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開腔 ▻▻▻

前幾天和徐老一起吃飯的時候還聊到,現在的網際網路遍地都是雷,一不留神就倒黴。

在所有的雷中,“乳滑”又是波及面最廣的,幾乎到了“萬事皆可乳”的地步。從行為乳滑,言論乳滑,到最近《尚氣與十環傳奇》在北美上映,終於發展出了“長相乳滑”的說法。

長相也能乳滑嗎?

今天這篇文章,周黎明老師會帶我們回到好萊塢歷史中,把過往那些“長相乳滑”的證據一一揪出來。

但歷史妙也就妙在這裡,當人們發現當下的事並不是第一次發生,而是反覆發生時,也就明白了很多憤怒和不解,其實都源於無知與少見多怪。

作者簡介:影評人,雙語作家。

“長相乳滑”是近期網上出現的一個新名稱,特指外國電影中一些華裔演員的相貌不符合中國網民的審美,進而認為,啟用這樣的演員是對我們的侮辱

如果適當消解這個說法的語氣,改為“不順眼”或“不好看”,那麼,這種現象絕非今日才出現。不說古早的,迪士尼動畫版《花木蘭》(1998)公映時,據稱根據華裔女星劉玉玲形象來描繪的花木蘭,遭到不少國內觀眾的非議——無論眼睛、眉毛,還是臉型,都跟我們大眾心目中的女性美相去甚遠。之後,以呂燕為代表的中國模特走向世界,這種聲音就愈發高亢,說“長相獨特”、“相貌平平”和“醜小鴨”那都是客氣的,直接一點的標題裡就點明“醜模”。斗膽假設一下,如果那個年代的網民數量有今天那麼多,“長相乳滑”的說法或許那時就誕生了。

當然,動畫版花木蘭的形象如今被廣泛接受了,而形容呂燕的文章裡也越來越多出現“美”的字樣。

曾被稱為“中國第一醜模”的呂燕,今天卻更多被形容為“高階臉”

毫無疑問,對於中國女性的審美標準,東西方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近期《脫口秀大會》裡,選手張踩鈴有一段生動(可能略帶誇張)的描述:她的外國老公認為她比劉亦菲更好看,但不如李誕好看。誠然,婚姻是兩個人的互相選擇,而且中外通婚按我們的人口比例算可能並不高,未必有統計學意義。但你若見過十對以上的中西方跨國夫婦,你肯定會意識到,某些老外是真心喜歡某個型別的中國(或東方)女生,而這個型別恰恰是我們的主流審美絕對不會用“美”來形容的。從這個意義講,他們不是“乳滑”,而是“辱沒”了自己,不是嗎?

再次宣告:這不代表每個西方男人喜歡同樣型別的東方女性,也沒有詆譭外嫁者形象的意思。

張踩鈴在《脫口秀大會》上描述外國丈夫對劉亦菲的看法

說具體的吧。

我們普遍認為,眼睛大是美的,而呂燕以及《尚氣》的奧卡菲娜都是小眼睛。如果西方女明星有很多是小眼睛,那我們或許會鬆一口氣:看來他們是真的喜歡小眼睛。可是現實情況是,西方女明星裡幾乎沒有眯縫眼。由此是否可以推斷:他們選擇小眼睛中國女生,是對我們的刻意貶抑,即哪壺不開提哪壺。

其次是面板。我們有“一白遮百醜”之說,而西方人呢,至少是我們潛意識裡不包括黑人群體的“西方人”,原本就是白面板。據化妝品公司透露,全世界美白產品的最大市場在東亞的中國、日本和韓國。而海外沙灘上享受日光浴的,以及專門為了曬黑的tanning salons,基本上都是白人。有人甚至做過小調查,發現東方女性使用的防曬霜度數要比西方女性高得多。

曾有時尚雜誌總結亞洲人與西方人偏好妝容的巨大差異

關於嘴唇的文化差異雖然大,但最簡單:西方人認為厚嘴唇性感,而我們一向崇尚薄嘴唇。跟古畫裡的櫻桃小嘴相比,我們現在已經過於西化了。

說起古畫,我相信很多人看了心裡會打鼓:那些皇帝呀、貴妃呀,請得起頂級的宮廷畫師,怎麼畫成那樣?

