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給人感覺真實地不像電影的電影,它所表達的不過是把電影中每個角色所代表的人性,和所經受的處境放在我們的面前。讓我們每個人去審視,讓我們在電影中發現自己的影子。
編導一體的創作者,用極少的人物,講述了一則出色的故事。控訴警員偵破案件不利的廣告牌掛出,小鎮的寧靜被打破,引發了全鎮的沸騰。隨之而來,是人物關係的轉變。遇害者母親與警方、母親與小鎮居民、母親與家人......人物關係因平衡狀態的打破,顯現出了與自我身份不同的一面。
角色的複雜性、多面性,得以順利譜寫,而最終也在角色的關鍵抉擇中,完成了人物弧光的展現。神經媽報警員迪克森火中救出遇害者案卷,並且堅定了繼續尋找兇手的決心。故事結尾,迪克森對於遇害者母親縱火一事心照不宣,兩個人踏上懲戒罪惡的路途,結果與否已經不重要,人物由開始的對立走向了統一。
我看到的是人情和法理的衝突,警察局長自殺前靠他的人情維持著小鎮的善,母親站出來豎起法理的廣告牌卻被人情燒燬。而在局長自殺後,善徹底崩壞。
本來想用偽善這個詞,可是這些善在鎮子裡的人那裡又是真實的,憤怒行徑都是在自己內心中的善意下實施。這種善不是虛偽反而更加真實,或者說是更加複雜,就像是那杯插著吸管的橙汁和最後車內的談話,這個鎮子的人在用他自己的善惡法則構建社會,只是這樣的社會不能講道理。
其實我覺得故事寫得還行的,但是不知道為啥觀感不太舒適,最後降到了中檔的打分。比較喜歡的是Dixon和女主的轉變。前者更好,堪稱全片最佳。
不太喜歡的點是女主為了復仇真的啥都做得出來,而且好像出於她的女兒的遭遇全都被寬恕了,搞牙醫、放火都是。雖然情有可原但是我覺得她也應該象徵性受點懲罰吧。還有一個點就是開了很多副線,但是好像都沒處理得很好,例如侏儒和女主兒子的線。
普通故事的高階講法,我看到了一位母親的堅持。面對警局的辦案效率低下與不作為,人世間有些必須堅持和不能妥協的東西。即使面對世人的阻礙為何仍要堅持?
因為如果我們自身都放棄了,那就不會有人替我們等來轉機了。但我隨著劇情進展也曾深思,警長的自殺,給世人的信封也說明了一些我可能未曾考慮過的因素。而母親的堅持也讓我懷疑會不會變得物極必反甚至是偏激。
當真相線索從酒吧得到時,呼應了警長信中提到的,也很像生活的樣子,有時候苦苦追尋不得答案,但可能某個巧合之下就突然得知了。最後幾分鐘轉折得讓我吃驚,最後的結局更讓我吃驚。但我第一次看這樣沒有結局的電影,但也覺得沒有結局也行會更好。
這絕對是近幾年拍得最好的劇情片,以女主和廣告牌的故事,展開成與社會的故事,環環相扣,集聚張力的劇情夾雜著社會中人們的亦正亦邪,把這部大女主的電影體現的格外深刻,在不往下進行的時候永遠不會知道會發生什麼。
警長自殺後壞警察的轉變,女主對警察的看法,對待生活和人的看法,漸漸地把追兇變成了自己的生活。人總是需要以什麼作為寄託,而後燦爛的陽光下,可能那就是徘徊在人心底的光明,雖然隱秘,仍很溫暖。
將詰問印在高大的廣告牌上,赤裸裸地揭開最悲痛的傷口,殘忍而絕望。很多案件根本破解不了,很多病症也無法痊癒,很多故事不能圓滿,這些事看起來毫無關係卻密切交織在一起。
草地上的小鹿輕盈空靈,看似強勢實則在自責的悲痛中悔恨遺憾的母親終於哭出了聲。快意恩仇的情節並不常有,可日子還得照樣過,我們會在這條長長的路上找到答案的。找不到也沒關係,還是要走。
從每個人的角度出發,都能找到合理性,悲傷又溫暖的片子。其實很多個想不通的情景下,能有個在身邊存在著的人,哪怕是對抗著的,都不至於陷入虛無和深淵。
世人眼中的良善並非真的良善,惡徒也並非真的窮兇極惡,看新上任的警長,看被迫脫下制服的警員,諷刺。正義如此表面,一粒權利的沙子就能密不透風地掩蓋真相。人都有八面玲瓏心,向每個人展示的僅僅只是八分之一,另外七面只有透過人傳人才得以窺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