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看的是紙醉金迷,而今看的卻是職場女性的人生
15年過去了,若你要問我,哪部電影是最值得職場女性看的?
我一定推薦《穿普拉達的女王》。
這部電影是根據勞倫·魏絲伯格的同名小說《穿普拉達的女魔頭》改編而成,由大衛·弗蘭科爾執導,梅麗爾·斯特里普,安妮·海瑟薇和艾米莉·布朗特聯袂出演,豆瓣評分高達8.1分。
豆瓣上有100.6萬人看過,綜合評分是8.1分,安妮凱瑟微當年絕對的驚豔,堪稱行走的衣架,梅姨更是憑藉《穿普拉達的女王》獲得美國金球獎,更被提名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值得一提的是,兩位女王的服裝造型也可以說是別具一格,雖然是2006年的電影,但每款服裝搭配,放在今天仍不過時。甚至可以說,將這部影片作為提升審美和穿搭技巧的素材來看也非常稱職。
6月14日,《穿普拉達的女王》上映15週年後,劇組在線上重聚。幾位主演,包括安妮·海瑟薇和梅麗爾·斯特里普在內,導演大衛·弗蘭科爾,一起回首當年拍攝的故事。
可以說,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幾乎沒有變化,依然那麼美麗大方。
這部電影為何如此經典?
因為年少時看的是紙醉金迷,物慾橫流的世界;長大後,看的卻是職場女性的人生。
當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沖突,究竟應該如何抉擇?
也許看完這部影片,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位職場新人安迪(安妮·海瑟薇扮演)進入了一家頂級時尚雜誌社,為霸道的時尚界女王米蘭達(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做助理的故事。
安迪從一開始對職務一無所知,到後來在時尚圈裡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再到最後與時尚圈揮別,勇敢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目標,說到底,就是一個大學畢業生,現實主義的人生抉擇。
米蘭達與安迪兩位主角,是如此相似卻又如此不同,她們彷彿是一面鏡子的兩端,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未來。
米蘭達——“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她是時尚界的女王,也是人們心中的權威。
她永遠站在時尚尖端把握著風向,整個行業都對她俯首稱臣。
米蘭達的生活,可以說是所有職場女性都向往的生活,而成為她的助理,則是每個希望進入時尚圈的姑娘的夢想。
她總是那麼精明強幹,目光高遠,同時卻也冷漠孤傲,不可一世。她要求自己身邊必須滿是美麗的人,精美的服裝,華麗的建築,一切物質上能做到的,她都要求做到完美。
但事實上,米蘭達真的如此完美嗎?
影片中,有一個鏡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卸了妝,紅著眼睛的米蘭達,穿著浴袍坐在沙發上,神色黯然。
此刻,米蘭達所有的女王光輝都褪去了,她只是一個普通的感情失敗者,一個又一次讓女兒失望的單身母親。
這一鏡頭正是米蘭達最真實的描繪,是米蘭達靈魂赤裸裸的寫照。
沒有了物質和感官的修飾,米蘭達的情感生活,就如她素顏的面孔一般蒼白無力。
有人將郭敬明的《小時代》對標《穿prada的女王》,我想,也許小四想要還原的奢華物質世界,有那麼一點相似度,其餘的,都不是吧。
很多人對時尚圈或多或少有點偏見,但從電影中我看到的卻是,它和其他所有行業一樣,需要職業素養,並重視專業性。
人類對美的追求,使時尚成為了一項值得為之奉獻熱情的行業,而同其他人一樣,從事時尚行業的人,也有自己的苦衷。
由於時尚風向的變化無常,這個行業就帶上了風險性和不確定性。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時尚圈的生存法則,它需要從業者不留情面;也是因為這點,米蘭達的冷酷性格,霸道的女王氣質,才能讓她在這個行業裡屹立不倒。
物質世界的極致,同時也決定了米蘭達精神世界的荒蕪。
