人群。
△第三屆IDF評審委員會
從近些年入圍和展映的作品分析,IDF一直在關注世界各地最前沿創作,無論大師作品,還是年輕人第一部,我們將這些作品融匯在一起,是希望來自各領域作者,各階段創作的作品可以在IDF彙集出一種時代的整體樣貌,也希望藉助大家可以針對一些具體問題去展開深入的探討,重新再去影響創作的主體。
△杜海濱導演在IDF
我從一個作者成為節展的組織者,身份的轉變也讓我對影像本身有了更新的認知。影展讓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世界範圍內的創作,使我對自己和自己的創作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和界定。我也希望在時代的洪流中,可以創作出超越自我的作品。
截圖出處:紀錄片《浮士德》照片提供:杜海濱導演IDF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