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這兩天韓劇《魷魚遊戲》火了,感覺這個片非常討巧,吸收了之前那個《彌留之國的愛麗絲》的經驗教訓,又繼續發揚光大了一波。《愛麗絲》和《魷魚》的劇情差不多,不過遊戲有點複雜,很多觀眾觀影過程中一頭霧水,隨著劇情展開才弄懂到底在玩啥遊戲,非常影響體驗。

這次魷魚乾脆一擼到底,一群成年人乾脆玩起了小朋友的遊戲,這下沒人敢說看不懂了吧,果然觀影體驗上升了一個等級。相同型別的影片,魷魚甚至爆出抄襲《愛麗絲》,但是魷魚依舊要比愛麗絲成功的多,很多人都沒聽過後者。

不過作為一部成功的商業片,不搞點過度解讀是不可能的,儘管導演可能也沒想那麼多,看過的人自發地把“解讀”安排上了。那幾個遊戲已經有了一大堆的各種解讀,唯獨倒數第二個遊戲,很多人感覺很不合理。

遊戲是下圖這樣的,18塊玻璃鋪成直達終點的天橋,每一步都是兩塊玻璃,一塊正常的,一塊強化的,踩到正常玻璃就掉下去。所以每次出手有50%的機率選錯,一步上去,踩中了就可以走向下一步,踩錯了那就萬劫不復。

很多人覺得這個關卡設定非常不科學,很顯然,排隊越靠前的人越倒黴,這就完全是在拼排隊了。但是我仔細想了想,覺得整個電視劇,這一關最精髓,既然這個電視劇本身講的是韓國階層現狀,那這座橋的寓意就太明顯了。

有不少人說,我不踩玻璃,踩著中間的鋼鐵框架過去不就行了嘛,優雅而從容。這就是明顯沒仔細聽規則,規則就是必須選一塊玻璃踩著過去,這個遊戲很在乎規則,如果你不按照規則來,一槍就把你幹掉了,第一關就是一堆人聽不懂規則,直接被屠了一大半,所以說不好好聽規則的人連第一關都過不了。

說關卡前,我先說一個大家經常說的話,叫“懂了那麼多道理,為啥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能不能過好,跟道理沒關係,道理本身並不是生產力,底層逆襲基本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吃別人吃不了的苦,另一條是冒別人冒不了的險,最終都得落實到“往前走”這個問題上,問題是現實中我們不可能掌握了全部的資訊再出發,每次邁步,本質都是一種對賭。

類似你能不能豁出去拼命學習爭取考個好學校;

你敢不敢隻身去大城市甚至出國闖蕩;你有沒有勇氣去挑戰別人都不敢挑戰的專案;

敢不敢搭上身家去創業。

如果都不敢,而且還很虛,連勤奮都做不到,那人生掉坑裡了。

每次邁步都需要的是勇氣,而且人的一生往往就那麼幾次選擇的機會,錯過就再也沒有了。這就很像今天講的這個遊戲了,懂了道理沒啥用,最後的關鍵是每次往出邁一步。

那個玻璃橋,可以看做是一條通往上層的階梯,隱隱約約,若隱若現,看著一步之遙,但是真去走卻容易萬劫不復。也就是說你堅決不去做選擇,站在原地,那註定“過不好”,但是往前走,也不一定有好結果。當然了,我這裡說的是韓國這種資本主義國家,大家不要亂想,尤其不要惡意聯想。

如果一個人從一開始每一步都選對,那他能全部蒙對的機率是1/262144,低的跟彩票中大獎的機率差不多,恰好中獎倒也是個跨越階級的辦法。

那有什麼辦法透過這條路走到對面嗎?

從現在來看,這麼幾種辦法,基本上對應著真實社會里幾條路。

第一條就是硬走,憑藉運氣往下走,爭取每一次都踩中。

這個機率太低太低了,不過也不是不可能,畢竟遊戲參與的人只要足夠多,總有那麼幾個能全部踩中,有句話說,“如果有足夠多猴子一起敲鍵盤,總能敲出一步《哈姆萊特》”。這類人比較少,但是總有那麼幾隻漏網之魚,塔勒布還給這種人起了個外號,叫“幸運的傻x”,儘管不多,但是總會有。

事實上電影裡的男主角,這人非常有爭議。片方竭力想把他塑造得正面一些,不過事實上這人除了廉價的善良,再沒有任何優點,他唯一想到過的妙招就是“舔”,除此之外沒啥牛逼操作,腦子不好性格懦弱也沒法去做艱難的決定,但是全程開掛,主角光環助力通關,如果強行說劇情合理,那麼這貨就是這類“幸運的傻x”。