沒錯,古畫裡基本上找不到一個符合現代審美標準的人。簡單說,中國古畫裡要找一個大眼睛美女似乎比登天還難。這絕對不是不用透視可以解釋的。

翻看古畫不難留意到,中國傳統女性審美並不推崇大眼睛、一字眉與厚唇

最直接受到這種認知差異衝擊的,是生活在西方的亞裔人士。西方人的審美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也因人而異,因此,一個黃種人走在曼哈頓大街上,她究竟是漂亮到被人吹口哨,還是被視為姿色平平,就很難說了。有趣的是,亞裔學者對於我們的審美標準,認為是“殖民主義”的結果,也就是我們被西方人洗腦了。除了嘴唇,其他如大眼睛、白面板、高鼻樑、雙眼皮,都是以白人作為標準的。

這話當然有點絕對。在國人尚未跟西方有大規模接觸之前,我們就盡情讚美白皙的面板。“清輝玉臂寒”可不是描寫妮可·基德曼。膚色是西方最敏感的話題之一,跟咱們的粉絲站隊那樣靈驗。即便他們對古銅色的推崇是我們一時無法理解和接受的,但在混血相當普遍的地方,偏淺一點的拉丁族裔和黑人往往要比深色的更受歡迎,今年搬上銀幕的《身在高地》就因啟用“淺黑”而遭到某些人的批評,被認為是歧視“深黑”。

其實,比種族更深層的原因是階層。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年代,黝黑的面板意味著勞作的辛苦和地位的低下,而細皮嫩肉就跟綾羅綢緞一樣能彰顯身份。如今,勞動階層和中產階級多半呆在室內工作,而有閒階級則可以經常性出門旅遊、休閒、參加體育活動,被曬的痕跡反而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的炫耀,這在歐美尤為顯著

如果西方人直接用西方標準來選擇東方演員,或許我們有些觀眾反而覺得無所謂,問題出在他們試圖迎合,用他們自以為的東方標準,結果讓我們覺得渾身不舒服。1937年米高梅拍攝中國題材的《大地》,著名華人女星黃柳霜前去應徵,被老闆梅耶告知“長得不夠中國化”,結果他選擇了奧地利演員露易絲·賴納。很荒謬,對嗎?你若仔細分析,不是全無道理。黃柳霜雖然是廣東移民,但她長得高頭大馬,跟德國“一姐”瑪琳·黛德麗和瑞芬斯塔爾站在一起,居然還略高一點;她的臉型輪廓也有點像現在的模特兒,若不是身穿誇張的中式服裝,她不像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女子。《大地》的女主系小巧玲瓏、堅忍不拔的農村婦女,當然,你若把配戲的演員全換成更高個的演員,黃柳霜也可以變得小鳥依人。

第一位進入好萊塢的華裔女明星黃柳霜,就曾因長相“不夠中國化”未能獲得中國題材電影角色

前面說的都是女性美,說到東方男性基本上就沒有東西方重疊之處。西方推崇的銀幕英雄以前是阿諾、史泰龍,現在是強森、迪塞爾那一款,即便阿湯哥個頭矮小,即便年輕時也不是咱們小鮮肉的路數。而我們流行的無論是當下的陰柔美,還是古代的書卷氣,在他們看來都是嚴重缺乏男子氣概。好萊塢自己培養的亞裔男演員中,以扮演京劇男旦一舉成名的黃亮榮算是書生型,曾經靠扮演科學家不時露臉;近年來美國少數族裔頗忌諱被定型(stereotype),比如亞裔擅長學習、非裔擅長體育等等,故文靜書生恐怕搶不到那類角色了,而近來出人頭地的幾位韓裔男星,如成康、史蒂文·元、尹成植、金大賢等,外型均粗獷硬朗。

