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十多年,除了《大儒朱熹》,從來沒有一部片子讓我的情緒如此心潮澎湃。這是我採編生涯中創作過程最久的一部片子,也是難度最大、投入感情、精力和體力最大的片子。翻開自己為此而專門製作的唯一一套《感謝因朱子而結緣》個人定製書,與組裡成員共事的那些日子、採訪人物的諸多故事立體地浮現在眼前。從對朱熹知之甚少,到由《朱子家訓》入門,對朱熹產生濃厚興趣和由衷敬佩,我第一次較深入地了解中中國人家國情懷的深厚淵源,也由此與朱子結下不解之緣。
在爭論中完善作品
在《大儒朱熹》攝製組裡,會時常見到一種情況:創作團隊在爭論。吵片子構架、吵本片藝術風格、吵表現形式、吵解說詞詞語運用是否準確……雖然討論會上經常臉紅脖子粗,鬧得不甚愉快,但過會後一切都成煙雲,又是一家親。
在我看來,攝製組就是一個如朱子倡導“格物窮理”的空間、一個學術和創作的自由空間,也是一個相互提升的溫暖空間。這兒沒有領導和層級,大家都衝著一個目標,就是希望好好用真實的古今故事和通俗的朱子學闡釋,立體地再現那位八百多年前的朱熹,儘可能還原他真實的面貌。
記得我剛剛完成第一集框架搭建,沒高興多久,指導老師孫原卻提醒說:第一集應該著重回答的問題,是如何由朱熹少年喪兄喪父、被“託孤”後與義父劉子羽、母親祝夫人、妻子劉清四的家庭故事切入,刻畫朱熹對家國關係的不斷認知與實踐,以及“家禮”學說對後世中國的巨大影響。家是社會複雜關係中最小也最重要的組成,朱熹對儒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不斷領悟和昇華,他本人也畢生著述、立規、立言,踐行“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這一儒家基本家國觀,潛心致力中國人的基礎教化。同時,也回答為何當今中中國人至今在祠堂之禮、婚禮、祭禮、喪禮、師禮、成人禮……各種“禮”都沿用朱子的規制?其重要意義何在?第一集就是要通過中國各地今天仍廣泛運用的各種“禮”,講清“活著的朱熹”和南宋朱熹的內在不朽關聯。如此,我原先以當代家國故事為主的框架的確有如空中樓閣,或曰無本之木。我迅速調整狀態,沉下心來認真讀書,圍繞主題重新做框架。確實,如果不說清朱熹當年何以修身立家、何以為“禮”立論立規的史實支撐,當代的家國故事便支離凌亂,且缺乏梳理。但朱熹著作等身,理論包羅永珍,生平曲折跌宕,後世學者研究朱熹的書籍更有一大堆,如何在其中去尋找與本集《家國天下》相關的內容,集納和梳理朱熹與“禮”千絲萬縷的關係,真是失眠加抓狂。
攝製組採訪清華大學陳來教授
但回想這段艱難歲月,感謝那段查詢、學習資料的痛苦,大綱推倒重來與不斷提煉,外聯全國知名學者專家的細碎艱辛,寒冬酷暑外拍的辛勞,後期初編畫面的焦慮……攝製組的自由與創新之風始終勁吹,大家眾口鑠金,眾志成城,痛並快樂著。就像孫原老師說的,朱熹是紀錄片人的巨大寶藏,身為福建廣電人,能有機會參與這次拍攝,拂去他身上八百多年的塵土與汙垢,是本土紀錄片人難得的機遇與榮幸,真的很值!
攝製組團隊合影
在攝製中體悟做人做事
著名學者、浙江大學教授束景南老師在第一集的採訪中說,“朱熹的思想,實際上是解決人的問題。”參與攝製過程兩年多,這句話深深印在我的大腦。人的一生如何立身處世,處在不同的位置,選擇面前如何進退,困境面前如何應答?朱熹的理學學問,決不該束之高閣,而應在我們的日常言行中反覆體會涵泳。還記得指導老師郭權、葉閩武帶隊採訪國內外專家學者,他們都特別關注採訪過程的各個細節。從約定採訪時間到佈置環境,以及採拍前的交談預熱,他們都考慮十分仔細。郭總要求學者的採訪基本形成一個規矩,比約定時間至少早到一小時,做好各種檢查,靜候專家。這樣尊師敬師的貼心細節,豈不正是“白鹿洞書院院規”的生動再現,我們晚生豈有不學之理?
