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說真話#
1993年奧黛麗·赫本因腸癌去世,隨後他的服裝設計師紀梵希,也在1995年舉辦了退休前的最後一次釋出會,43年的職業生涯就此宣佈結束。這個對她陪伴最長情的男人,究竟對她有著怎樣的情感?
01初見無好感,隨後眼前一亮友誼持續到永遠
他們相識於1953年的夏天,那時26歲的紀梵希正在為冬季的時裝釋出會焦頭爛額。這天他意外接到一通電話:“赫本小姐抵達巴黎希望可以同你會面。”
紀梵希後來回憶說:“那時《羅馬假日》尚未上映,我以為他們說的是凱瑟琳 · 赫本”。
等待著凱瑟琳 · 赫本到來的紀梵希,看到推門進來的竟然是一個瘦巴巴的女孩。她留著幹練的短髮,一對濃濃的眉毛下面有著一雙漂亮的大眼睛,身穿緊身褲,小T恤和平底鞋,頭戴一頂繫著紅絲帶的草帽,絲帶上還寫著一行字——威尼斯,宛若旅遊紀念品。
雖然看上去沒有什麼品味可言,但這個外表平凡又俏皮的女孩彷彿一個夏日,可愛溫婉,讓人眼前一亮。
生活樸素的赫本從未穿過高階定製女裝,在結識紀梵希之前,可以說她對這種私人高階定製難得一見。
她對眼前這位僅比自己大一歲,身高1米98的年輕人充滿好奇。然而紀梵希卻以釋出會迫在眉睫,人手不足為由,婉拒了赫本向他發出的為電影設計服裝的請求。
在赫本的一再懇求下,紀梵希只好拿來上一季的樣品給她試穿。
赫本在他的提供下選擇了一套深灰色的羊毛套裝,雙排扣,窄腰身,挖空的領口,配一條長及小腿的窄身裙,服裝的尺寸穿在她的身上非常貼合,這讓紀梵希眼前一亮。
紀梵希回憶說:“穿上新套裝的小女孩開心極了。她說這正是她的電影角色需要的衣服。同時我驚訝地發現,我的設計在她身上熠熠生輝,如同為她而制。”
02相互成就讓他們永遠欣賞,直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刻生的人還質感懷念
這一次的見面是赫本與紀梵希相互成就的開始,也是他們一生友誼的開始,這段故事溫暖,平靜,純潔,並沒有太多波瀾。從此,她是他的靈感,他為她實現夢想,他們之間就好像是為彼此而生。
紀梵希獨寵到為她設計一款專屬香水,後在赫本的強烈建議下才推廣應用到市場,他們的關係不受外界人的挑撥而影響,內心始終堅定著那份信任。
這樣兩個在生活與精神上互相成就的兩個人,卻一直處於好友的狀態,紀梵希會對赫本的想法竭盡全力的給予幫助,但他們在臨別時依然是以摯友、兄妹相稱。
這兩個人在長達幾十年的的友誼中有沒有互生情愫,赫本兩次離婚,最終選擇的男友還是別人,而不是紀梵希。紀梵希也終身未婚,對赫本如此傾慕為何沒有選擇她成為自己的伴侶?
紀梵希說他與赫本的關係:“我們惺惺相惜,她說我像是一位兄長。我真是喜歡她,就像妹妹一樣。”
赫本一生嚴於律己,甚至在外人看來還有些苛刻,有時又極其脆弱。而宅心仁厚的紀梵希則能令她的內心感到安心和得到釋放。
赫本曾有坦言自己很長一段時間中,她對自身的演技並不自信,尤其是被壞脾氣的亨弗萊 · 鮑嘉橫加指責時,是紀梵希的服裝給予了她力量,成就了她的表演生涯。
赫本曾對紀梵希這樣說:“你的衣服給予了我電影角色應有的美感和生命,當我穿上你設計的衣服時,我就能進入角色的生命中。”
紀梵希也稱讚說:“她就像仙子一樣,尤其是跳起舞來的時候。”
寫在最後:
他們同時出名,赫本穿她的服裝出演走紅,他因赫本穿他設計的衣服也隨之出名。他始終對赫本保持著精神層面的愛,對赫本的內心也是盡力滿足,對她的理想也會努力幫助實現,在赫本離世後為她抬棺進行送行。
這種精神層面的愛與欣賞是鎖定在他慾望裡的唯一目標,併發揮到了極致。
他們之所以沒有走到一起,因為兩人一直是處於相互欣賞的精神層面的愛。而精神層面的愛不過是由平時的習慣產生出來的,一種人為的情感。
這一情感建立在才德或者美麗這類的概念和種種的比較之上,會在社會層面上進行比較,在他心理產生了一種欣賞和愛慕的情感。
跟隨自己的內心獲得喜好,而這種需求會隨著變化而更強烈,永不滿足,不會像生理的愛會隨著慾望之火消失而隨之熄滅。
他們的情感雖深,也只是僅限於欣賞與愛慕的精神層面,無法打破這一友好的精神交流。
盧梭曾在一本書中講到:“當我們從區分“愛”這種情感的精神層面與生理層面開始。生理層面指的是人人想要與異性結合的普遍慾望,而精神層面的愛則是把這種慾望確定下來,並鎖定慾望的唯一目標,或者至少使對這一優先目標的慾望更加強烈。”
精神層面的人往往要求比較高,他們不會隨便打破習慣,也不會隨便打破自己在對方心中存在的美好。
赫本離世後紀梵希依然懷念的說:“我為眾多明星設計過造型,珍妮佛瓊斯,勞倫自考兒,伊麗莎白特勒,沒有一個人像赫本一樣守時,謙遜,也沒有人的形象像赫本一樣深入人心,引無數人競相模仿。難以想象她已經離開了我們,而我再也不能打電話給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