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刺激觀眾的不是故事所傳達的資訊,也不是演員的精彩表演……讓觀眾震撼的純粹是電影本身。”

珍妮特·利

在談到《驚魂記》時,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對特呂弗說了上面這番話,隨後又說這部影片“屬於電影人, 屬於你我。”希區柯克故意讓《驚魂記》看上去像一部粗製濫造的獵奇電影,他沒有使用御用的昂貴製作班底,而是用他的電視劇製作團隊來拍攝這部影片。全片採用黑白膠片,大段篇幅沒有對白,貝茨旅店和大宅都是在環球影業的影棚裡搭建的。《驚魂記》的製作成本僅80萬美元,即使在60年代也相當低廉。與《後窗》(Rear Window 1954)、《迷魂記》(Vertigo 1958)等精緻優雅的希氏代表作相比,《驚魂記》在精神上更接近《繞道》這樣的小成本黑色電影。

然而,《驚魂記》的影響卻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一部希區柯克影片。“我在指導觀眾,”他對特呂弗如是說(兩人的訪談錄後來集結成書出版),“你甚至可以說我在撥弄他們,就像撥弄一件樂器。”對於當年觀看《驚魂記》的第一批觀眾而言,這是他們看過的最令人震驚的影片。影院的宣傳廣告大聲疾呼:“切勿洩密!”沒有哪個觀眾能預料到看似第一女主角的瑪麗昂(珍妮特·利飾)在影片三分之一處就會被幹掉,更不會有人猜到諾曼母親的大秘密。《驚魂記》的宣傳語讓人聯想到威廉·卡索的獵奇驚悚片。“《驚魂記》你必須從頭看! 希區柯克用不容辯駁的口吻宣稱,“晚進場的觀眾還沒來得及看到珍妮特·利,她就已經消失在銀幕上了。”

儘管影片的情節在今天早已失去了懸念,《驚魂記》仍然能夠不斷地誘導觀眾、驚嚇觀眾,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希區柯克對兩處次要情節的巧妙處理,即瑪麗昂·克萊恩出逃的前因以及她與諾曼(安東尼·珀金斯[Anthony Perkins]飾)之間的關係。希區柯克對這兩條線索的處理一絲不苟,大有將其發展為主線的架勢,因此這兩段情節才能產生奇效。

瑪麗昂·克萊恩出逃的情節是整部影片的引子,希區柯克在這裡用上了他慣用的橋段:一個普通人落入了罪犯的境地,飽受罪惡感的煎熬。瑪麗昂·克萊恩的確偷了四萬美元,但卻仍然符合希區柯克的“無辜者”的標準。影片開頭,我們看到瑪麗昂在一間低階旅館中和她的戀人——離了婚的薩姆·盧米斯(約翰·加文[John Gavin]飾)幽會,這是她第一次出場。薩姆要負擔前妻的贍養費,無力迎娶瑪麗昂,二人只能私下見面。隨後,一筆鉅款從天而降:一位油頭滑腦的顧客(弗蘭克·艾伯森[Frank Albertson]飾)攜現金前來購房,並對瑪麗昂大肆輕薄,彷彿在暗示這筆錢足以連她一併買下。於是,瑪麗昂犯罪的動機成了愛情,而受害者則是個無恥小人。

這段引子足以發展成一部長達兩個小時的希區柯克式懸疑片,沒有任何跡象表示這是為了誤導觀眾而設下的偽裝。瑪麗昂攜款逃出鳳凰城後直奔位於加州費韋爾的薩姆家,此時出現了另一個希區柯克的招牌式情節——警察恐懼症。瑪麗昂在路旁打盹時被公路巡警(莫特·米爾斯[Mort Mills]飾)叫醒,一通刨根問底,而那隻裝錢的信封幾乎就躺在他的眼皮底下。她在車廠折舊換車改了牌照,隨後卻驚覺那名巡警就停在馬路對面,正倚著警車、抱著雙臂,緊緊地盯著她。所有的觀眾第一次看到這裡都會相信這段引子將作為影片的主要線索貫徹始終。

此時的瑪麗昂驚恐交加、疲憊不堪,或許早已心生悔意。快到費韋爾時,她被暴風雨所阻,不得不駛入貝茨汽車旅店過夜;在這家旅店中,她遇到了諾曼·貝茨,開始了一段短暫而致命的糾葛。這裡,希區柯克再次運用精心設計的場景與對話使觀眾相信諾曼與瑪麗昂將在影片接下來的部分中扮演主角。

