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上尉》豆瓣8.5
德國二戰題材影片。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名十九歲的普通國防兵威利赫羅德在二戰最後兩週內成為所謂的“埃姆斯蘭德劊子手”的故事。他憑藉撿到的上尉制服而假冒軍官,將潰散的其他士兵聚集起來組成特別任務小組,一路搶掠地在行將陷落的納粹帝國大地上為所欲為,並以元首為榜樣掌握起逮捕和生殺大權。
大型狐假虎威現場,人性最禁不起考驗,最終被日益膨脹的慾望吞噬。堪比《浪潮》帶來的震撼,德中國人對戰爭的反思態度,真是令人欽佩。
《我們的父輩》豆瓣9.6
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講述了5個20歲左右的德國年輕人在二戰中的命運起伏。分離之前,他們都是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分離之後,他們的命運便和這場戰爭緊緊聯絡在一起。對於這一輩的德中國人來說,這是他們的父輩、他們的母輩對於這場戰爭的記憶。
德中國人拍出這樣的作品,我非常佩服。反映二戰的作品,看過天朝,蘇聯,美國,英國等等同盟國的視角,軸心視角的倒很難見。說的故事很好,有戲劇性,也夠客觀。
《沃倫》豆瓣8.3
這是首部講述二戰期間“沃倫大屠S”的電影,它的另一個名字是《Hatred》(仇恨)。該片講述了波蘭一個女孩愛上了一個烏克蘭男孩,父母卻決定讓她嫁給一個波蘭鰥夫,此時二戰正要爆發,她不得不在死神面前末路狂奔的故事。
作為一部展現民族苦難的電影,我想導演之所以會選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絕不是為了博人眼球,而是想用最真實的感覺來表達他對那段歷史的思考,所以如果是為了裸體和暴力而來看這部電影的朋友,且不論是否動機不純,最後也會失望的,看過之後,你只會感覺到極度的抑鬱和傷感。
《地雷區》豆瓣8.6
電影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戰敗,大批被捕的德國士兵成為了俘虜。戰爭期間,德軍曾在丹麥西海岸埋下了超過一百五十萬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虜的年輕德國士兵,則被迫成為了活體地雷探測器。
一直懸著一顆心看完,每一次爆炸都心碎一次。很壓抑的一部影片。多年後丹麥和德國都能冷靜下來看待這些歷史問題了,相較之下某幾個東亞國還在互相上演怨婦大戲。最大的反戰不是口頭的譴責,而是引人思考。
《1944》豆瓣8.1
1944年……德軍與蘇聯列寧格勒方面軍為爭奪納爾瓦地峽進行了一連串戰鬥。7月,蘇軍攻佔了納爾瓦,這座古城九百年來一直是俄羅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線。納爾瓦身後的坦能堡防線是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最後防線,一群20歲出頭的愛沙尼亞青年人志願加入武裝黨衛軍親衛隊第20師,開始在東線迎頭痛擊蘇軍裝甲部隊,為反抗蘇聯的佔領而戰。
左有納粹,右有赤俄,中間地帶的小國尊嚴,以血與火鑄就。每個民族關於戰爭的回憶總是不盡相同,愛沙尼亞用無奈與荒謬詮釋戰爭無解。
《開戰日》豆瓣7.5
1940年4月9日清晨,德國軍隊穿過國界進入丹麥境內。丹麥日德蘭島的單車連隊和摩托車連隊是最先抵禦德軍進攻的丹麥部隊……
我所看過的描寫戰爭最細節的電影。沒有大戰役陸海空的波瀾壯闊,只有一個排幾名戰士在中尉帶領對強勢德軍的抵抗。沒有血戰到底誓死抵抗,只有珍惜戰友生命的同時節節防禦。全片瀰漫著淡淡的小國士兵的無奈與悲情,卻是對戰爭中的個人最好的註解。
《浴血華沙》豆瓣7.5
在華沙起義爆發前不久,一群當地的年輕人加入了地下組織,不僅是為了履行愛國 義務,同時也開啟了一段青春冒險,可以跟同齡人吹噓還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組織培訓時,他們邊調Q、炫耀,邊制訂計劃,殊不知接下來的那個夏天將是他們生命的考驗,而歷史已經為他們做好了計劃。 他們成為華沙起義戰鬥中最為勇敢的組織之一,共同見證了犧牲精神和英雄氣概,也看見了殘忍、背叛與謀殺;他們懂得了愛,也體會了什麼叫仇恨。儘管他們不情願,歷史還是在他們成熟的過程中,給他們上了血腥殘酷的一課……
從戰爭之前嘻嘻哈哈的文藝小青年,到戰爭中力圖逞英雄的冒進分子,再到X肉模糊依舊持槍衝鋒的拼命三郎,最後奮不顧身逃命求生的敗軍逃兵。影片展現了一個不知戰爭為何物的傻小子到真正經過血與火考驗的直面慘淡人生的男子漢的轉換過程。
《國王的選擇》豆瓣7.3
1940年4月9日,德軍兵臨奧斯陸,挪威國王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這將永遠改變他的國家。
這不是一部著重描寫戰爭場面的電影,但這是一部重現緊張且“精彩”戰爭場景的電影。這不是一部關於挪威國王的傳記片,而是一部有著“厚重歷史感”的電影。雖然挪威不是二戰中抗擊德國的大國,但這些小小的堅持反抗不願屈服的力量仍然值得我們尊敬。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豆瓣7.9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准尉瓦斯科夫帶領五位女戰士在廣袤的森林中進行激烈殘酷的阻擊戰,最終戰勝數倍於己的德寇的故事。
在我看來《這裡黎明靜悄悄》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通過講述五個普通的女性在戰爭中犧牲的故事,來揭示戰爭最殘酷和最讓人沉痛的本質:把一切美好摧毀。這和我們慣常見到的戰爭片不太一樣,好萊塢類的戰爭片是有美的,雖然也會講到戰爭的殘酷,但有子彈橫飛之美,有暴力高速之美,有以一當百的英雄之美,也有手撕鬼子的快感之美,雖然描寫戰爭的殘酷,但我寧願稱之為:“殘c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