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總會有一部戲,不管是別人演的,還是自己演的。
這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總會有一部電影能道盡訴說。
1993年,《霸王別姬》上映,這部電影幾乎成為了後續影片難以超越的經典之作。
還獲得了豆瓣評分電影排行榜的第二名,就連評分也是高達9.6分的高分。
“華語電影之光”的稱號在它身上是當之無愧的。
導演陳凱歌作為《霸王別姬》的導演,陳凱歌曾經說過:
沒有張國榮,就沒有《霸王別姬》。
可見陳凱歌對張國榮的評價是十分之高,並且對他演技也是十分的認可。
《霸王別姬》這部戲中,不僅僅是張國榮和張豐毅和其他眾多演員的付出,還有導演的兢兢業業。
張國榮扮演的程蝶衣更是活靈活現。
“動則百媚生,靜則如潤玉。”這句話彷彿說的就是張國榮,說的也是程蝶衣。
序幕張國榮其實早在1991年的時候就宣佈自己退出歌壇。
本應該享受自己清閒生活的張國榮接到了一個角色,他非常感興趣。
於是那年5月,他就從國外回到香港,去商討《霸王別姬》的角色事宜。
不過這之間還有一個小插曲。
當時本來張國榮就說的是自己演程蝶衣這個角色。
結果有好事的媒體突然爆料說尊龍要演這個角色。
張國榮一氣之下就放下了《霸王別姬》這個劇組,想要去拍《家有喜事》。
陳凱歌得知這樣的訊息就趕緊給他解釋說:不是這樣的,尊龍演的是另外一部電影。
就這樣,張國榮接下了程蝶衣這個角色。
開展1992年的時候,張國榮在這部電影開拍之前還專門跑到北京生活了大半年。
他的目的就是為了能讓自己更像程蝶衣本人。
不光學習唱戲,還每天苦練北京話。
哥哥從一開始對待這部戲就非常的認真。
後來到了劇組裡面之後,張國榮也每天都和京劇老師學唱戲,學身段。
因為這種角色比較偏向於“女氣”,張國榮一開始還非常的擔心自己演不好這個角色。
後來陳凱歌讓他放心,讓他安心,就好好的演戲就行,什麼都不用多管。
拍戲的時候,張國榮完全就沉浸在“程蝶衣”這個角色的狀態裡面。
當時的張國榮為了能拍好這部電影,把這個角色演繹到極致。
他每個鏡頭都會細摳,每個鏡頭都要拍到讓自己非常的滿意。
有的時候陳凱歌覺得這個鏡頭可以,已經過了。
可是張國榮卻並不是很滿意,他還要再拍,一直拍,直到讓自己也滿意才行。
也正是因為張國榮這樣的精神,才造就了真正的程蝶衣。
不過,張國榮彷彿也真把自己當成了“程蝶衣”。
師哥張豐毅張豐毅在這部電影中演的是程蝶衣的師哥段小樓。
張豐毅自己也曾經說過:
“我們剛認識的時候他不這樣,演著演著他生活中也就變成那樣了。”
然後張豐毅還自己介紹說,那個時候張國榮非常入戲。
他在生活中說話的語氣啊、手勢啊還有一些感情和情態,和程蝶衣簡直是一模一樣。
正因為入戲太深,所以才和整個世界顯得非常格格不入。
那個時候劇組很多人不併不是很願意和張國榮相處,大家也都躲著他。
在這部電影中,程蝶衣對段小樓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張豐毅在那個節目的採訪中也說到了兩個人的一場對手戲讓他汗毛直立。
那個片段也是張豐毅在整部電影中印象最為深刻的片段:
師兄二人結束演出之後在後臺休整,兩人在一旁一直打鬧。
段小樓就對程蝶衣說:“沒有四爺的捧場,我們在北平也照樣紅。”
程蝶衣:“那你也悠著點。”
結果這個時候,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從背後抱住了段小樓。
然後他把手一點一點的往上挪。
張豐毅後來回憶說,張國榮的手一搭上他的腰,他汗毛都要立起來了。
他甚至根本都不敢動,不敢呼吸了。
然後兩個人四目相對的時候,看著張國榮的眼神就彷彿真的有電的那種。
那一瞬間,張豐毅覺得張國榮和程蝶衣兩個人是重疊的。
但是事實上,張國榮非常喜歡程蝶衣這個角色,他們本人就是重疊的。
可以說,張國榮可能在程蝶衣的身上看到了真實的自己,敢愛敢恨又特立獨行。
哥哥離去張國榮本人曾經接受採訪的時候也說過,自己非常的像這個角色。
並且他不僅僅是這個角色投入很深,他對自己的唱歌事業和演藝事業的執念都很深。
也對每個角色都很有感情,只不過可能最深的還是程蝶衣這個角色。
張國榮演繹的程蝶衣讓人感到無法超越,可是他卻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停留在2003年。
譚詠麟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還曾經說過,張國榮在離開的前一段時間還立下了遺囑。
他把自己的一部分財產分給親朋好友,剩下的捐給慈善機構。
譚詠麟還說,他的家裡面有一個錦鯉池,有一天譚詠麟去他家裡的時候,他還交代譚詠麟要把這些魚放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去。
那段時間,張國榮把身邊的所有東西都事無鉅細的安排著。
可是最後,他卻不給自己做打算,不給自己做安排。
支開愛人唐鶴德之後他自己從酒店一躍而下,留下這麼多的朋友弟弟妹妹們為他傷心。
哥哥無疑是一個很好的人,他體貼別人,他幫助別人。
他願意去帶新人幫助新人,也願意幫助娛樂圈中有困難的人。
所以他有很多朋友,在他生病期間,朋友們挨個探望,輪流照顧著他。
即便這樣,張國榮也不願意在這世間生活了。
彷彿真的印證了《霸王別姬》中的一首歌,《當愛已成往事》。
不光愛成了往事,很多事情都已經成了往事。
結語人生總有那麼多遺憾,那麼多不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