記得2007年有人做了一個調查,讓西方女性評選她們心目中的中國男明星之美醜。我不記得誰被評為最美,但被認為最不好看的是李亞鵬和謝霆鋒。跟現在的流量明星相比,這兩位已經相當陽剛了。不知評選的方法及抽樣人數是否科學,但當年那個結果掀起不小的風波。後來我查了一下海外的網民討論,看到的最多解答是長頭髮——西方女子普遍認為東方男性喜歡留長髮,而長髮在她們眼裡並不是飄逸,而是“女良”。

李亞鵬與謝霆鋒,也曾被西方女性認為不夠陽剛

剛才提到韓裔明星,有兩位值得單獨拿出來,一個是吳珊卓,另一個是西方曝光率挺高、但我們不太熟悉的鄭肯。這兩位大概屬於長相有辱之列。他們兩位都是喜劇明星,吳珊卓的好萊塢成名作《杯酒人生》是一部喜劇,當然她現在戲路越來越寬。對於喜劇演員來說,顏值跟成就往往是成反比的,不信你去看看《脫口秀大會》,“慘不忍睹”的幾位都是才華橫溢的,因為,他們若沒有才華,觀眾就不會多看他們一眼。奧卡菲娜也是喜劇演員,《尚氣》裡她那個角色屬於主角的搞笑夥伴,你若把劉亦菲擱那兒,能笑得出來麼?

若想深究好萊塢對於東方人的“奇葩”審美,最方便參考的是黑人。我們今天經歷的,都是他們曾經走過的路,只不過,他們的情況比我們更極端,因為黑人論膚色要比黃種人更有別於白人,但在白人為主的社會,黃種人和黑人都是少數族裔。好萊塢對於少數族裔的處理可以粗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忽視,假裝不存在,由此催生了白人演黑人或亞洲人的black face和yellow face。第二階段,少量並慎重啟用,強化少數族裔的差異性,比如007電影《雷霆殺機》裡的格蕾絲·瓊斯,跟呂燕是一個套路,跟常規的美形成強烈反差,讓你過目不忘。第三階段,色盲選角,膚色差異可以忽視,如古巴裔演員卡貝歐(卡妹)的灰姑娘,黑人演員海莉·貝利的小美人魚,以及更多我們覺得大逆不道的選角。

近日,小美人魚的選角因被投稿至“古典美感消亡的事例”而再次引發爭議

亞裔似乎被卡在第二階段了:要麼不用你,要用你就是因為你與眾不同。這對於海外的亞裔演員是好事,因為他們時時刻刻處於“與眾不同”的地位,而對於我們來說,那種“不同”也許就是一種冒犯,我們尋求的是某種“相同”。

無論是哈爾濱土生土長的劉思慕,還是中韓混血、紐約長大的林家珍(奧卡菲娜),抑或是加拿大出生的吳珊卓,有非洲、德國和蘇格蘭血統的贊達亞(《沙丘》《蜘蛛俠》),他們給人的第一印象都是“不同”,而不是像《偶像練習生》那樣一百個人出來簡直像是同胞兄弟。一般情況下,公開diss他人的相貌是不禮貌的,比如喬任梁的媽媽在網上遭到的各種長相羞辱,能看出那些人缺乏最基本的素養;但輪到演員,相貌是他們塑造角色的一部分,因此觀眾是有權品頭論足的。

但我們也別忘了,審美從本質上講是主觀的——人各有所好,你心目中的西施,未必能讓他人心動,反之,你認為是醜八怪,但人家真心覺得那是美麗或魅力。至於美的民族性,那也會處於流動狀態,“黑眼睛黑面板黃頭髮”不是“龍的傳人”的標配麼?那你看到美瞳、染髮+美白到極致,會不會覺得那是一種背叛呢?

編輯|子戈

排版|Owlet

THE END

4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辱華?尚氣電影到底講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