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這是一部,社長等了快兩年的電視劇。

兩年,730天,17520個小時,具體量化後才發現自己等了這麼久。

但,它值得。

光從分數上就可見一斑:豆瓣上,第一季9.1分,第二季打破了“續集必爛”的定律,一集便衝上9.6,完結後拿下9.3的高分。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俗女養成記2》。

內容橫跨1和2,這樣更便於我們去了解這部劇的優秀

《俗女養成記》真的是一部很小眾的臺劇,沒有吸睛流量,也不具備任何爆點,甚至都很難在其中找到可以推上熱搜的話題。

如果非要給這部劇定性,社長想給它這幾個關鍵詞:

普通、質樸、平淡。

裡面的女主陳嘉玲,像極了平凡你我的人生,沒有跌宕起伏,卻餘味悠長。

而這裡面夾雜的“情”,更是普通人窮其一生,想要去追求的終極美好。

陳嘉玲,41歲,未婚,無業。

在老一輩的人眼裡,這樣的人很失敗,這樣沒有家庭沒有穩定工作的女人,更失敗。

其實,兩年前陳嘉玲差點就結婚了。

交往四年的前男友向她求婚時,她卻提出了分手。

表面上看,是因為男友媽媽插手兩人的生活,深層探究起來,其實是陳嘉玲已經不愛男友了。

這種不愛,是有證據的。

和男友共處的晚上,她發現自己來姨媽了。陳嘉玲一點都不覺得可惜,臉上反而掛著抑制不住的微笑。

有人說,當愛情退化成親情,是從性慾減退開始的。

但有人能接受愛情趨於平淡後,步入婚姻殿堂,從此穩定過一生。有人就無法接受後半生,被老公婆婆安排的日子。

陳嘉玲就是後者。

感情上馬馬虎虎,工作上也焦頭爛額。

陳嘉玲的工作是董事長秘書,看起來風光,做的都是打雜的工作。上班了要服務董事長,下班了還要服務董事長的情人,24小時on call不間斷。

在一場誤會中,她辭職了,陳嘉玲選擇離開臺北,回到臺南。

在臺南,她找到了久違的人情和溫暖,放鬆和快樂。

這部拍於中國臺灣的電視劇,用地道難懂的閩南語,徹底征服了兩岸的觀眾。

語言雖然難懂,但其中流露出的情感,卻能消弭掉語言障礙,撫慰每個人柔軟的內心。

就像社長在前面說的,我們都能在陳嘉玲身上,看到部分的自己。

孤身一人,到大城市打拼,把青春交付給了工作,到頭來卻毫無收穫。

但陳嘉玲又比我們幸運,她是個擁有著許多許多愛的女孩。

這份愛來自於她家庭裡的每個親人,這讓她擁有底氣在大城市拼搏,即便最後輸了,也依然有躲避的港灣。

看過這部劇的人,多多少少都羨慕著陳嘉玲的家庭。

這裡沒有重男輕女,即便陳嘉玲是女孩子,爺爺也拿她當心頭肉。

在那個封閉的年代,其實非常難得。

每天,爺爺都會坐在門口,幫孫女放哨,只要兒媳買菜回來,他就會立馬通知正在看電視的孫女,讓她趕緊進屋寫作業。

即便被拆穿,爺爺也會背鍋,說是自己在看電視。

嘉玲去臺北讀書那一年,全家人給她錄了一段影像當送別禮物。

到了爺爺這裡,他拿出一個鐵皮盒子,裡面全是嘉玲的物品:嘉玲第一次寫的名字、嘉玲第一次得獎的作文、嘉玲第一次做的手工兔子......

他把對嘉玲的愛,都妥帖地放進盒子裡,好好收藏著。

陳嘉玲的家庭,是最好的教育範本,它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樂觀自信,自尊自愛的孩子,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其中一幕,讓我印象深刻。

