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從觀眾角度能從少年少女的互動中獲得樂趣和悲傷,而從解讀影片層面,又包含著對青春期人群情感的關注、性取向的探索、得與失的微妙辯證關係。”

“陳正道你有事嗎?這電影主打勇敢+磊楓+青春片,誰看會不覺得是bg,你老是暗搓搓搞bl幹嘛啊?還上映前說‘我們是超級甜的愛情’,甜在哪裡,我問你甜在哪裡?”

《盛夏未來》“基片”的爭論,成為了近日電影圈的話題,圍繞產生了兩個不同方向的言論,一邊盛讚影片將性取向納入了青春迷茫的範疇,具有人文關懷,而另一波觀眾則認為片中同性的元素從未“預告”,相反大打兩小無猜的青春愛情牌,看完影片有被欺騙的感覺。

無論是人文關懷,還是“掛羊頭賣狗肉”,《盛夏未來》7.4的豆瓣評分,對於一部主打偶像的青春片來說,無疑口碑已經賺夠,至於頗受爭議的“同性”元素,可能要從陳正道打響名聲的影片《盛夏光年》說起,從這部同樣有“盛夏”的影片開始,陳正道執導或者監製的影片,都有一些隱晦的“同性”元素,成為“陳正道作品”的標誌性元素,而當一個元素出現在一個導演每一部影片中時,這也似乎成為了導演風格的呈現。細數陳正道這些年作品中“同性”元素,同時也成為影迷們津津樂道的內容之一。

一顆種子:15年前的《盛夏光年》

《盛夏光年》上映到拿獎的那一段時間,是陳正道在臺灣最“狂”的日子,和每個突然備受讚譽的年輕人一樣,陳正道那個時候確實是“飄”的。其實在《盛夏光年》之前,陳正道在電影上的亮眼表現已經足夠閃耀,處女作短片《狂放》入圍威尼斯電影節影評人週競賽單元,陳正道也成為當時威尼斯歷史上入選國際影片競賽中年齡最小的導演。

那種亢奮不僅是他,還影響他的周圍,一向注重文藝片的臺灣電影圈,驚歎於他的才華、年輕、大膽,以及青春的氣息。很快,他就擁有拍攝長片的機會,《盛夏光年》應運而生。《盛夏光年》有點像溫和版的《狂放》,都是裹挾著青春的疼痛,但《盛夏光年》中的情感更內斂與隱忍,相似的是,兩者都帶著“同性元素”。

這對於“信奉”小確幸的臺灣來說,無疑剛好戳中敏感點,伴隨國際電影節的光環,電影圈的認可,以及品質較好的長片產出,陳正道被全島媒體捧為“天才”。15年前的《盛夏光年》有多風靡?可以看看五月天那首《盛夏光年》的同名主題曲如何席捲臺灣。

當年,這部新人作品在第43屆金馬獎上榮獲四項提名,並且提名第11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獎。最終影片主演張睿家拿下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而更多的影迷則為陳正道沒有拿到導演獎打抱不平。

直到今天,記者採訪陳正道的時候,還有人為當年陳正道沒有拿到導演與影片獎項而惋惜。不僅是臺灣,在2006年大陸的青年們走進碟片+網路下載電影的影像年代,《盛夏光年》席捲臺灣之際,其也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大陸青年人的小熒屏上,它甚至成為了很多大陸年輕人的性啟蒙影片——原來世界上不止男女一種情感,原來男孩子還可以喜歡男孩子。觀眾在震驚之餘,也記住了這個叫陳正道的導演。

雖然時代變遷,同性題材作品今日已不是新鮮話題,耽改(耽美小說改編作品)影視也在如火如荼地拍攝,但是觀眾對“性少數”的天然窺探慾望仍舊保持高度熱情。15年前的《盛夏光年》以“青春”之名抓住了特別是年輕觀眾的心,改變了陳正道的人生軌道,也在他的心中種下一顆種子:對同性情感的表達與探索,是他本人以及保持創作熱情的動力,也是他作品擁有“熱度”的緣由之一。

一種小心思:15年的“夾帶私貨”引熱議

年少輕狂的陳正道為自己肆意妄為付出了代價——在《盛夏光年》之後,他與別人的合作多是毀約和解約,“跟誰工作都不太理他們,承諾人家的事也沒做到,這樣的事很多很多,整個就是消沉,到現在還會有臺灣的電影人說我壞話。”

直到面臨大額的毀約費,他才痛徹心扉,最後他的父親幫他付了違約金。後來在電影《秘密訪客》的採訪中,他坦言影片是他對“父權”的解讀,也是在對映他與父親之間關係。當然這些都是後話,重點是陳正道幾乎被整個臺灣省“封殺”,他北上進入大陸,才獲得新的拍片機會。

人生地不熟,前車之鑑也時刻提醒著他謹言慎行。陳正道“乖乖拍片”拍了幾年,《幸福額度》拿下高票房,《催眠大師》成為國產懸疑經典,《重返20歲》以青春、復古的歌舞形式在型別上令人眼前一亮。不得不佩服陳正道的天賦,他能在既定的命題下做到最好。而也正是他極為規範的型別操作,他才能漸漸掌握一部電影的主動權,才能真正地講述他想講述的故事,比如將“同性元素”悄無聲息地植入到自己的電影。

