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硬”科幻電影,在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後,中國影迷終於可以挺起腰桿了,而這部影片也憑藉46.68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成為了國內電影史上的票房季軍。這部承載在中國幾代電影人的大片,是一部貨真價實的科幻電影。影片根據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由郭帆執導。影片總投資超過3億人民幣,影片最具開創性的成就,是它開啟了中中國產電影和好萊塢影片在題材上“硬”碰“硬”的時代。
在《流浪地球》之前,許多中中國產大片,在題材上和好萊塢電影採取迂迴戰術。為了凸顯中中國產文化特色,同時避開與好萊塢的直接競爭,中中國產大片普遍以傳統文化為特色,以武俠、功夫、奇情為賣點。諸如硬核科幻這些好萊塢擅長的領域,中中國產電影絕少嘗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電影技術上的不成熟,一方面是對這種題材型別影片的不擅長。
雖然《流浪地球》在國內電影史上取得了開拓性的成功,但是如果把《流浪地球》和頂級的“硬核”科幻放在一起時,究竟還有多少差距呢?這一點,我們可以拿《流浪地球》和近日重映的,好萊塢頂級科幻電影《星際穿越》做一下對比。《星際穿越》由好萊塢大師級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並且有諾貝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作為影片的科學顧問。有趣的是,基於諾蘭一貫的藝術堅持,影片並沒有採取當時在電影行業中已經成熟運用的3D技術。這部影片很可能成為最後一部使用70mm膠片拍攝的IMAX商業電影。
同樣是硬核科幻電影,在《星際穿越》上映5年後,《流浪地球》熱映,這部影片是去年國內院線市場的黑馬,在幾乎沒有大牌明星的加持下,在賀歲檔脫穎而出。雖然看似在賀歲檔觀看一部科幻電影有些不太應景,但是考慮到這部影片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劃時代意義,它所取得的票房成績,就順理成章了。
在影片投資上,雖然《流浪地球》採取了3D技術,但是因為這部影片大量使用了電腦特效,所以《流浪地球》的投資,僅有《星際穿越》的七分之一左右。所以在影像上,雖然《流浪地球》的視覺效果也很震撼,但是總缺少《星際穿越》的影像質感,特別是在體現一些大型的太空飛行的場景時,《星際穿越》顯然兼具了影像的史詩般的震撼和足以應對歲月侵蝕的質感。
科幻電影的對比,一定要談到影片對於人類未來科技的憧憬。所謂的科幻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是藝術作者,根據對現有科學技術的了解,通過藝術手段加以演算和包裝後,對未來科學發展的一個預測。從這個層面上而言,《流浪地球》中的科幻成分,顯然相對於《星際穿越》而言,要顯得有些小兒科。
在《流浪地球》中,更多的展現的是未來社會中,機械裝置的升級,並通過對力學的認識,在能源系統上加以藝術方向的演化。在這點上,雖然從觀眾們現在的認識來看《流浪地球》看似表現的更接近於現實,但是在科學的進步上,則明顯缺少前瞻性和探索性。
正如《星際穿越》中的男主角所言,人類是探索者和開拓者,而不是守護者。在這點上《星際穿越》的前瞻性則更接近於當今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影片中呈現了諸如“蟲洞”、“黑洞”等最前沿的科學發現。所以《星際穿越》的藝術創作,更貼近於科學本身,而《流浪地球》的科幻題材,則更多地被加以了藝術化的想象。
而且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兩者的創作基礎,也說明了國內電影行業和好萊塢之間的差距。首先我們說《流浪地球》,這部影片的創作是基於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也就是說這部影片在上映之前,它已經有了一定的觀眾基礎,至少《流浪地球》在劉慈欣的小說迷和科幻迷中,還是有一定的知名度的。而這個已經有一定知名度的故事,在搬上大銀幕時,難免會受到一定的限制。諸如影片中所表現的科學現象,這些現象完全來自於小說中的解讀。
所以《流浪地球》這部影片的劇本,是以一部成功的科幻小說為基礎的,而《星際穿越》的創作呢?這部影片則是由諾蘭兄弟創作的劇本,並且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他們還請來了物理學家基普·索恩。所以在影片創作的全過程中,諾蘭一直在用自己心中的人類故事,和科學知識碰撞。並以此通過黑洞、五維空間、蟲洞等影像,向銀幕前的觀眾,展現出一個恢弘的人類在科技程序上的開拓史。
所以影片《流浪地球》更多的是在藝術故事中加入科幻,而《星際穿越》是將科幻和藝術創作雜糅在一起,讓兩個主要元素相得益彰,並和人類的發展史相呼應,這個目標,同樣也是諾蘭創作影片《星際穿越》時的藝術抱負。顯然諾蘭成功了,雖然《星際穿越》的票房並不高。
說到票房,我們會發現《星際穿越》的票房並不是很高,僅為7億美元左右,這個成績和《流浪地球》的全球票房不相上下。在這點上,《星際穿越》和同為科幻題材的《星球大戰》系列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全在這部影片的一個“硬”字上,影片因為太過於訴求真實的科學知識,使得影片雖然經過了許多細緻的藝術化加工,依然很難讓觀眾們可以很快的進入到這個晦澀的科學故事當中。
在這點上,《星際穿越》和《星球大戰》的訴求完全不同,《星球大戰》是純粹的娛樂電影,在影片中很少是對真正科學知識的解讀。在這點上《星際穿越》顯然要硬核的多,這部影片中的每一個場景,甚至是光束的方向,以及影像中被扭曲拉伸的影像,都是有其科學演算的。特別是影片中第一次呈現出的“黑洞”和幾年後人類拍攝到的第一張黑洞照片,出奇的相似。
在這點上《流浪地球》的表現則是介於《星際穿越》和《星球大戰》之間。如果非要找一個參照物,《流浪地球》的故事風格,更像是《後天》和《2012》這一類的世界末日題材的災難片,只是在影片中,加入了“地球流浪”的橋段,以及最後地球被拯救時的天體運動的知識。
所以在科學知識這塊,顯然《流浪地球》沒有《星際穿越》夠“硬”。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流浪地球》的票房卻表現得異常火爆。雖然《流浪地球》和《星際穿越》的全球票房接近,但是《流浪地球》主要是國內市場,而《星際穿越》則面向全球市場。
如果單純的從國內的院線市場而言,《星際穿越》的票房僅有7.77億,而《流浪地球》的的票房則高達46.55億。究其原因,依然是《流浪地球》的故事更接地氣,更容易看懂。本土原著作者,本土創作團隊,本土的面孔,以及更加本土化的故事題材,讓銀幕前的觀眾很容易進入到故事當中。
相反《星際穿越》的影像雖然足夠震撼,科幻知識也絕對硬核,但是相對於普通觀眾而言,看懂才是關鍵。雖然諾蘭已經想盡辦法讓觀眾更容易看懂影片的內容,但是一些晦澀的科學知識,特別是影片臨近結尾時用影像營造的“五維空間”,簡直讓一些科幻迷都有些摸不著頭腦。
不過縱觀整部影片的故事部分,《星際穿越》和《流浪地球》卻出奇的相似,他們所描述的,都是人類對科學的探索,與蒼穹環宇之間的抗爭。但是影片的結尾處,顯然諾蘭執導的影片《星際穿越》的立意更加的意味深長,將科學的探索和人類情感以及蒼穹環宇融為一體,並演化成永恆雋永的影像。
所以無論在科技還是藝術上,《星際穿越》都有走的更遠,雖然《流浪地球》也是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但是和《星際穿越》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