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是世界電影史上的一部經典作品,上映以來,受到廣大影迷的熱烈追捧,許多影迷把這部電影看了多遍,每次看都有新的感悟,其中一些經典片段更是讓人百看不厭。在這部電影即將重新上映之際,重溫影片中的經典片段,有著特別的意義。
影片中最精彩的是“鬥琴”一場戲,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在這裡,我想先從分析影片的特點及故事設定的時間、地點入手,在分析這場戲的情節、鏡頭運用和聲音配樂,從而完成對整場戲的深度解讀。
首先從影片的特點及故事設定的時間、地點說起。
在影片特點方面,這是一部具有濃郁歐洲氣質的電影,小說作者和電影導演都是歐洲人,小說作者是義大利著名作家亞歷山德羅·巴里科導演是義大利國寶級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他的電影極富浪漫主義風格,多是表達對過去美好記憶的懷念。讓我們再看看影片故事發生的時間與地點,故事的起始時間是1900年,那是世紀之交的一年。縱觀已經逝去的19世紀,大英帝國達到了輝煌的頂峰,擁有遼闊的殖民地,鼎盛時期海外殖民地的面積達到本土面積的150倍,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可謂盛極一時。再看看歐洲大陸,歐洲大陸也呈現出異常繁榮的景象,經濟快速發展,科技突飛猛進,音樂、繪畫、建築、雕塑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們的幸福指數大幅攀升。
正當歐洲人沉湎於享受新生活,憧憬美好未來的時候,一股新的潮流已悄然湧動,美國的新文化逐漸興起、強盛,相比之下,歐洲傳統文化開始沒落了。影片中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當時的一批歐洲人,懷著對財富的渴望,對美國夢的篤信,漂洋過海,奔向美國,故事發生的地點被設定在一條開往美國的豪華遊輪上,正是反映了這樣一種情況。也有一些歐洲人依然對歐洲傳統文化充滿自信和眷戀,對歐洲傳統文化的沒落,感到深深的惋惜。
下面可以解析 “鬥琴”這場戲了,先分析一下這場戲的情節:
這場戲的主角是1900和爵士樂的發明人——傑裡·羅爾。
需要說明一下的是,傑裡·羅爾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他是爵士樂的發明人,但他不是黑人。
傑裡·羅爾強勢出場,引起一陣轟動,而1900卻表現得若無其事。
起初1900對傑裡還是很尊敬的,想和傑裡握手,卻遭到了拒絕。傑裡執意要與1900鬥琴,1900只好被動地應對。
整場“鬥琴”一共經歷了三個回合。
第一回合
傑裡表現得十分傲慢,而1900仍然十分友好。
傑裡演奏的是《Big Fat Ham》,那是一首很輕快的曲子,1900演奏的是《Silent Night》。
請大家注意一下影片中的旁白:“這裡羅爾·莫頓不是在彈鋼琴,他是在愛撫那些音符。琴聲如同絲綢劃過女人的胴體,他的手就像蝴蝶,輕盈無比。他是在新奧爾良的紅燈區起家,他的彈奏技巧都是在那些妓院學會的。” 導演通過這段話告訴觀眾,傑裡演奏的是靡靡之音。
1900演奏的樂曲呢?是《Silent Night》(《平安夜》),那是高雅的宗教頌歌,層次高低不是一聽了然了嗎?導演這樣設定,充分表達了對歐洲傳統文化的讚美以及對所謂的美國新文化的鄙視。
第二回合
兩人都演奏了《The Crave》。《The Crave》是傑裡的得意之作。演奏的過程中,傑裡的表情,有微妙的變化,時而嚴肅,時而得意,時而微笑。1900聽懂了這首樂曲,他被感動得流淚。演奏這首曲子,演奏者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1900從來沒上過岸,他不可能以前就聽過這首曲子,他只聽一遍,就能把這首曲子演奏出來。演奏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音樂才能,不能不讓人佩服。這段戲是在表達:你會的我也會,新文化有什麼了不起的?
第三回合
傑裡演奏了《The Finger Breaker》,1900演奏了《Enduring Movement》。
這是一場速度的對決。傑裡表現得技法嫻熟,而1900的演奏更是精彩絕倫。全場觀眾目瞪口呆。
下面分析一下這場戲的鏡頭運用和聲音配樂。
在鏡頭運用方面,導演採用仰拍、俯拍等拍攝方法,比如,傑裡演奏完第一首曲子後,俯視1900的鏡頭,給人一種壓迫感;通過推拉鏡頭的淡入淡出完成全景與特寫的切換,較多地運用特寫鏡頭,比如,傑裡和1900的面部特寫,傑裡牙齒的特寫,演奏時手指與琴鍵的特寫,香菸的特寫等,這些對於塑造人物性格,烘托環境氛圍,表達主題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聲音配樂方面,鬥琴開始時,出現一段沉悶、壓抑的音樂,增強了現場的神祕感,角色演奏曲目的選擇更是別具匠心,這段戲的結尾處導演採用了無聲處理手法,沒有對白,沒有旁白,也沒有背景音樂。影片裡悄無聲息,影片外觀眾的情緒卻達到了高潮,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鬥琴”一場戲是電影史上當之無愧的經典,讓人回味無窮,在這個片段中。導演完美地表達了對歐洲傳統文化的自信與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