兩年多的拍攝,組裡攝影第一把交椅的鄭忠誠大哥堪稱學習朱子身體力行的表率。我多次隨他帶領的攝像團隊前往武夷山朱熹故里五夫鎮和附近地區,拍攝不同季節的武夷景色。六月盛夏,五夫荷花遍野,為了拍到各種形態和情緒的荷花,鄭大哥想盡各種辦法表現荷花與蓮蓬的高潔與絕美,甚至借來小船進入萬畝荷塘中,捕捉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風姿。炎炎夏日裡,我們與光和熱賽跑,有時甚至為了某個畫面角度,要在不同時間段裡蹲點守候,只為了拍到不同光影下的荷田。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們看過早春清晨朱熹墓地的嫩芽、雲影變化下的尤溪梯田;追過酷夏九曲溪邊的日出日落,武夷山頂的雲海變換;捕捉過深秋銀杏樹的片片黃葉,也尋覓過寒冬杭州大雪裡的南宋宮闕……鄭大哥的敬業、專業與謙遜為人,令我久久難忘。
紀錄片進入情景再現和二、三維動畫效果前,為了提升表現力並節約成本,指導老師郭權夜以繼日嚴謹、認真校對視覺方案,連續多天組織大家逐字逐句的斟酌段落、查證古籍出處,商議畫面表現細節。那些天從總導演、總撰稿、導演助理、分集導演、主攝像、攝像助理……都一起熱火地參與,真是群策群力,精益求精。可以說,整個拍攝朱熹紀錄片的過程,就是攝製團隊集體學習“持敬涵養”、“格致明理”以及公私義利等修養工夫體系的過程,也即提升打磨做人、做事德行基礎的過程。
正心誠意收穫師長信任
《大儒朱熹》之前,從未有過紀錄片團隊在朱子研究、史料梳理與朱子學論述的淘洗和遴選方面花費如此巨大的功夫。算算前期採訪、拍攝中期採訪、後期重點採訪,我們總計聯絡採訪了國內外70多名研究哲學思想史、文化史、宋史和朱子學不同領域的頂尖學者和知名專家。包括陳來教授、朱傑人教授、束景南教授、鄧小南教授等。名家薈萃、高手雲集,為本片的立意走向、論點解讀與史實把握奠定了基礎,卻也著實考驗了攝製團隊的拍攝誠意與外聯水準。
攝製組與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朱傑人 廈門大學國學院教授朱人求 合影
印象最深的是聯絡採訪束景南教授。束教授是國內公認研究朱子學學風踏實、論述豐厚的名家,但也是公認深居簡出、閉門謝客的學者。打從攝製組成立之初起,在長達近一年的時間裡,我不斷禮貌邀約拜訪他,都始終未果。後來組裡各方打聽,輾轉多人尋到了他的住所。我小心翼翼單獨登門前往,還是連吃了三回“禮貌的閉門羹”。後來又經多番電話,我耐心、誠意地解釋建國以來首次拍攝朱子題材的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之意義,表明導演團隊的認真負責態度與決心,最終贏得束教授的信任。我們一行人在老師家裡足足採訪了一整天,收穫束教授很多精彩的觀點和精到論述。那時候我想,朱熹為人為學,有個一以貫之的核心——“正心誠意”,採訪完束教授那刻我明白了:原來道理一定要在實踐中才能透徹體悟。
攝製組與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束景南教授合影
縱觀兩年多的拍攝製作歷程,其實整個攝製組都經歷了好些艱難的採訪拍攝,好多次幾乎都要放棄了,最後又努力一把,才有片中如此之多中外專家學者的精闢論述和趣味講解。這樣多位高層級學者進入本片,另全片各個看點的解讀深入淺出,生動精彩,同時讓我們見識到如此多的名家風範,自己處理問題與應變能力也得到充分的提升。朱熹一生實踐的“正心誠意”四字,不僅被印在攝製組外景宣傳的物料上,更是刻在我們全體的內心深處。
說起來有趣,《大儒朱熹》紀錄片組成立後,追隨朱子一生的腳步和思想,我那曾不甚活躍的微信朋友圈裡頓時熱騰起來。兩年多時間裡,我的全部身心、喜怒哀樂都成天圍繞朱子恣意表露:有記錄日常拍攝的、有記錄爬書感悟的、還有記錄採訪心得的……每天跟個微商一樣發感想與動態,想想真有點瘋狂!但人一輩子能有幾次瘋狂呢?通過拍攝此片,我們每個參與者都從這位南宋“民間素王”身上收穫了許多。儒學裡說修齊治平,個人能在參與這部片子的同時,領悟正心誠意,修為自己的身心,更深層地理解家國情懷,豈不正是做這部片子最大的收穫。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共同策劃,東南衛視團隊承製的六集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將於8月6日至8月11日每晚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東南衛視屆時也將播出,具體時間請持續關注我們官方微信、微博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