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項工作,月薪3萬,卻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這個職業服務的物件不是活人,而是那些已經僵硬的屍體。
有導演專門為這個群體拍了部電影,還拿了奧斯卡最佳外語長片——
《入殮師》
《入殮師》把鏡頭對準了“遺體化妝師”。
電影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納棺夫日記》改編,全球共斬獲22個獎項,很多人心中的“一生必看”系列。
就在明天,《入殮師》的4K修復版終於有幸在國內大螢幕上映。
“一場跨越13年的赴約”,茄叔今天就來聊聊這部解壓又治癒的催淚神器。
入殮師又叫葬儀師,他們為死者整修儀容和身體,儘可能還原逝者生前的狀態。
在日本,入殮師上街人人唯恐避之,這部電影的男主誤打誤撞走進了這個職業。
小林大悟是樂隊的大提琴手,剛貸款買了把110萬琴,第二天老闆卻宣佈樂隊解散。
人到中年,無償失業,鉅額貸款。
黯然失落的小林準備帶老婆回鄉下生活,遠離喧囂。
下決心放棄音樂夢想後,小林陰差陽錯進了一家殯葬公司,成了一名遺體工作者,負責死者入棺前的清潔、換衣及梳妝。
和死人打交道,初期需要克服強烈的心理陰影。第一次和社長去搬運死者時,屋內刺鼻的屍臭和蛆蟲讓他難以保持冷靜。
他下班回家瘋狂想要洗掉身上的“味道”,甚至看到妻子帶回來的生肉,都難以抑制嘔吐的衝動。
與死亡直接相關的職業會壓迫人的神經,小林因死屍嘔吐不止時看見回到家的妻子,迫不及待和她親熱擁抱,因為他需要一些鮮活蓬勃的慾望對抗死亡帶來的沉悶壓抑。
入殮師就是一份需要強大心理素質才能勝任的工作。
儘管如此,小林依然努力適應著裝扮遺體的流程:
用不觸碰身體的方式為逝者換上潔淨的衣物,用針線縫合面板、填充棉花、整容化妝……直至面容受損的逝者變得自然安詳。
小林虔誠又體面地送走每一個亡者,安撫死者家屬崩潰的情緒,卻不停被街鄰嫌棄,被朋友勸阻。
“還是找份其他的工作吧。”
妻子看到他“扮演屍體”的宣傳片,也驚慌失措跑回了孃家。
亞洲地區普遍缺乏死亡教育,教科書和長輩總是教導我們如何更有力量的生活、成長,卻從來沒人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
我們忌諱談“死”,對入殮師、火化工抱有“不乾淨”的偏見。
那些死亡工作者日常生活受盡白眼,甚至無法像普通人一樣生活。
《綠茶》裡趙薇飾演的女孩母親在殯儀館上班,丈夫拒絕吃她煮的飯,她只要在家就必須戴手套。
對“死亡”近乎本能的絕對抵制源於我們對它深深的恐懼,死亡折磨的永遠是未亡人。
《入殮師》直面一個又一個家庭“永久告別”、“永遠失去”的殘酷場景,放大細緻妥帖的入殮過程,提醒留下的生者:“不懼死才能更好地言生”。
入殮師用他們嫻熟優雅的技巧,讓面目蒼白的僵硬軀體重新煥發出生的光彩,就像幫逝者通向新生的擺渡人,替他們給最愛的人準備最後一件禮物。
茄叔看這部片子之前,以為它會和《海邊的曼徹斯特》一樣,充滿抑鬱傷情,“此生永不和解”的悲哀基調,然而事實上這兩部風格接近片子情感氛圍完全不同。
兩部電影都是用平淡、瑣碎、看似無意義的生活片段編織而成,《曼徹斯特》裡小李的一舉一動喪氣逼人:
掃積雪、修水管、在酒吧和人廝打,每個舉動都透出李對生活的敷衍和絕望;
同樣慘遭命運碾壓的小林,雖然在人生至暗時刻做著離死亡最近的工作,但他為人處世的方式,注重生活儀式感的態度,時時刻刻都充滿煙火氣。
尤其導演對三時三餐的描寫:工作完客戶給的巧克力形狀的柿餅、聖誕節和同事大快朵頤的烤雞……再加上全片悠靜怡人的構圖,一部話題沉重的片子突然變得很下飯。
茄叔覺得,電影裡最美的鏡頭,不是廣末涼子在櫻花飄落庭院裡的回眸,而是社長在綠植盎然的玻璃花房裡請小林吃的烤魚白。
魚白,最頂級鮮美的海鮮食材。當小林應邀踏進社長綠意蔥蔥的房間,伴著窗外鵝毛大雪品嚐甘甜細膩的美味時,準備了一肚子要辭職的話突然就說不出口了。
品嚐美食是生活中對自己的善待;入殮有豐厚的報酬,能安撫死者家眷,是在痛苦中善待他人。
美食象徵生之歡愉,導演羅列了包括魚白餐在內如此多的進食場景,無非是傳達同一個理念:離去的時候就認真告別,還活著就好好享受生活的美好。
或許平淡日子裡的脈脈溫情是日系片永恆的基因吧。
今年8月份,有部9.2分的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也講述了一項整理亡者身後事的職業。
和日本電影用平淡情節傳遞深刻溫暖主題的特點不同,韓劇傾向強戲劇性的情節,對人性至惡、社會陰暗面的尖銳揭露毫不避忌。
比如劇中因工傷感染慘死家中,又被公司隱瞞死因的中專青年;
被極端追求者跟蹤、殺害的幼兒園女老師;
一個個非正常死亡案件,一次次對亡者故事整理,都是對當下嚴峻社會問題的質問。
《入殮師》裡就完全看不到韓劇裡無常命運下聲嘶力竭的呼喊,更像是一位面不改色的智者,只有風雨欲來時的平靜和坦然,最後感悟著“死亡並非終結,而象徵著另一段旅程“慢慢老去。
“以死言生,美物衰微”。
這週末,找個家附近的影院,認真享受被治癒的兩個小時吧。
【茄叔友情提示:大熒幕版本有刪減(小林和妻子親熱的那個鏡頭),介意的家人謹慎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