當然了,還有一類人,就跟電視劇裡的情節似的,可能正好是研究玻璃的,他能看出來不同玻璃材質的差別,這類人對應的是我們世界少數技術天才,不過這類人往往自己通關之前,會助力別的野心家通關過去。

既然有懂的,就有裝懂的,很快就有騙子聲稱自己看穿了這座玻璃橋的秘密,然後到處宣揚,讓別人花錢報班,自己做大師,裝神弄鬼糊弄人,讓徒子徒孫搭成人橋,自己過去了。

現實世界中更多的是第二類,就是按照前人走過的路往下走,比如爺爺給踩了一塊玻璃,爹又給踩了一塊,到你這裡,你起步就比別人靠前一大截,別人還在第一塊玻璃上碰運氣的時候,你的人生從第三塊開始。

對應的是我們社會里一種很常見的情況,出生中產家庭的孩子起步自然比一窮二白家的孩子具有先發優勢,上層的優勢更大。我之前文章裡講過,古代遠端貿易為啥都是以“商幫”形式存在,比如大家熟知的晉商、徽商、浙商,事實上這些商幫也不是山西或者徽州人人有份,也是家族壟斷,比如我們熟知的八大皇商,整個晉商團體以前也就那麼八家。因為做生意相關的知識和人脈不對其他人開放,你作為一個無名小輩,想學習都找不到學習的地方。

而且很多時候更關鍵的問題是“沒人撈你”,你可能有管理一個企業的潛力,但是如果你爹不是企業主,你要爬到那個能施展你能力的位置本身就非常非常難。這也是為啥按理說每個人都有點什麼天賦,但是大部分人過得並不好,因為能力和位置太難匹配。以前看愛因斯坦的經歷,就很感慨,那哥們1896年進入瑞士聯邦理工大學讀大學,1905年提出了關鍵的“量子論”,如果他出生在這個世界上其他絕大部分國家,他的才能可能就淹沒在亂七八糟的事情上了,畢竟那個時代有大學的國家並不多,大學開設物理相關專業的更是少之又少。

現代社會當然知識的壁壘被打破了,但是你可以坐在家裡學到世界名校的各種課程,但是就算接受了跟名校生接受了完全一樣的課程,你的人生能跟他們的畢業生一樣嗎?當然不行了,甚至就算能力差不多,你也很難得到他們的資源,因為“教育”和“教育體系”是兩回事,前者讓你學習到之前不知道的東西,後者還培養“社會關係”,認證過後,就算一坨翔也是鍍金翔,也就獲得了社會的普遍支援,更有甚者,能讓你獲得一種“聯盟效應”。

比如他們韓國,整個上層基本都是學長學弟,一般都是首爾大學畢業,然後去日本和美國名校進一步深造,原因我之前也講過,韓國整個國家的經濟就是日本和美國投資出來的,日本是韓國的前夫,現在韓國又在給美國做小,還跟前夫藕斷絲連,大概就是這麼個關係。

所以去日本和美國讀書有利於和上游投資人搭上關係,到時候互相照應。比如三星的那個李在鎔,他就是典型的韓國上層路線,本科首爾大學,碩士日本慶應大學,博士哈佛大學,這就和韓國、日本、美國很多高層成了學長學弟關係。

這種互相“撈”的潛規則,混過職場的人都懂這個道理,有人撈你,相當於你前邊幾塊玻璃就不用踩了,人家已經直接告訴你該走哪一步。

很多時候你混的好不好,跟你能力當然強相關,但是更關鍵的是你的領導靠不靠譜,他是不是看好你,一般從領導的位置上往下看,手底下的人基本上分成三類:

1、骨幹,就是那種能力特別強,幹啥都特別快而且很少出錯,領導需要這種人給他幹活,畢竟業務不能出問題是底線。

2、親信,整天跟領導湊在一起抽菸吃飯嘮嗑的,走哪都帶著。

3、其他人,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見長,可替換性強,這種人會不會被替換,唯一的考量就是“價效比”,這兩年熱議的35歲辭退問題,本質也是大部分人處在這個位置上,在一個勞動力過分充裕的國家,這本身就很危險。

也就是說,如果你混不成第一類和第二類,本身就把自己置於一個很危險的狀態上,我理解這也是為啥這些年“進體制”這事越來越火。

此外如果領導自己是個沙雕,完全升不上去,或者跟你不對付,那你的職業生涯大機率是黃了,踩到第一塊玻璃就掉坑裡了。

當然了,一個人沒有背景連續三次踩中鋼化玻璃有沒有可能?當然有可能了,機率是1/2的三次方嘛,12.5%,很多公務員考試都比這個機率低,藝高人膽大也不是不可能。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前輩的提攜,單憑自己的努力和運氣,也不是完全走不遠,但是會非常難。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想到了一個問題。

既然這個遊戲嚴重依賴“前邊的人”,會不會有人作弊?

