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語影壇近三十年來,最具代表性的“風格人物”,周星馳用“無厘頭”喜劇開創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電影時代。周星馳獨特的表演方式,在逗得觀眾捧腹大笑的同時,也為觀眾還原了市井街頭的辛酸人生和苦痛掙扎。除了對生活的還原外,周星馳電影最具特別之處,還在於他通過自己獨特的表演方式,和故事邏輯,以及影像視角,對現實生活剖解離析之後,將平凡小人物的市井生活,在大銀幕上重構出勇敢的自嘲,荒誕的諷刺,並最終得以詩意的昇華。
之所以周星馳的影片,能夠把市井小人物刻畫的如此豐滿立體,更多的得益於他成名前的親身經歷。之所以和電影結下不解之緣,源於周星馳有一位名叫凌寶兒的影迷母親,以及被他當作終身偶像的功夫巨星李小龍。在周星馳只有三四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和母親以及姐姐、妹妹一起看電影,忽然在前排發現了自己的父親。年幼的周星馳這次細心的“發現”,是他執導的第一場“荒誕劇情”。在周星馳的提醒下,他的母親凌寶兒發現了周星馳的父親正在和一位陌生女子看電影。因為周星馳這次意外地發現,在3年後,周星馳父母的婚姻終於走到了盡頭。
在上世紀60年代末,即便是在香港,離婚也是極為罕見的社會現象。所以自小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周星馳,便自然形成了害羞敏感的性格。後來是對李小龍的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性格內斂的周星馳。所以在很小的時候,能夠成為一名像李小龍一樣的武術家,一直被作為周星馳畢生的夢想。憑藉著多年的苦練,周星馳一度認為自己是當時同齡人中,在世界上功夫最好的人。也因為這個原因,周星馳向當時的校長毛遂自薦要教授同學功夫,結果換來的是校長莫名其妙,不知所措的應對。這也是後來周星馳的電影《功夫》中的靈感源泉吧。
所以即便是後來周星馳成為了香港影壇最賣座的電影明星,但是在他的內心深處,他依然是那個成長在單親家庭,生活在貧民區的自卑少年。而在周星馳成名前的諸多經歷中,他遭遇的不僅是挫敗,更多的還有荒誕和虛無,彷彿在那段歲月裡,周星馳如何掙扎,他所換來的都只是世人的嘲諷和譏笑。而在成名之後,周星馳又將他的這段辛酸人生,呈現在了他經典的電影作品中。
周星馳早期的電影中,他的搞笑風格,更多的是為了影片的賣座。即便是影片的某個橋段裡靈光展現中,觀眾們發現了周星馳的藝術天賦,但是卻並沒有和影片的整體意境融會貫通,打磨圓潤。香港影壇,是一個純粹的商業電影基地,一個明星想要成名,必須要有票房效應,周星馳也不例外。所以周星馳最初證明自己,靠的就是影片賣座,從1990年開始,連續三年打破香港票房紀錄,連續四年榮登香港年度票房冠軍。
不過真正讓周星馳的電影生涯發生由量變到質變昇華的,還要數1995年的《大話西遊》系列。雖然這部當年的票房“失利之作”讓周星馳飽受爭議,但是在幾年後,卻真正奠定了周星馳在華語影壇的地位。如果說早期的電影票房號召力讓周星馳征服了香港影壇,那麼這部由中國傳統名著改編的“無厘頭”神作,則讓周星馳征服了華語影壇。
《大話西遊》這部電影,也是周星馳用電影記錄自我,認識自我,並最終超越自我的開始。作為周星馳電影生涯裡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部影片是周星馳從電影單純的商業性向藝術性轉型的開始。可以說從《大話西遊》開始,周星馳才真正地朝著電影大師的方向挺進,在主演《大話西遊》時,周星馳已經33歲,此時他的人生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狀態。
雖然《大話西遊》的導演是劉鎮偉,但是周星馳作為影片的主演和投資人,他在影片創作中的貢獻,絕對不亞於劉鎮偉。而且影片的核心,也是周星馳對自己人生在銀幕上的再現。在《大話西遊》中,周星馳飾演的主角至尊寶和孫悟空,將凡人和英雄勾連在了一起。這個人物背景的設定,很像是當年在電影事業上剛剛登上人生巔峰的周星馳。影片中至尊寶和孫悟空在面對取經事業和甜美愛情時的掙扎,又何嘗不是周星馳在現實生活中的境遇呢?
