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今年已經有六部古天樂主演的電影上映了,而這六步當中有五部都是警匪片,題材非常類似。

從《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追龍二》,《家和萬事驚》、《反貪風暴4》、《掃毒Ⅱ天地對決》到《犯罪現場》,從春天到秋天,很多人都感覺到古天樂已經長在大螢幕上了,他已經完全霸屏了。

首先,我覺得“霸屏”這兩個字它是個中性詞,如果一個演員他不斷的在霸屏,但是貢獻的卻是非常流於表面,甚至是數數字,然後摳影象這樣的戲份的話,我覺得“霸屏”就是一個應該被指責沒有敬業精神的霸屏。如果一個就像古天樂這樣的演員,我覺得他代表了一個市場的剛需,市場對它還是有訴求的,而他也在儘可能地去完成自己分內的這種職業的一種表達。

我們不得不承認古天樂的路人緣真的實在太好了。從他就是出道以來,在那個年代大家都在tvb裡面,周星馳到今天還會記得他當年為了爭主角這麼努力,但是TVB記錄裡面顯示,古天樂出道以後幾乎就沒有演過配角,這也足見他在香港娛樂圈的人緣和影響力。

另外,在《犯罪現場》上映前,觀眾想看的理由,不管電影好壞,古天樂的電影絕對支援。其實,演員先於作品的例子也不少,就比如說,當你想到章子怡的時候會想到《臥虎藏龍》,它是一個在光影之中,找他的的美學高度和審美高度的電影。而古天樂的電影並不以此為目標,他自己也沒有成為一個大師的決心,或者說這樣的一種初心,它的這種叫區一化單一化甚至乏味化單調化,但是它滿足了一部分就是觀影群眾的剛需,永遠會有一部分觀眾他想看到香港警匪片,那我就當他看到古天樂臉的時候,還相信自己能看到這個東西,是人先於電影,並不是在家講他的表演的這種技巧,當然我不是說古天樂沒有表演技巧,我覺得恰恰是對他這種還是電影標準的一種 商業上的肯定。

很多觀眾對於古天樂的作品還有一個想看的理由,就是覺得古天樂公眾形象很好,他在做慈善,我們都知道古天樂捐了很多的學校,很多人調侃說古校長是不是缺錢了,所以要拍這麼多的電影,要打這麼多份工。然後他們去看古天樂電影還有一個公益訴求,覺得我支援古天樂的電影,其實我也是間接的支援了古天樂的慈善事業。古天樂這個演員本身的這種公眾形象是不是讓大家更加包容他霸屏?

其實我不是非常支援大家把看古天樂的電影和慈善這個聲音畫等號,第一個原因是因為電影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票房會全部都歸演員,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其實電影的票房的分賬方式非常複雜,所以大家捐的每一份錢並沒有真的到古老師的手裡面。然後第二點的話對古天樂來說,我覺得他去拍電影的票房的回報也好,或者說是得到觀眾的喜愛也好,是他作為演員完成自己工作以後應該得到的回報,但是如果把他作為一個演員的工作跟慈善這樣的事情劃等號的話,我覺得其實是在一定程度拉低了古天樂的形象。所以我認為大家應該在人設和人之間有一個更加清醒和客觀理智的態度。

其實也有網友認為,正是因為古天樂為了做慈善大量的接戲導致他拍的戲量參差不齊,有的人認為古天樂的電影有些千篇一律,覺得勞模古天樂又一次模式化的表演,為什麼香港電影總是找那幾個人來演?其實我覺得可能也是跟現在整個香港電影在型別上越來越單一,現在大家對於香港電影進入了一個符號化的一個認知,香港片等於警匪片。但是古天樂身上的這種符號是非常明顯,久而久之人就會把它形成一個定式的思維,我覺得其實是跟整個的電影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第二點的話就是我覺得一個演員哪怕你是一個商業片型別片的一個符號型的演員,其實你依然需要有去沉澱自己,然後有需要跟人群保持一個距離。但是我們看古天樂這麼長時間的在熒幕上出現,加上一些它的製作週期,然後再加上他拍戲的這種損耗時間,其實它幾乎是365天無休無眠的在片場度過。對他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消耗和透支。

其實演員不管坐到哪個位置,他對於電影來說可能依然是一個相對被動的角色,就是製作方或者是導演,他看中了就是古天樂來演這個角色,我覺得是有保障的,所以漸漸的我們也看到了古天樂在銀幕上的“千篇一律”,這是一個最終博弈和選擇呈現出來的結果,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每一個被公眾所記住的人,這都有他的時代宿命,它至少現在還是票房保證,有沒有這個負面的東西?肯定是有的,明年50歲的古天樂面臨的困境可能是戲路越來越窄,被動性會越來越大,它的可選擇空間會越來越小,我覺得至少在他還有話語權的時候,他應該去做一些改變或做一些探索也總是好的。

對於古天樂而言,勤勞敬業是基礎,有更多的作品在銀幕上呈現,也是實力的象徵和市場的認可,但是在霸屏的同時不應該被同化的角色束縛住,拒絕過度消耗,畢竟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而適當沉澱自己,才能更好的演繹好的角色,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母親坐擁百億,姨媽也有幾百億且無子女,她將繼承家業卻愛上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