她表面的光鮮,雖受萬人羨慕,但其真實的重量,也只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就像卸任後的時尚主編蘇芒,從前她是娛樂圈的弄潮兒,是時尚圈的風向標,多少大型活動都出自她手,人前人後無限風光。
可一旦卸任,她也只會成為合照中,被人裁掉的那個人。
安迪——“做自己的女王”
經常有人說,安迪是米蘭達的一面鏡子。
米蘭達自己也曾說過安迪和她很像,這主要在於,她們都能夠時刻洞察別人的需求,而這一點在時尚圈是難得的天賦。
但安迪相比於米蘭達而言,卻是更感性,更重視精神世界的人。
在感官享受與情感交流中,她更向往後者:能夠和心愛的人相互依偎,和朋友互訴衷腸的生活,才是安迪真正向往的生活。
而這種生活,卻恰巧是米蘭達這種時尚界精英所不能擁有的。
在劇中,隨著安迪事業的成功,她的感情生活逐漸變得分崩離析。
就像劇中的男設計師曾對安迪說的那樣:“當你的個人生活化為烏有的時候,就是你晉升的時候。”
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現實中成功的職場精英們。
那些只顧著在職場裡廝殺,加班出差,缺席孩子教育,顧不上家庭的女強人們,也許在她們光鮮亮麗的外表背後,是一地雞毛的現實生活。
所以我們不難想象,如果安迪繼續在時尚圈工作,會發生什麼?
也許,就是與那位看似不求上進的男友分手,然後在事業上飛黃騰達,在時尚圈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最終變成另一個米蘭達。
最終讓安迪認清這個現實的,還是在車上米蘭達對她說的那些話,這一片段也是影片的高潮部分。
在車上,米蘭達對安迪坦白,她為了自己的地位,放棄了對男設計師的提拔,她也毫不在意,自己親手毀了另一個人的夢想,只求自己上位,因為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當你的生活充滿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少了推心置腹,缺少溫情的時候,也許就是你戒斷情緒,讓自己冷血地一往無情,拼命上位的時候。
這一刻,安迪終於發現,這種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
安迪的男友,曾經對她說:“那個能讓你隨時接電話的人,才是你真正愛的人。”
最後,安迪扔掉了米蘭達用來呼叫她的電話,這象徵著,安迪終於找回了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捨棄了別人所豔羨的部分。
她放棄了米蘭達口中的“人人都想要的生活”,迴歸了本心,再也沒有一種人或利益能夠支使她,安迪是自己的女王。
這是安迪自己的選擇。
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選擇過於極端,覺得不值得,但我相信安迪的內心是沒有後悔的。
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最重要的還是,追尋本心,選擇屬於自己的人生。
關於抉擇——希望沒有那麼多的非黑即白
這部電影的結局,是唯一被人詬病之處。
很多人看到最後都會有一些失落,大家都覺得安迪這樣的選擇不值得,略有些草率。
在最應該奮鬥的年齡,選擇了安逸,輕易放棄唾手可得的成就,難道不可惜嗎?
有的人喜歡金碧輝煌的別墅,喜歡紅酒香檳,香車時裝,即使要承受巨大的壓力。
但也有人喜歡平平淡淡,來去自如,無拘無束,即使這意味著物質生活的單薄。
所以,安迪或是米蘭達,誰才是真正的贏家呢?
我只能說她們都是。
米蘭達的路看起來不太適合安迪,但同樣,安迪的路也不適合米蘭達。
既然人生不可能圓滿,那麼無論是選擇感官,還是選擇精神,誰都沒有權利對你的人生說對或錯。
結語
這部經典影片,原本改編自小說《穿普拉達的惡魔》,眼看著安迪從青澀的大學生模樣,到最後名牌加身,時尚度滿分的職業形象,內心頗為感慨。
不論是作為職場穿搭,還是給職場小白做工作手冊,都是極為合適的。
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希望所有人都能像安迪和米蘭達一樣,不留遺憾,做自己人生的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