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主旋律式的影視作品愈發繁多,主題雖然非常正能量,但很容易就陷入或無聊或失真的境地。
在眾多主旋律作品中,一部網劇如何才能脫穎而出,那必然應該從真實和接地氣入手,愈發貼合現實生活,愈發容易吸引觀眾。
比如,今晚開播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便以展示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平凡眾生像,讓人真切地感知到劇中的人物們,好似就在自己的家鄉,自然又親切。
光是聽名字,已經能聯想到它的大致定位,沒錯,故事的背景已然從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城市,轉向了阡陌縱橫、雞鳴狗吠的鄉村。
其實,由曹駿、安悅溪主演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早在定檔時,已經引發過熱議,在都市職場劇廣為流行的影視劇市場中,以鄉村為背景到底能否被觀眾青睞?
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因為以鄉村振興為題材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不僅真實接地氣,又在各種特色中極具看點。
先說說具有高辨識度特色各個人物形象吧。
曹駿飾演的張楠,是白果村裡的第一位研究生,在碩士畢業之後,因為母親患癌而被迫放棄了大城市中更好的發展前景,揹著稱重的思想包袱回到土生土長的白果村擔任工作隊隊長,助力鄉村振興,開啟了艱難的振興之旅。
而安悅溪飾演的卞筱悅,本是出身於上海高階知識分子家庭的“上海土著”,卻為了男友張楠毅然來到白果村小學擔任任課教師,哪怕是經歷了重重困難,但也在鄉村振興的程序中,貢獻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在希望的田野上》中首次搭檔便上演情感戲的曹駿與安悅溪,一起下鄉支教,恰到好處地詮釋了“最美情侶”。
在大家的印象中,有知識有文化的大學生駐村,無外乎是走訪走訪,做完調查形成系統性的報告便已經完成一大半工作,再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舉辦一些文化下鄉活動,與民同樂,再開闢農村新希望。
事實上,咱們還是將駐村生活想得太簡單了,《在希望的田野上》開播便揭露了實際上的駐村生活——
大學生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人,回鄉工作一開始是為了賺錢;
駐村小隊的工作開展,並非一帆風順,有人會不理解,也有人會不支援,要不回樹苗錢就要搬東西鬧事的村民,讓彆著黨徽的幹部們“一個頭兩個大”;頑固的封建思想要想改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劇中的駐村小隊甚至在第一次進村之時,就遭村民潑泔水,瞬間狼狽不堪。
而鄉村,在剛開始時,更不是大多數電視劇、真人秀綜藝中美化後的嶄新和繁榮,艱苦的環境中存在諸多不便利——
不僅僅是泥濘的小路那麼簡單,想要進村甚至只能騎著牛淌過一條河;屋子裡也沒有全自動熱水器的浴室,村裡的豬圈還有個功能是用來洗澡。
種種條件,艱苦不堪。
在希望的田野上,有“雞飛狗跳”的白果村駐村生活令人上頭,而那些太過真實的雞毛蒜皮小事、困難重重的工作開展,也拉近了鄉村振興這項艱鉅任務,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導演王駿曄,是中國內地極具才華的青年導演,曾執導《龍門鏢局》和《熱血長安》等大熱作品,此處為《在希望的田野上》進行了真實的鄉村取景,讓一幀幀畫面顯得尤為真實可感;而編劇饒俊,更是在劇情創作過程中融入了自己多年親身經歷,在籌備時也曾進行過長達半年的鄉村採風準備工作,從而將鄉村生活在劇中進行了真實自然的還原。
場景真實,劇情真實,讓鄉村振興這件事,變得更為立體直觀。
其實,挺感謝《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它讓我們這些未曾親身經歷過鄉村振興的人,真切感受到了幸福的來之不易,也從中汲取到了積極進取的正能量。
是的,儘管鄉村振興任重道遠,但是有像張楠、卞筱悅等人一樣的大學生,積極投身鄉村振興,貧瘠的土地也會萌生無限的希望。
愛為沃土,希望叢生,克服困難的脫貧攻堅人,永遠是吾輩青年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