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隨著流媒體的大肆侵入,每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之前,那些候選熱門電影的資源網上已滿天飛,讓你對頒獎典禮的神祕感期待感弱化了很多。

甚至,你都開始挑剔這些候選電影和評委的口味,為什麼候選電影的品質一屆不如一屆,為什麼自己喜歡的《喬喬兔》顆粒無收,為什麼《寄生蟲》這樣的南韓普通電影拿了最佳外語片和最佳電影?

在漫威電影的強大陰影下,非漫改電影的福斯關注度確實大不如前,即使是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監製的電影。

漫威電影票房動不動就10億美元起步,普通電影票房過億美元都很難。

電影的受眾情緒反饋到製片公司那裡,投資也自然少了很多,尤其是耗費巨資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戰爭片。

於是乎,就有了這部非典型意義的戰爭片《1917》。

電影由著名導演門德斯執導,請來了科林·費斯和卷福這樣的大牌客串,一鏡到底的炫技攝影,美輪美奐的廢墟夜景。

所有的這一切,都值得你去大銀幕親吻這位“姑娘”,而不只是在電腦面前感嘆攝影的牛X。

眾望所歸,該片成了奧斯卡獲獎大熱門。

《1917》保持了英語片的最後尊嚴,雖然在最佳影片輸給了南韓電影《寄生蟲》,只是拿了最佳攝影和最佳視覺效果,但還是品質上乘的戰爭片。

既然投資不高,就少拍點經典大戰場面,不用一線明星當主演,回到優秀戰爭片的終極主題:人性和反戰。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戰爭是要犧牲流血的。

戰爭是殘酷的。

今天你離開家離開隊伍去執行任務,下次你不知道還會不會回來。

你以為撿到德國的優質狗肉罐頭,下一秒就會碰到地雷引線,走慢一步就會被深埋。

荒野中一點點路程,你隨時要保持冷靜和警惕,不然你會這一輪衝鋒上去,停止開火撤下來之後,不知道傷員還有沒有你。

一個轉頭打水的功夫,你的戰友已被受傷的德國兵捅傷了。

還沒等到救援,你的戰友已失血過多離開你了。

陌生的長官送你價值千金的兩句話。

一是消沉是沒有用的。

無論你受了多大的苦難,無論你多悲傷戰友的離去。

任務緊迫,你還是得繼續前行,和時間賽跑,直至完成使命。

你會遇到友軍,你會遇到女人,你會遇到德國兵。無論你有多留戀,多害怕,你都不能停下來。

二是任務送到了,讀信時必須有人在場。

長官早就明白那些帶兵的軍官們的心理。

有些人,只喜歡戰爭,戰至一兵一卒。

他們這些軍官只喜歡攻城略地的快感,只喜歡加官進爵的虛榮,對於手下士兵的生命他們並不是太在乎。

而布萊克和斯科菲爾德這些普通士兵的想法呢?

他們為了拿到完成任務救戰友的勳章,為了救隔壁軍團哥哥的命,為了戰爭結束後平安回來擁抱家人。

小人物的私心和使命感並存,人性的主題凸顯,反戰意味明顯。

這部戰爭電影其實是一部公路片,把重點放在兩個士兵送信的旅途上,對反戰的主題都是在兩個士兵閒言碎語的聊天裡流露出來,味道就淡了一些。

戰爭片也是世界電影的經典題材。但戰爭片往往需要耗費巨資,需要廣闊的市場回報作為支撐,也就中美蘇能拍的起。

作為商業電影的重心美國,自好萊塢壯大以來,戰爭片就持續推出。

從《卡薩布蘭卡》這種慰軍的戰爭愛情電影,到庫布裡克的《巴里林登》的鴻篇史詩鉅製,有對亂世愛情的嚮往,也有對戰爭中小人物的關注。

對越戰這種莫名奇妙的戰爭基本是否定的,從《現代啟示錄》裡的重回故地到《全金屬外殼》裡戰爭裡對人性的極端異化,再到越戰創傷後遺症《第一滴血》,好萊塢的編劇們一直在反思。

到了《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德勒的名單》,反戰和人性的雙主題就成為主旋律了,領袖們的聲音成為背景聲,從收音機裡傳出來,從客串的模糊中景裡,主角永遠成為中下階層的士兵們。

他們的喜怒哀樂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關注他們也達到了戰爭片的觀影目的,珍惜和平,遠離戰爭。

到了歐洲,經歷戰爭的那些國家,電影都會關注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後遺症。

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靈感,基本來自於戰爭後的社會現實。

失業、破產、黑市、妓女、無家可歸。

這一切都反映在電影裡。

從《羅馬,不設防》到《大地在波動》到《風燭淚》,非職業的主角演員們告訴你,電影就是生活。

德國電影似乎永遠也脫離不了納粹的二戰和東西德對立的《冷戰》。

從《竊聽風暴》到《無主之作》,德國導演的反思到達了更高更遠的維度。

到了蘇聯,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伊萬的童年》直接闡明,戰爭,只是大人的殘酷遊戲,不屬於你們這些小孩子。

波蘭、羅馬里亞這些小國家的電影,主人公和國家一樣,隨波逐流,滿目瘡痍。命運掌握不在自己手裡,個人只能想著逃離,但國家怎麼辦呢?

反觀國內,戰爭永遠是請客吃飯,《大決戰》、《建國大業》裡領袖們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裡,直接把戰爭變成了喜劇,敵人成了被嘲諷的物件,直接忘記了那十四年的水深火熱。

姜文的《鬼子來了》、陸川的《南京,南京!》、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裡雖然有所改觀,但很少有把目光對準基層士兵的,只是對準了戰爭裡那些隨波逐流的普通平民們,影響也不是太大,成了少部分影迷的自嗨自樂。

諾蘭的《敦刻爾克》把戰爭裡下層士兵和平民結合在一起,多線敘事,有機結合,讓觀眾有更大的參與感,我們都不是旁觀者。

這一次,管虎的《八佰》同樣也把下層士兵和城市平民的命運相連,從開始的“商女不知亡國恨”到後來的“反戰遊行”、人人蔘與,人性的弧光用電影有力展現,確實值得期待。

我們不希望用“禁片”的眼光看《八佰》,而是要回歸電影品質本身,去大銀幕檢驗這部戰爭片的成色吧。

#影視雜談#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縱橫四海》:沒有周潤髮、張國榮,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就沒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