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這就是街舞4》裡,王一博就是慕強。
他選人和組隊,都是從自己喜歡的風格里,選擇這個領域裡最強的選手。
第3季裡,“一波王炸”戰隊大神雲集,可是他每回都毫不猶豫地把編舞師優先淘汰了,留下各個高手。
可是,一輪一輪的齊舞比拼下來,他們幾乎回回失敗。
因為大神們各有各的特色,又沒有編舞師,再加上排練時間又短,於是他們總是出現齊舞不齊,各跳各的,或者錯誤頻出,整體效果不好的情況。
看了幾期下來,我都開始明白節目組的套路了。
從這街的第一季開始,導演就基本確立了節目的基本邏輯:找一群原本就是街舞各領域冠軍的舞者,一起來參加比賽。
但是,一輪又一輪的比賽,來來去去,就是“齊舞battle”。
既然大家都是routine,那你的創意,講的故事,選手舞種的融合,各自高光時刻的安排,以及各種舞臺技巧就顯得非常重要。
你要是很純粹地來個街舞技巧展示的齊舞,比如楊凱kevin曾請自己的地板舞兄弟們幫跳。
那支舞蹈絕對全程高能,各種breaking的技巧,又是頂著頭旋轉,又是各種彈跳和側翻,又燃又炸。
可那次他還是輸了。
為何?
因為只有技巧,沒有娛樂性和觀賞性。
PK的隊伍,隨便編支舞,講個故事,來點創意,讓普通觀眾看懂了,直接就贏了。
就像這回“一波王炸”3連輸,劉憲華隊長用“比較內化,都是技巧的展示”的評語,隱諱地點出了問題所在。
而王一博現場直接有點垂頭喪氣地說,我們缺編舞師,排練的過程中,光是編舞就花了1天,磨合用了1天,現場還有人記錯動作,跳錯了。
就連2V2的battle,他們都輸了。
因為對方還抓緊時間排了兩個小齊舞,而他們就是現場兩位選手的即時磨合。
這樣的比賽結果,對這些國內外的大神公平嗎?
“要不是有搶七的話。”
說實話,去年要不是楊凱這個Bboy(地板舞者)憑著超強的體力,一穿七,估計冠軍都不一定花落他們家。
確實如此啊,齊舞不夠,搶七來晉級。
第一季第5集,冠軍韓宇齊舞失利,於是就有了他,一戰成名的“搶七大戰”;
第10集,亮亮的融合舞,敗了,他也是透過搶七華麗晉級;
第二季冠軍叶音的搶七,就不用多說了,絕對的高光時刻;
第10集Eleven的搶七,也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至於法國大神布布,每次淪為齊舞的背景板,可是一旦battle,那舞臺簡直炸裂!
也許,這就是節目組的“良苦用心”,讓街舞的比賽變得更有趣味性,而不單純是競技類節目。
試問,如果每次比賽都是battle,作為門外漢,我們看得懂多少?
作為選手,又有多少新招可以亮相?
很顯然,要把街舞的精髓呈現出來,再加一點娛樂性和趣味性,那就必須,而且只能做舞種的融合,用齊舞來battle。
簡單來說,《這就是街舞》是一個改良版的,舞蹈真人秀節目。
節目組儘可能地,透過更換賽制和主題,從而來提升新鮮感,比如第3季的水舞臺,火舞臺,風舞臺等等,想要以此降低街舞本身,較高的欣賞門檻。
到了第4季,我們發現鏡頭更多給到選手之間的閒聊。
肖傑、楊凱、小雞,小海,這4位絕對是單口相聲現場,這街的喜劇人好嗎?
1.王一博為何就是不選編舞師?
有一說一,舞蹈選秀的方式,其實來來回回就是這麼幾種。
獨舞solo、小齊舞、大齊舞、幫跳、battle,等等。
第4季除了第一期,每個有毛巾的選手,帶著作品上臺solo外,其餘時候,就是各種各樣的齊舞。
編舞師幾乎是比賽中最熱門的人選,有他們,團隊成員才有機會走到最後;
最關鍵的是,他們battle不過選手們,完全不是冠軍的後備人選。
比如蘇戀雅和黃瀟,編舞方面,絕對是怪才,蘇戀雅主打怪,黃瀟的作品就是高階。
可是一旦齊舞失利,他們要出來battle的時候,蘇戀雅絕對是社死現場,說是不想再回看;
而黃瀟倒是還能battle幾輪,可是戰鬥力還是弱。
編舞師這種甘為他人作嫁衣,街舞比賽中典型的送人頭的好事,誰不願意?
