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山惡水》是由泰倫斯·馬力克執導的愛情犯罪片,同時也是馬力克的處女作,於1973年10月13日在紐約電影節上映,片長94分鐘。其故事講述的是15歲的年輕女孩霍莉與比她年長10歲的基特相愛,一天,基特來到霍莉家打算與她遠走高飛,遭到了霍莉父親的阻止,而後霍莉父親死在了基特的槍下,基特放了一把火將霍莉的家燒掉偽裝成三人葬身火海的的假象。兩人逃離到了一片原始森林開始過著原始人的生活。隨後有人發現他們的蹤跡,就這樣,發現他們的人也遇難,兩人就這樣四處逃亡。
雖然是愛情犯罪片,這部《窮山惡水》卻拍出了文藝片的感覺,平靜、漫無目的、離群索居,但是劇情還是讓人索然聯想到《雌雄大盜》,《窮山惡水》(1973)和《雌雄大盜》(1967)既相似又不同。相同的地方是,它們都是反社會的故事,但《雌雄大盜》充滿激情,情節相對於更加豐富。
具有社會影響力兩部電影的背景都是在美國中西部,彷彿置身烏托邦,透過場面排程和偏向主角視角的拍攝角度,人物雖在做著惡事但讓觀眾絲毫不覺得這是極惡,反而都是純潔的,甚至是調皮的,彷彿有一種美國原始的、純粹的自然力量呈現在這些特殊的人物身上。
阿瑟·佩恩透過影像在描繪邦妮和克萊德時似乎把她們刻畫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另類英雄。當他們被介紹給一個友好而自然的農民家庭時,他們說:“我叫邦妮,他叫克萊德,我們搶劫銀行。”他們受到了熱烈的讚揚。相比起來,《窮山惡水》中的基特和霍莉是溫和而幼稚的,每個人都在殺死一個錯誤——他們永遠充滿著動物般的懷疑和警惕。這是這兩部佳片最大的區別——人物的飽和度。
在《窮山惡水》中,泰倫斯·馬力克刻畫的角色所遵循的邏輯是一種真誠的、沒有動機的心理推動,導致了可能是好的或壞的行為,但具有與自然結合的美感。與《雌雄大盜》不同,《窮山惡水》在一定程度上拋棄了社會意義。它也處理社會對角色的影響(傷害),但這是無辜的,就像他們的動機。事實上,動盪的60年代產生了許多罪犯,邦妮和克萊德犯下的罪行,在60年代甚至更多,更臭名昭著。他們的故事後來被改編成經典犯罪電影《雌雄大盜》——對無意識暴力和宿命論探究的描述。
《窮山惡水》顯然是一部更有影響力的邪典電影。視覺美感更簡單,手法沒有過多雕琢,看起來更自然,更接近寫實風格,人物更有動感。從長遠來看,在《雌雄大盜》成為一部無與倫比的經典影片30多年後,《窮山惡水》已經不像它現在那麼出名了,但這兩部影片都享有很高的聲譽,也都沒有過時。它們都有永恆的品質。而在這個非常喧囂、浮躁、根本找不到純潔的標準時代,他們的存在似乎越來越有現實意義。
帶著愛情標籤的逃亡也許不僅是片子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樣,這背後承載著一個時代就是美國的60年代,本是浮躁的吵鬧的,甚至飄散著血腥味和汗味的年代,而這一部的降世,帶領觀眾脫離了那個時代進入了一個漫無目的的修行旅途,在美國西部的大平原上的迷失之旅,同樣是迷失的年代,馬力克選擇用帶著牧場香氣的自然味道去繪畫這對亡命鴛鴦。
這本就是悖論,大平原公路和暗黑愛情故事在絕美的攝影構圖中完美的融合,這是青春,這是迷茫,這是不知歸途和勇氣。愛情是愛情,在迷茫中破土而生的愛情也是愛情,在反叛中奔跑的愛情也是愛情。看完這部片我不想再去定義任何情感,本就是充滿荒蕪的世界,我們都是其中在縫隙中扭曲生長的人,同時都帶著些許詩意。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