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為《釜山行2:半島》的表現太讓人失望了,所以同期的另一部喪屍驚悚片《#活著》被少數人給捧了出來。可是就在其吸引了影迷的目光後,真實口碑竟瞬間滑落。慕名而來的人發現,這部電影雖然比《釜山行2:半島》略好一點兒,但其實半斤八兩,同屬中下游。
南韓電影的工業水平發展很快,於是像喪屍片這種比較依賴重工業的型別片,不再受限於技術壁壘。影片好看不好看,口碑如何,開始更多地由劇情、人物、主題等軟技術決定。《#活著》的口碑之所以敗掉,就是因為它雖然在喪屍元素的視覺表現上沒毛病,但故事發展卻並沒有順著最初的思路來,沒有把一開始的,形成差異化的idea拓展開並推向極致,反而變成俗套橋段的堆砌。
無論韓文片名還是英文片名,都有#
很多媒體寫這部影片的片名都漏掉了一個#號。這樣有兩個致命的問題,一個是容易和中國張藝謀執導葛優主演的那部經典弄混,另一個是沒有#號就無法體現出這是一個社交話題。
斷水不斷電不斷網,是新時代的特徵
沒錯,《#活著》這個片名所給出的資訊,不是簡單的“活著”兩個字,更重要的是點明這兩個字是一個社交網路上的話題。這一點極為重要。因為這是本片的一個初始idea,是能夠與其它喪屍片打出差異化的新角度。
《釜山行》的列車環境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差異化
喪屍片的核心內容都是主角一行人的逃生行為。能夠打出的差異化多是在什麼環境裡逃生、如何逃生、通過什麼手段逃生、逃生時發生了怎樣的人性扭曲等衍生環節。比如之前大爆的《釜山行》,就是抓住了“什麼環境裡逃生”這個角度,實現了型別突破。那麼,《#活著》的突破角度在哪裡呢?囤兒覺得是“通過什麼手段逃生”。
影片開頭立了主角的社交屬性,卻沒展開
囤兒參與過很多驚悚懸疑片的劇本創作,一個非常基本的經驗是要先掐斷主角一行人的通訊手段。傳統的喪屍片,主角基本上都是沒什麼通訊手段的,單純依靠絕對的身體能力來求生。然而,在資訊科技如此發達的當下,在社交網路已經深度植入每個人的生活的當下,喪屍來襲後如果通訊手段並未完全癱瘓的話,會怎樣呢?會不會產生新的、依靠智力的求生方式呢?
新科技只起到輔助體力求生的作用而已
於是,囤兒覺得《#活著》這部戲的故事核應該是這樣的:在喪屍潮席捲全市後,倖存者被困在各自的家中,但是他們通過社交網路的話題進行生存和逃生等知識和經驗的分享,通過在#活著 裡的交流,形成了多點網狀的互助求生。
體力求生很容易變成開掛求生
順著這個有差異化的角度,本片便不應該把主人公侷限在劉亞仁和樸信惠兩個人身上。這個格局太小了,一下就落入體力求生、單線求生、開掛求生的俗套。既然你的片名是“#活著”,就應該把求生的人搞出好多來,性格和社會身份各異。主角可以是話題#活著的版主,而且是一個網路世界和現實世界存在巨大落差的人。這些人被困在各自的家裡、店裡、辦公室等等各種環境中。他們生存的希望,除了食物和水之外,更多的是話題板塊裡的交流。
兩個主角的格局太小了
某一個人遇到了什麼困難,立刻發到話題裡,然後就會有很多有知識、有經驗、有技能的網友群策群力地提出可行方案。也就是說,通過活著這個話題頁面,實現了社交網路層面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就是社交網路這一新技術帶給喪屍型別片創作的新思路。老一輩喪屍片電影人沒玩過社交網路,壓根兒想不到這個角度哇。
可能有人會說,你重點寫話題互助,會不會導致室內戲太多,喪屍戲太少,視覺上的震撼大打折扣啊?囤兒的經驗是,當你的文戲很新很緊湊很抓人的時候,視覺戲份將被文戲推動著自然帶出,只需要幾場精心設計的便就夠了。本片現在喪屍戲份很多,喪屍的特效妝也非常給力,可是,果真嚇到你了嗎?看完後,你還能回憶起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