首先是《記憶大師》,這部被稱為“大師”系列第二部的作品,融合了科幻、懸疑等元素,講述了一個能將記憶隨意消除和置換的故事。而“同性元素”則出現在案情的推理中,警察在模擬兇手是被害人的“閨蜜”,和被害人有一段十分曖昧的對話。

當然這段推理最後被推翻了,片中兇手並非“閨蜜”,但是陳正道似乎十分享受這種擦邊球式地植入“同性”內容。而關於這段家庭暴力的“閨蜜”百合情,後來被用於他監製的網劇《摩天大樓》裡,當倪虹潔飾演的被家暴的母親與孩子的老師抱頭痛哭時候,兩個女人的命運被捆綁在一起,並非只是“閨蜜”那麼簡單。

陳正道監製的《緝魂》在大陸上映時,有觀眾十分敏銳地感受到片中主角之一的王世聰和他多年的好友萬博士之間的關係不簡單,更像是“情人”關係。沒多久,它的臺灣上映版本被釋出,證實了觀眾們的猜想——王世聰是一個有著性別障礙的人,通常把自己想象成女人,和萬博士是很多年的情人關係,這也能合理解釋他用科技手段將個人思維複製到一個女人身上的意圖。

在他監製的網劇《結愛·千歲大人的初戀》中,男主角的兩個小跟班各種曖昧。《緝魂》是陳正道繼《盛夏光年》後最大膽的“同性元素”露出,而五月份上映的《秘密訪客》中,陳正道則收斂不少,只有在拼接郭富城飾演的父親以往過往時,才知道,這個上層精英為什麼不結婚的緣由——喜歡一個頗有才華的畫家叔叔。

不到三個月,陳正道最新的作品《盛夏未來》上映,上映前就有影迷表示:“這一次陳正道要如何‘夾帶私貨’?”鑑於前期宣傳將張子楓和吳磊的情侶感營造得太過於真實,影迷的關注點在郝蕾等配角身上,沒想到陳正道十分大膽,光明正大地將“同性元素”作為影片的線索之一,是吳磊“愛而不得”的物件,全程參與了張子楓和吳磊飾演的少年成長路徑。

可以說,陳正道已經和“同性”結下不解之緣,而在電影中凸顯一些“同性元素”也成為了他的風格之一,而他的一部分影迷則樂於尋找這些同性元素——如果能透過這樣的方式和觀眾進行另類的“交流”,也是一項獨特的方式。

一張標籤:營銷點與民意的反撲

“你知道嗎?吳磊其實演了一個gay。”當《盛夏未來》上映後,很多觀眾在網上開始口口相傳這個“秘聞”,在《秘密訪客》和《緝魂》上映時,這樣的“秘聞”也在影院中傳遞著,甚至有人在《緝魂》臺灣完整版上映後,還在網上積極分享“未刪減版”,一探究竟。

毋容置疑,在耽改盛行的今天,“同性”元素對於勇於接受新鮮事物的Z世代觀眾來說雖並非稀奇,卻仍有強大的魔力——試探性地遊走在禁忌邊界的冒險感,是年輕人才能享受到快樂。

或許在片中加入“同性”元素本質上並不是為了吸引觀眾,僅僅只是陳正道作為導演的一個小小的樂趣,或是在向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致敬,或刻意打造出儀式感,就像希區柯克總會在自己影片中打個醬油,讓影迷每次在電影上映時好好找尋一番。

無心插柳柳成蔭,影片“同性”元素搶風頭,儼然成為觀眾們口口相傳的緣由。因此順勢在“同性話題”上做宣傳也無可厚非,但是將“同性”元素作為宣傳點,卻需要謹慎,一是無法大張旗鼓地鼓吹“同性愛情”,二是要與主流宣傳達成一致。

《盛夏未來》前期宣傳一直狂推“吳磊X張子楓”CP的甜蜜,卻最後告訴觀眾,他們沒有在一起,而且還是因為吳磊飾演的角色是喜歡男生的才沒有在一起。也有人質疑陳正道“不厚道”,好好講故事還要“夾帶私貨”,倘若《緝魂》和《秘密訪客》還能“情有可原”,一個是刪減,一個是隱晦沒有影響主線,還算接受範圍內,但《盛夏未來》中元素就太過於干擾主線了,兩個主角沒有在一起的“原罪”就是吳磊飾演的角色或喜歡男生。

這確實讓人一言難盡,在輿情上使一小波觀眾產生了“牴觸”心理。“同性”元素雖好,但是如何運用,還得適可而止,特別是一定要在尊重觀眾的基礎上“營銷”,“欺騙式”營銷會讓本來很好的口碑下滑——打“暗戀牌”說不定比打“戀愛牌”會更讓人適應。

但無論如何,陳正道已經與“同性”相互捆綁,倘若在前幾部中眾人還有一絲疑問,在猜想是否是巧合,但《盛夏未來》之後,便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在型別片逐漸佔領中國電影市場之際,一些花著巧妙心思的導演出現,這還是很值得觀眾們津津樂道的,只是無論怎麼營銷,一定好掌握好尺度,以免適得其反!

8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寡姐”斯嘉麗將迪士尼告上法庭後,事件即將大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