當年的周星馳,在5年的時光裡,從一個娛樂圈裡的無名之輩,突然升級成和周潤發、成龍等電影前輩平起平坐的“雙週一成”。這樣夢幻的成名之旅,並沒有讓周星馳忘記對電影的執著。《大話西遊》則是他從明星轉型為老闆投資的第一部電影,雖然影片當年的票房資料和他以往主演的電影相比,可以用糟糕來形容,但是從影片高達2500萬的投資,可以看出周星馳的野心。
雖然晚了點,但是戲劇性的是,這部影片依然成了周星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影片中所反映的周星馳的心境,更像是當年周星馳的成名歷程。帶上金箍,踩上七彩雲彩,成為蓋世英雄,卻離開心愛女孩。就是當年周星馳對於電影事業的承諾。
如果說1995年的《大話西遊》是對周星馳當年成名經歷的影射,那麼後來在1999年周星馳自導自演的《喜劇之王》,則是對他龍套生涯的辛酸回味。在《喜劇之王》這部帶有明顯自傳色彩的影片中,周星馳用溫情動人的鏡頭和背景音樂,真實再現了自己成名前,將近10年的龍套生涯。而影片中那句“死跑龍套的”,除了是周星馳對自我經歷的辛酸自嘲,也是通過影像對那段生活中各種不公平待遇的和解。
創作影片《喜劇之王》時,周星馳37歲,此時的他,獨特的無厘頭表演風格,已經被他的影迷解讀為“後現代主義”大師。也許周星馳不知道這個稱號,甚至是這種藝術風格的含義,但是他的影片卻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呼應了這種獨特的藝術思維。在這部影片中,周星馳更多的是自我人生的一次重構和再認識,能夠用影像面對自我,並呈現給觀眾,是需要一定勇氣的。相對於從小自卑羞澀的周星馳而言,《喜劇之王》對自我的刻畫,是周星馳在銀幕上實現自我超越的一種基礎。
但是《喜劇之王》最後的爛尾,卻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影片的完整性,可能是《大話西遊》的慘痛經歷,讓周星馳在藝術和商業之間,仍然沒有找到平衡的解決方案。
這個情況一直延續到2004年上映的《功夫》,這部影片是周星馳迄今為止最後的巔峰。影片看似是在向自己的偶像李小龍致敬,其實仔細分析後我們會發現,影片中懷揣著“功夫夢”的羞澀小男孩,不過是周星馳自己。而影片中的那個“豬籠城寨”的市井再現,也是周星馳對年幼生活的追憶。
在《功夫》這部電影中,周星馳對市井小人物,平凡大夢想的讚頌,幾乎達到了一種毫無保留的極致狀態。在影片中,周星馳用男主角的“功夫夢”呼應著現實中的“斧頭幫”。在虛假自我成就的迷惑和內心終極夢想的召喚之間,周星馳飾演的男主角,用一場瀟灑凌厲的打鬥,用一次起死回生的超越,通過“功夫”,演繹出了小人物大夢想的可貴和詩意。
平凡無奇的人生,市井辛酸的生活,是周星馳影片中永恆而雋永的主題。在一次次竭斯底裡的大笑中,在一場場荒誕諷刺的表演裡,有周星馳對市井生活冷靜的觀察,切身的體味,以及重構後詩意的昇華。《大話西遊》裡孫悟空孤獨而卑微的背影,是周星馳對電影事業的承諾,《喜劇之王》裡一句“死跑龍套”的,是周星馳對辛酸歲月的釋懷,而到了《功夫》中,在那招充滿想象力的“如來神掌”裡,又是周星馳在歷經磨難,站上巔峰後,對自我的人生的超越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