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有種錯覺,自從萊昂納多抱歸小金人,大家對奧斯卡金像獎的熱情便不似從前高漲了。你看,昨天第91屆奧斯卡,便沒喜提幾個熱搜。倒是阿里影業參與投資的《綠皮書》成為最大贏家,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三項大獎。

回顧奧斯卡金像獎,有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同樣曾獲得三項奧斯卡獎,非常適合孩子去看一看。

在我們的平常生活中,每當聽說某個人的悽慘經歷,悲嘆之餘,總會用到一句話去形容,“TA的人生,簡直堪稱現實版的《悲慘世界》”。

可見《悲慘世界》,給大家留下“悲苦”的印象至深。我也曾一度誤以為,它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世界觀。

也是由此吧,雖聞其盛名久矣,一直把它當作一座大山,不敢輕易去攀登。心裡還納罕,新課標怎麼會把它列進中小學生必讀書目呢?不應該等孩子再大點去讀嗎?

讀完才發現,其實不然。不讀這本書,可謂孩子的莫大損失!

01.

《悲慘世界》的作者,是在法國乃至世界都有著廣泛影響力的維克多·雨果。

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笑面人》等。

雨果與世長辭之後,享受了國葬之禮,是為數不多的去世時便被安葬在先賢祠的偉人之一。雨果的大名,可謂家喻戶曉了,不復贅述。

著重講一下,為什麼說《悲慘世界》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不朽作品。

好的作品分兩種,一種是手不釋卷,非要一口氣讀完,主線呈現一個完整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吸引著你往下一直讀,比如《狼圖騰》《撒哈拉的故事》;

另一種是不忍卒讀,它講述了太多人性的東西,內容深刻,一時難以消化,需要讀讀停停、細細思量,例如《三國演義》《紅樓夢》等。

而《悲慘世界》,則是兩者兼具。

它的價值不只在於,描繪了一個精彩的故事,更在於故事背後,它精彩地呈現了生活的苦難和各種滋味,並從人們彼此的衝突與宿命中,尋找了一條更好的道路。

02.

這是一部頂偉大的作品,被譽為“人性向善的精神史詩”;它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是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不朽豐碑。

雖說承載了這麼厚重的內涵,又如此卷帙浩繁、規模巨集大,但《悲慘世界》並不晦澀難懂,它清澈地映著人心,它值得每一個小朋友都去讀一讀。

裡面那些關於人性的點滴善惡,不會因為年紀小,孩子們就感受不到。我相信,這種震撼,可以伴隨孩子記憶終生。

《悲慘世界》的主線故事情節,用一句話就可以形容:這是一部冉阿讓(作品主人公)的人生苦旅。

然而它又那麼複雜,長達幾十年,冉阿讓經歷了那麼多次被逼至絕處,揹負了那麼多苦役,體會了那麼多人性的嚴苛冷暖,見證了那麼多悲歡交集……

03.

孤兒冉阿讓由姐姐撫養長大。

姐夫去世後,25歲的冉阿讓,成為姐姐一家的頂樑柱。姐姐有7個孩子拖累,這一家日漸被窮困包圍。

1795年冬天,窮的一片面包都沒有的冉阿讓,為了孩子們,一念之差偷了一個麵包,便被判了5年的苦役。加上兩次逃獄未遂,一共判了19年。直到1815年才刑滿釋放。

入獄時艱苦絕望,好歹有姐姐相依為命,出獄時與姐姐音訊斷絕,再無所依。社會也容不下一個苦役犯,冉阿讓徹底變成一個黯然而冷漠的人。

一個奇蹟是,走投無路的冉阿讓遇見了卞福汝主教。即使他冥頑不靈,偷了主教的銀器,寬大為懷的主教也沒有放棄對他的教化。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改過自新,並改名馬德蘭,開始了正常的生活。甚至致富之後,由於樂善好施,當上了深受愛戴的市長。

