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香港電影,很難繞開徐克,這位新武俠電影的締造者。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徐克創造了很多經典的影片,這些經典影片繼承了香港電影的精髓,同時也將香港電影推向了更高的巔峰。之所以說徐克創造了,而非創作了很多電影,是因為徐克為當時的香港電影注入了新的創作模式,而他本人並不是一個專職的導演,他在更多的時候,擔任的是製片人的角色,所以他參與了很多電影的創作,但是又不是一個純粹的創作者,他的職責是在商業和藝術,觀眾和電影人,票房和獲獎之間徘徊。他更像是一個擁有很多新奇點子的創新者,但是他卻並不是一個專注於電影創作的電影作者。
所以說徐克的電影,並不是純粹的作者型作品。所謂的作者型作品,指的的是,在影片中,有很多導演或者編劇更加內心的東西。而徐克的電影作品並不全是,他在創作的過程中,除了自己的個人思想外,他更關注的是將更先進的電影技術和觀眾的觀感之間的結合,並且他會通過各種元素的調和,將影片拍攝成一部受眾更廣的作品,所以在徐克的電影中,我們能夠看到很多關於故事和電影技術的創新,但是這些創新,又都不是徐克所原創的。
值得一提的是,徐克並不是純正的香港人,他在出生之後的十幾年裡一直生活在越南,後來遷居到了香港,再大點之後,徐克又到美國讀書,學習了和電影有關的專業。徐克這一代的電影人,與再之前的香港電影人相比眼界要更開闊,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對技術的理解上,他們更能夠擺脫傳統文化的束縛,所以在徐克的電影中,我們能夠看到很多的元素。這種思想的開闊性固然是好,但是這種開闊的思想,也使得他的影片中少了些許傳統的韻味。
徐克的電影很多是大膽的,反傳統的,但是也有一些作品中,觀眾們能夠看到傳統的影子。這一點在我們看他拍攝的《新龍門客棧》時就能夠感受到,雖然這部經典的武俠電影中,徐克並沒有署名導演,但是這部影片仍然本認為是徐克主導創作的,並且這部作品深深地打上了徐克的烙印。很多觀眾可能對這個“新”字有點不太理解,因為很多人並沒有看過老版的《龍門客棧》。
在這裡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老版的《龍門客棧》,這部影片由邵氏公司四大導演之一的胡金銓執導,這部影片誕生在1967年,是胡金銓的代表作。說到華語武俠電影如果非要提一下徐克,那就更要說說胡金銓,如果說徐克是武俠電影中的一位另類才子,那胡金銓就是傳統武俠電影的開拓者和領路人,是一位絕對的武俠電影大宗師。和同時代的幾位邵氏大導演相比,胡金銓的電影更為純粹,他不像李翰祥總是發掘一些傳統文化中的趣事,他也不像張徹,總是在影片中加入一些離奇的情節和奇怪的兵器。他在影片中,更多的是發掘傳統文化中的韻味和思想意境,在這點上,胡金銓大大的領先於同時代的導演。
而徐克的很多作品,都借鑑了胡金銓的電影,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這部《新龍門客棧》,後來兩個人又合作拍攝金庸大師的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笑傲江湖》,但是因為兩個人的電影理念不同,而最後搞得不歡而散。胡金銓甚至都沒有完成對《笑傲江湖》的執導就離開了片場,後來徐克又找來了幾個大導演救場,才拍攝完成了這部電影的剩餘部分。很多人把徐克和胡金銓的矛盾,看作是個人性格上的矛盾,其實這和兩個人的職業經歷以及人生經歷有關。
胡金銓在去香港發展之前,生活在老北京,而且那個時候他也有機會去美國讀書,但是因為當時時局不穩,所以才幾經輾轉到了香港。因為自小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所以胡金銓在進入電影領域之後,很快找到了屬於他自己的風格。在這個過程中,他還和李翰祥結成了異性兄弟,可見兩個人有共同的藝術追求。而那個時代的香港導演裡,很多都有著和胡金銓一樣的經歷。
這也形成了當時香港電影的創作氛圍,當時他們也會經常去美國或者日本去感受先進的電影技術,但是在電影創作和電影營銷上,他們卻表現得更為保守,這一定程度上,和他們深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有關。所以到了和徐克、吳宇森這一代導演碰撞時,他們的創作靈活性便大大受限了。而且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胡金銓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電影大師,那個時候,他已經憑藉著《俠女》、《大醉俠》、《龍門客棧》、《空山靈雨》等作品而享譽世界。對於華語武俠電影而言,他更是一位集大成的武俠大師。所以這個時候不是徐克,而是幾乎沒有人可以改變胡金銓的創作思路。
而兩個人在創作風格上,也的確有很大的改變,胡金銓的電影講求山水畫一樣的意境,而徐克的電影,更追求打鬥氛圍,更講求畫面的對觀眾的視覺刺激。從這一點上,兩個人的風格就非常難以調和。徐克之所以這樣做,更多的是要迎合福斯的觀影口味,另外這些新的電影技術,也的確給當時的香港電影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是胡金銓等當時老一代的電影人無法帶給香港電影的。
但是在電影的原創程度上,徐克卻從胡金銓等人的電影中發掘了很多的故事。只是他會在這些故事中,加入更加吸引觀眾,更加符合那個時代的特色,比如在《新龍門客棧》中,他就將原版中的客棧老闆中的先生換成了風情萬種的金鑲玉。這個創新,讓原本故事中隱忍的男女情感更加的顯現的同時,也弱化了原版影片中的家國情懷,千秋大義。但是這個創新,也更符合當時社會的精神價值觀,也更能引起當時觀眾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但是這些創新,也勢必摒棄了更多的傳統文化。徐克的影片的確也非常的精緻,他找到了新的武打巨星李連杰,功夫指導袁和平,音樂鬼才黃霑,還有巔峰時期的林青霞。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徐克的電影江湖,而徐克的電影也有他鮮明的創作特色,他影片中的劇情大膽,更敢於突破傳統。在他的影片中,令狐沖可以愛上東方不敗,小青可以愛上法海,黃飛鴻也愛上了十三姨。這些劇情更符合當時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幻想,對自由生活的嚮往。而這些劇情,是胡金銓這一代導演所不能接受,也更不會創作出來的。但是徐克等人的成功,卻讓票房為王的電影市場,迅速地拋棄了胡金銓、李翰祥等老一代香港電影人。
但是徐克等人的成功,卻是站在了這些大師的肩膀上。徐克得以成名的《新龍門客棧》改編自胡金銓的電影,他的《倩女幽魂》改編自李翰祥的電影,而他的《黃飛鴻》系列,一樣是改編自香港的老電影。雖然在改編的過程中,徐克注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才華,但是不得不提的一點是,徐克過於開發的思想,並不被這些老電影人所接受,雖然徐克贏得了票房,也贏得了當時的口碑。但是如果放眼整個華語電影史而言,徐克的貢獻很難和胡金銓等人匹敵。
而近些年來,電影市場又像當年拋棄胡金銓一樣,同樣拋棄了徐克。這其中的原因非常戲劇化,現代的電影市場又開始回到了胡金銓的武俠創作思路,在近幾年著名的武俠電影《繡春刀》、《師父》裡,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胡金銓的電影風格,一招一式,一板一眼,有動作,有意蘊。
胡金銓引領了武俠電影風格10餘年,徐克引領了武俠電影的發展10餘年,而現在武俠電影也不如往日引人注目了,當下正需要一個胡金銓、徐克一樣的武俠大師,扛起華語武俠電影這杆大旗,讓武俠的精神繼續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