當然會了,咱們依舊說韓國,在他們韓國,高官可以讓自己的子女從基層幹起,然後一路都有馬屁精給提攜,很快就上去了。

日本也一樣,日本政壇充滿了各種二代三代以及他們的特色,“贅婿”。也就是很多政治家族由於沒生出孩子,絕嗣了,沒人接班怎麼辦?於是就找個贅婿,給他換姓,這樣就連上了,很多日本幾百年的豪門,其實“Y染色體”早就換了,血緣上根本不是一支,只繼承了一個姓氏,不過已經足夠了,繼承了姓氏之後,就可以利用那一家子的資源,就像開掛了似的一路火箭上升。

比如那個大久保利通,他本來是個窮困潦倒的下級武士,明治維新期間果斷抓住了命運的脖子,並且在歷次冒險中都冒險成功,後來身居高位,從他以降,他們家的人一直盤踞在日本政府高層,整整六代人,一直到大家比較熟悉的歪嘴麻生太郎,也是他們家的人。

甚至美國也一樣,大家看過《億萬》沒,裡邊的男主要去競選州長,他爹給他找大佬幫忙,本身也是一種“作弊模式”,如果你沒有這方面資源,跟他競爭必然會處於一種劣勢。也就是說你隨機去踩玻璃,有一定機率選對,但是要低得多。

這種就相當於父輩已經知道了整個玻璃橋每一塊玻璃的虛實,他們的孩子也是表演性質去走一遍給別人看。

一般來講,社會越發展,這種孩子越多,這種人越多,終點線附近的人多的都站不下,其他後來過去的人都被擠下去了,這樣爬升越來越難,一開始有人憑藉運氣踩完十八塊玻璃也能到達終點,後來發現到了終點根本沒地方站,而且也不一定能過去,結果就是東亞最先發展起來的日本成了亞洲“躺平文化”的發源地。

韓國那邊繼承了日本的躺平文化後,又多了一個“投機文化”,瘋狂炒股買幣,《魷魚遊戲》裡的男主角也是個賭棍,並且欠下了鉅額賭債。前段時間韓國央行率先提了利率,美國分析師認為韓國人這麼搞原因很多,其中一個是韓國央行發現韓國老百姓瘋狂貸款買比特幣和美股。問題是這兩樣普遍被認為泡沫太高了,弄不好韓國老百姓給美國資本家接盤了,所以提高利率打擊下投機。

韓國現在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境地,向上突破不了,下游正在搬往越南,畢竟人口規模在那裡擺著,發展到現在的水平已經出乎意料了,現在的韓國也是內捲到了極致。所以這幾年頻繁誕生各種反應階級的電影,當然了,也不是隻有韓國有這類問題,只是韓國在發達國家裡應該是矛盾最尖銳的,而且相對創作比較自由,啥話題都能拍,網飛在韓國拍別的國家不能聊的話題,然後引發其他國家老百姓的共鳴,可不是容易大火?之前那個《寄生蟲》,也是這種套路。

文章寫到這裡,準備結束了,文末說幾句別的感受,東亞國家老百姓過得普遍苦,還有個原因就是東亞的發展水平和人口數量決定了大家不可能過上歐美的那種生活,但是又太過在意階級躍遷什麼的,躍遷成功當然好,可是失敗的代價又有點承受不來。

比如《魷魚遊戲》中的男主,如果不想著賭博暴富,不去賭博不去創業,畢竟也不是那塊材料,認認真真去做網約車,也不至於淪落到去搏命的地步。還有他的那個小夥伴,名校畢業,前途一片光明,明顯也是放手博了一把,然後徹底墜落到了跟男主一個層次的地步。

所以說還是要有一種“保本思維”,不要欠債,有條件可以搏一搏,尤其是那種代價小收益高(這類一般往往比較苦,不然大家都來搞了),別為了一個低機率事件弄得自己活不下去,那才是真正的悲劇。

14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再見GIBBS!十九季的“海軍罪案調查處”算不算最長壽的美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