天堂的生活總是短暫的,人間的苦難卻難以斷絕。

為了搭救偶然遭遇不測的割風老伯,馬德蘭市長被警長沙威認出,他是曾偷過東西的苦役犯——冉阿讓。

沙威在收集證據期間,馬德蘭拯救了妓女芳汀,並答應幫她接回寄養在外的私生女團聚。

這時警方斷定另外一個小偷就是冉阿讓,為了不連累別人,馬德蘭挺身而出,在承認真實身份後,困病交加的芳汀,因此驚嚇而死。冉阿讓再度被捕入獄。

後來,冉阿讓利用搶救一個海員的機會,假裝墜海死去,從苦役中逃脫。他領養了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再次被沙威盯上……因緣際會,這次他被曾經救過的割風搭救。

從此冉阿讓化名割風,在經歷了無數苦難之後,終於把珂賽特撫養成人。兩人都因對方,彼此得到了救贖。

再後來,珂賽特瞞著冉阿讓,與身世同樣坎坷的馬呂斯,墜入愛河。

04.

這裡回頭講下馬呂斯的身世。

因政見不同,馬呂斯的父親彭邁西(共和黨革命派),跟馬呂斯的外公吉諾曼(保王黨)一向不睦。為了讓馬呂斯過上幸福的生活,彭邁西答應不在馬呂斯的成長中出現。

馬呂斯在父親死後得知真相,與外公決裂,追隨了父親的腳步,成為一名窮困潦倒的共和黨人。

這時,他與珂賽特漸漸心意相通。卻陰差陽錯地被冉阿讓提防,面臨與珂賽特的永遠分離。

絕望的馬呂斯,參加了1832年共和黨人起義。

馬呂斯知道必死無疑的情況下,給珂賽特捎去一封絕筆信,信卻交到了冉阿讓手上。冉阿讓趕去救出了中彈昏迷的馬呂斯,還順便救了幾次欲置他於死地的沙威……

馬呂斯卻不知道,自己是被誰所救。整個過程雖然幾句話可以概括,但涉及戰爭,九死一生,要驚心動魄的多。

倖免一劫的馬呂斯,與外公達成和解。

過於剛直的馬呂斯,即使得償所願,與珂賽特結為夫婦後,得知岳父曾經是苦役犯,仍不能體諒他……冉阿讓的一生,可真苦啊。

不過,慘淡冷硬的人世,苦行、苦修的背後,也流淌著脈脈溫情。

有兩個細節,雖然不是本書的主題,但值得特別注意。

上文說過,馬呂斯的父親不得不與其分開。深愛著兒子卻不能接近兒子的父親,只有在馬呂斯每次做彌撒的時候,遠遠地躲在柱子後面,一邊流淚,一邊望向兒子……

而冉阿讓不被馬呂斯完全理解時,馬呂斯拒絕了他的到訪。過分思念珂賽特的冉阿讓,每天傍晚,憂傷而膽怯地踱步望向女兒的住所,像石雕一樣佇立幾分鐘,又神色黯淡地返回……

馬呂斯從被迫與父親分開,到阻斷別人的父女相聚,雖然諷刺,但讓兩名偉大的父親形象重合起來,實在令人動容。

05.

最後,談一下本書的由來和思想核心。

雨果受真實事件啟發,醞釀20年才動筆,期間他又捲入政治漩渦而被流放,他把自己的經歷和深入思考,也融入改編了進去,歷時30年之久,才寫就這部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書裡面大篇幅地對窮苦人生的真實描繪中,對社會歷史和現狀,也做了深刻思考和批判。因偷了一個麵包而成為苦役犯的冉阿讓、因窮困和受騙墮落為妓女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賽特等,這些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代表人物,經受的苦難,都是當時的社會原因所造成的。

雨果的偉大,便在於其深刻性。他作為人類命運的思想者,把苦難因果放到了歷史中去考察,對司法的不公和社會的黑暗,提出了強烈抗議。

他不是刻意地教化或宣揚,而是在潤物無聲中道出了:仁慈博愛可以杜絕罪惡和拯救人類的人道主義思想。

願人世間的每個冉阿讓,都能早日結束苦役。

願每個小朋友,都能心中飽有善良和憐憫,都能早日懂得如何更有意義地活著。

(本文圖片來自《悲慘世界》2013電影版)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1米85的胡歌和1米8的朱亞文同框,鏡頭拉近,網友:差距有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