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是許多人在群體社交中堅守的原則,目的就是希望自己不被欺負。但有的時候,一味地報復,真的能夠解脫自己嗎?並不見得吧。
邱剛敖的人生毀於誰?
特別是近期很多觀眾都在為《怒火重案》的反派邱剛敖感到可惜,覺得他本來可以是有志青年,卻毀在了張崇邦手裡。但邱剛敖真的毀在張崇邦手裡了嗎?
⑴觀眾的視角。
我們不要單方面的說事,要站在多個角度上來看待邱剛敖的人生。站在一名電影觀眾的角度來說,邱剛敖就類似於梁山好漢林沖一樣的角色,本應該是為官家效力,卻被權貴逼反了,在舉目無望的情況下,只能上梁山博取一線生機。
這也是很多觀眾會心疼邱剛敖的原因,他本來是可以前途無限,卻栽在了張崇邦的不作為和權貴的施壓下。
⑵張崇邦的視角。
在電影裡面張崇邦的視角,又能瞧見什麼呢?張崇邦是有著正義的信仰,但是思想層面很僵化死板,在精神層面上像極了頑固不化的老儒生。
他如何不知道邱剛敖何其無辜呢?但是站在他的角度上來說,他覺得邱剛敖確實是犯了錯,既然犯了錯,就應該接受懲罰,他如果幫忙開脫的話,就不是在幫兄弟了,而是害了兄弟了,會讓兄弟們不把法律條文當回事,從而闖下更大的禍。
但張崇邦的問題在哪呢?他應該把自己的良苦用心告訴兄弟們,更應該在兄弟們入獄期間,對兄弟們多加關照一下,讓兄弟們感受到溫暖。畢竟從邱剛敖的自述裡面,他們兄弟入獄期間,也是受到了其他犯人的攻擊和報復了。
⑶邱剛敖的視角。
在電影裡面的邱剛敖視角則是悲憤交加。邱剛敖最初在張崇邦的帶領下,也是一位正義感十足的青年鬥士,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也是他的信仰。但是他在失手把罪犯致死後,他多麼希望別人可以開導他和幫助他。畢竟他擊殺的是罪犯,而他是正義的化身和代表,那應該被人理解吧。
可是邱剛敖並沒有等到別人的讚揚,反而是被自己救出來的人告了,而自己視為大哥的張崇邦也沒有幫他說話。這就讓邱剛敖心如死灰了,畢竟張崇邦寧願幫罪犯開脫說話,都不願意幫他說話,這意味著什麼呢?
邱剛敖自此走上了一條復仇和殺戮的道路,最終倒在了張崇邦的手上。但是到死,他都覺得是別人對不起他,而不認為自己有錯。
邱剛敖毀於沒文化的觀點分析
那麼在看完了張崇邦、邱剛敖、觀眾等多個視角後,我們找到了邱剛敖悲劇的根源在哪了嗎?他悲劇的根源,其實就在於自己沒文化。估計很多讀者看到這裡,都會笑了,覺得邱剛敖警校畢業出來的,他沒文化,你就有文化了?在此,我也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說邱剛敖是毀於沒文化的觀點吧。
⑴沒有找到自己入獄的問題根源。
邱剛敖在防衛過當致死罪犯的時候,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入獄的問題根源在哪,也沒有認真去探究,而是單純歸結於銀行家的恩將仇報以及法律的不公、張崇邦的見死不救等等。
但問題的根源,就在於邱剛敖自己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會在拯救隊友的時候,把罪犯致死了。功歸功,過歸過,邱剛敖既然確實是做錯了,那就應該接受懲罰,而不是單純地埋怨別人不理解他。
⑵沒有意識到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
邱剛敖在入獄後,沒有領會到張崇邦的良苦用心,反而是在飽受獄霸欺凌的過程中,學會了“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透過暴力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但是邱剛敖為什麼會入獄呢?不就是他過於迷信自己的武力和暴力,才導致自己入獄的嗎?
⑶沒有思考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
別人犯了錯,都會好好思考悲劇發生的根源究竟在於什麼,而邱剛敖並沒有,他迷信暴力以及義氣,從而有了那句名言。而沒有思考悲劇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是他親自創造了更多的悲劇。
⑷沒有考慮到無辜死難者的感受。
很多觀眾都心疼邱剛敖的那一段入獄經歷,但是又有誰心疼那些被邱剛敖亂槍打死的無辜死難者呢?邱剛敖覺得自己很無辜,難道那些被他殺死的無辜死難者就不無辜嗎?他們招惹了邱剛敖了嗎?
而邱剛敖不在乎這些,也就導致最終邱剛敖要以悲劇收場了。但凡邱剛敖有文化,懂得思考問題,都真的不至於悲劇一出又一出的。
多讀書的好處
結合邱剛敖的悲劇,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多讀書的好處吧。
⑴提升觀察力,發掘問題的根源。
多讀書是可以提升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觀察力,從而去發掘出問題的根源在哪。只要我們能夠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後對症下藥,那麼就可以省去許多麻煩了。
⑵以史為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們現在遇到的各種情況,如果無法解決的話,一般都會用搜索引擎去搜索類似的問題,從而找到解決的辦法。因此多讀書的好處,就在於可以“以史為鑑”,透過參考別人的經歷,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⑶善於思考,顧全大局,保護自己。
最後就是多讀書的人自然會善於思考,而善於思考的人會考慮問題更加長遠,做到更好地保護自己。而自己不受傷害的話,又怎麼可能去傷害別人呢?那自然就少了很多悲劇的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