嘉玲的叔叔是眼高手低的人,幾年沒回家的他,一回家就說自己要在臺南開寵物店。

沒人相信他能成功,除了陳嘉玲。

她拿出自己的存錢罐,表示要入股叔叔的寵物店。不僅如此,還身體力行地開始發傳單,做口碑。

叔叔“瘋”過之後獨自回到了臺北,留下了希望破滅的嘉玲。

爺爺耐著性子給嘉玲解釋:叔叔覺得太難不適合開店,他去臺北開,等開起來就讓你去當店長。

不久後,嘉玲收到叔叔寄來的明信片,上面囑咐嘉玲要開心,要勇敢,要樂觀。

其實,這哪是叔叔送的,不過是爸爸以叔叔的口吻,寫來騙女兒的。

說謊不過是一種手段,保護嘉玲那份轉瞬即逝的天真,才是最終的目的。

扼殺天真很容易,幾個眼神幾句話就夠了。

但保護這份天真卻很複雜,不僅需要耐心和愛心,還需要絞盡腦汁,編造紮實的謊言。

爺爺和爸爸選擇了最複雜的那條路。

最讓觀眾淚目的,是嘉玲媽媽對兒子的態度。

嘉玲有個弟弟,是同性戀。

奶奶的葬禮上,弟弟當著一大家人的面坦白性向。親戚聽了開始大罵他不孝,給陳家丟臉。

一向隱忍的媽媽突然站起來,冷靜地把親戚趕了出去。

其實,在兒子高中時,媽媽就知道兒子“不正常”,她一開始以為兒子生病了,到處看書讀報,試圖瞭解這個“病”到底是什麼引起的。

到最後她才知道,兒子不是病了,兒子只是天生如此。

從震驚到害怕,再到坦然接受,這個目不識丁的女人,用愛包容了兒子的一切。

她說:“他活到現在30歲了,還不敢跟人講,也是很辛苦,我很想跟他說,其實我知道,你不是一個人,你不用那麼孤單。”

無論是陳嘉玲,還是她的弟弟,之所以能活得這麼自愛、坦然、勇敢,都是因為家人給足了滿滿的愛,這些愛足以支撐他們度過每一個低谷。

能得到這麼多愛,是何其幸運的事。

在《俗女養成記》的第一部中,陳嘉玲試圖和外界和解。

到了第二部,則是她試圖和自己和解。

41歲的陳嘉玲,提前進入了更年期,這意味著她快要停經了。

不僅如此,她還容易疲憊、易怒、晚上睡覺時會嚴重盜汗。

身體上的種種自然反應,都在暗示陳嘉玲,她開始衰老了。

陳嘉玲害怕絕經這件事,但她忘了,她以前是多麼討厭月經。

這一段的拍攝,依然延續了蒙太奇剪輯手法。

從41歲陳嘉玲面臨快要絕經的現在,跳到初中生陳嘉玲第一次來月經的那年。

那年,她第一次遭遇初潮,卻毫無防備,被打得措手不及。

以後的每個月,她都要面對被染紅的床單,身體上的痛苦,以及精神上的壓迫,因為在當地人看來,來月經的女人都是不吉利。

嘉玲問奶奶,這月經要來多久。奶奶說要來四十年。

小小的陳嘉玲奔潰了,四十年這麼長,怎麼熬啊!

一晃眼,來月經明明還像是發生在昨天的事,怎麼現在快絕經了?

時間,是最經不起推敲的。

它張著大口,悄無聲息地跟在你身後,慢慢吞噬著屬於你的記憶、精力、容貌,還有夢想。

陳嘉玲揹著所有人,給眼周打了玻尿酸,導致眼周紅腫,什麼都看不到。

她說:“我這輩子沒當過美女,但醫生說我沒時間了,我要停經了,我想去打玻尿酸,看能不能漂亮一點”。

這是被時間吞噬後,陳嘉玲所能做出的最後掙扎。

但很明顯,她失敗了。

她向男友哭訴:“我接下來脾氣會變差,半夜會流汗,聲音會越來越低,面板會越來越粗,然後還有骨質疏鬆症”。

男友說:“我也沒多帥啦”。

她的害怕,都被男友悉數接住,然後將之悄無聲息地消弭於無形中。

陳嘉玲最終接納了逐漸走向衰老的自己。時間奪走了她很多東西,卻沉澱下了很多的愛。

這部劇裡,有段臺詞一直被拿來津津樂道:

“你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忘記了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做夢又醒過來。

你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你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你自己。”

這段話,其實就是這部劇的註腳。

社長前面說,陳嘉玲像極了平凡的你我,有失意,有困苦。

但說實話,我們不一定能像她一樣,獲取這麼多的愛和包容。雖然她總說“一事無成”,但她所擁有的愛彌足珍貴。

也因此,這個帶著現實色彩的烏托邦,才總讓人念念不忘。

3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起底趙薇“黑歷史”,因何疑遭封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