瑪麗昂與諾曼在“會客室”中的大段對話便充分體現了希區柯克的這套把戲。會客室中擺滿了野生鳥類標本,個個氣勢洶洶,彷彿要俯衝下來撲殺兩人。瑪麗昂之前隱約聽見諾曼遭母親訓斥,此時便委婉地建議他離開這間背離國道、生意蕭條的旅館,另尋出路。 她這番話一方面出於對諾曼的關心,一方面也是對自身處境的反思。諾曼被她感動了,但正是這種感動之情讓他感到了威脅,因此他必須殺死她。希區柯克表示,當諾曼窺視瑪麗昂時,大部分觀眾都從中讀出了“窺陰癖”的意味。特呂弗也認為瑪麗昂在影片開頭身著文胸及底褲的鏡頭為後來的偷窺情景做了鋪墊。此時,我們對即將到來的兇殺仍舊一無所知。

浴室一幕在今天看來有幾個特點十分突出。與現在的恐怖片不同,《驚魂記》從未表現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血腥場面,也看不到遍體鱗傷的慘狀;雖然出現了鮮血,但並不至於血流成河。希區柯克選擇黑白片的理由就是他覺得觀眾無法承受如此大面積的血紅(1998年格斯·範·桑特[Gus Van Sant]的重拍版則明顯和這一理論唱反調)。片中也沒有陰森恐怖的音效,取而代之的是伯納德·赫爾曼尖銳刺耳的配樂。最後一組鏡頭則用象徵性手法表現了死亡:先是血水打著漩渦捲入下水口的特寫,緊接著鏡頭切到瑪麗昂凝滯不動的眼球,又是一個特寫。這一幕直到今天仍然是影史上最震撼的兇殺鏡頭,它證明了場面排程與藝術手法比畫面細節更重要。

珀金斯以難以置信的高超演技構建出了諾曼的複雜人格,足以載入史冊。珀金斯讓觀眾感到他扮演的諾曼有什麼地方很不對勁,但他手插在褲兜裡、笑嘻嘻地溜到走廊上的樣子又不乏年輕人的可愛。談話涉及私人問題時,他才開始張口結舌、言辭閃爍。一開始,他不但引起了瑪麗昂的同情,也贏得了觀眾的同情。

女主角之死緊接著諾曼仔仔細細清洗現場的場景。希區柯克在此暗中偷換了主角。瑪麗昂已經死了,但此時我們卻不由自主地代入了諾曼的角色(並非有意識地代入,而是在更深的層次)——這不是因為我們也會拿刀捅人,而是假如我們捅了,也會像他一樣被恐懼和罪惡感吞噬。在這一段的末尾,貝茨將瑪麗昂的車(連同她的屍體和贓款)推入沼澤。汽車緩緩下陷,又中途停住。諾曼在岸上全神貫注地觀望。最終,車子消失在沼澤裡。

仔細想一想,我們就會意識到自己同諾曼一樣“希望”汽車被沼澤吞沒。此時,《驚魂記》已然有了一位新主角:諾曼·貝茨。即使對於希區柯克這位操縱觀眾的老手而言,這招偷天換日也著實大膽。隨後,薩姆·盧米斯才再次登場,和瑪麗昂的姐姐莉拉(維拉·米爾斯[Vera Miles]飾)一起前來尋找他的戀人。影片的剩餘部分戲劇性十足,並安排了兩場驚悚戲,一是私家偵探阿伯格斯特(馬丁·鮑爾薩姆[Martin Balsam]飾)被殺,這一幕採用背投影(back-projection)拍攝,鏡頭彷彿跟著他一路滾下樓梯;另外就是諾曼母親身份揭曉的一幕。

對於有心的觀眾而言,此後還有一個同樣驚人的情節,那就是為什麼希區柯克竟用一個格格不入到令人髮指的結尾玷汙了這部經典之作。案件告破之後,一位精神科醫生向幾位倖存者發表了一通長篇大論,大談諾曼心理失常的原因。這個反高潮實在莫名其妙,幾乎具有了嘲諷的意味。假如我有膽量重新剪輯希區柯克的大作,我會只保留醫生對諾曼雙重人格的解釋的開頭部分,即“諾曼·貝茨這個人已經不復存在。從一開始他就只能算是半個人,而現在另一半佔據了上風,或許永遠如此”。然後把醫生其餘的臺詞統統剪掉,直接切到諾曼裹著毛毯的畫面,同時他母親的聲音響起(“一位母親不得不開口譴責自己的兒子,真是可悲……”),在我看來,這樣的剪輯可以令《驚魂記》趨於完美。至今為止,我沒有看到任何對於那通心理學廢話的合理解釋。特呂弗在他的著名訪談中則巧妙地迴避了這個問題。

許多影片不待觀眾走出影院就已遭到遺忘,而《驚魂記》卻永垂影史,這是因為它直指我們最害怕的一切——害怕一時衝動犯下大錯、害怕警察、害怕殺人狂,當然,也害怕讓自己的母親失望。

4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將在11月開播的7部韓劇,宋慧喬迴歸,林秀晶搭檔小16歲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