可王一博就是不願意。
他不想自己錯失那些大神,所以,第四季第一輪組隊的4個名額裡,他還是一個編舞師都沒有選。
甚至在第二輪選擇的時候,劉憲華給他推薦,小雞又是Bboy,居然還會編這麼喜感的舞蹈,不妨考慮收下來當戰隊裡的編舞師。
他直接點頭說可以。
說到底,他參加這街,不單是隻為贏,不然的話,研究賽制,適應規則,好好玩就可以了。
他還是想透過比賽認識更多的國內外的街舞高手,從中學習,並且跟他們透過磨合碰撞出火花。
同時,王一博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他要先把大神搶到手。
他知道,這一輪比拼淘汰不了多少人,但想要的人卻可能被別人搶走,這不過是一個策略而已。
沒有編舞師的問題他應該清楚,但他要為往後的環節佈局。
另外,他可能更看重街舞的基本元素及本質,也想尋求國風與街舞能夠真正融合的切入點,不想盲目。
2.跨舞種融合到底有沒有必要?
跨舞種融合的賽制設計,本身其實不存在好與壞。
因為呈現的作品是好還是不好,最終還要看舞者之間,碰撞出來的火花。
有人說“融合之前,都應該先把自己的舞種搞明白”,這話說得當然是沒毛病的。
看完4季我們會發現,單純只會自己舞種,不能改變自身,融合進齊舞的,幾乎都無法走到最後。
而從battle的情況來看,除非像楊凱一樣,特別有體力,而且一穿七時,他每輪都有新招,全程炸翻全場;
否則,只會跳單舞種的,遇到不是自己的音樂時,幾乎就是抓瞎。
就連我們公認的“女中豪傑”ibuki(今田惟吹),甩手舞PK幾輪下來,立馬視覺疲勞了。因為她大招就那幾個,來來回回看下就沒驚喜了。(甩手舞battle是真有點吃虧)
當然,後續她跟AC(雷希)一起2V2的時候,排的小齊舞還是有很多亮點的。
反而像韓宇這種全能舞者更吃香,聽什麼音樂,就跳什麼舞蹈,簡直是回回有新招,時時翻新。
包括叶音,原本是跳locking的,可是為了組隊,他什麼都跳過,urban、hiphop、house,反正就是,他隨時能夠根據需要跳一點別的舞種。
能夠舞種融合當然好,可是能不能出好作品,最終還是要看選手之間能碰出啥東西來。
說實話,目前比較出圈的幾個齊舞作品,偏現代舞一些。
除非有個別編舞師,在齊舞的過程中,給街舞選手們設計一小段個人展示環節,其他時候,都極少個人色彩。
說到這兒,就不能不提“比例問題”。
“我不反對融合,我反對的是比例失調,街舞應該佔大比例!”
可事實上,這個比例多少,我們又不專業,你我說的都不算,就連節目組說的都不算數,這比例是舞者自己調的。
事實上,幾季的比賽,節目組都找些大神過來,說到底也是想讓街舞的舞者有個奔頭。
利用這個機會彼此切磋,多提升一下自己的修為,讓中國街舞的天花板能往上再拔一拔。
就像那支locking的齊舞,叶音激動地一起上臺合舞,那首小時候的旋律,那些國際上的大神,這個機會實在太難得了。
結語
歸功於《這就是街舞》,街舞這個舞種,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出圈了。
這些原本就是各領域冠軍的舞者,再來參加綜藝節目的錄製,他們真的是想要拼個你死我活嗎?
我不這麼認為。
因為哪怕你最終獲得冠軍,也不代表你在專業的領域裡,就戰勝了這麼多冠軍。
只能說,你在普通民眾心中,出圈了,有了位置。
我覺得,這檔節目,最終推的是人,其實是街舞的精神 。
節目想要呈現的,正是這些街舞舞者,經歷過一番掙扎和歷練,大大小小的battle,以及齊舞磨合,最終涅槃重生。
因為這街,你才會愛上了這些舞者。
講真,看這檔節目前,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locking,breaking,wracking,hipop,我也不懂王一博每次強調的old school是什麼意思。
可是慢慢追著追著,並愛上之後,我開始接受了街舞,喜歡上這些有魅力的舞者,同時也更瞭解這種文化。
這才是《這就是街舞》應該起到的效果。
用有實力的隊長,好看的綜藝效果吸引了一大批觀眾,寓教於樂。
而不再是拘泥於舞種的理念普及,用深奧的詞彙,在節目裡一遍遍地科普街舞知識,劃分街舞種類。
只能說,王一博的組隊策略,恰恰好跟節目組設計的賽制是相悖的,也許後續他會有所調整。
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