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這部國內觀眾等了整整一年的電影終於來了!

8月7日,燃爆了全球的《極速車王》終於在中國上映,尤記得去年十一月在美國上映時,這部電影創下的口碑。

不論是爛番茄還是IMDB,幾乎所有看過《極速車王》的觀眾,都在評論中,稱這是一部“有魔力”的電影,把國內觀眾的心勾的癢癢的,可惜這股車速還沒有來得及飆向大洋彼岸,就因為疫情的原因被打斷。

《極速車王》的導演是詹姆斯·曼高德,沒錯就是那個執導了《金剛狼3:殊死一戰》、《致命ID》、《移魂女郎》等多部傳奇電影的曼高德,他為了拍好這部電影,親自定下了兩位同樣備受奧斯卡青睞的演員,馬特·達蒙,還有克里斯蒂安·貝爾。

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A.J.Baime創作的紀實小說《地獄駕駛: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賽》,在60年代,汽車行業的兩大“扛把子”一個是福特公司,另一個則是法拉利,而電影的主人公則是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馬特·達蒙)和他旗下的賽車手肯·邁爾斯(克里斯蒂安·貝爾),他們隸屬的福特公司想要1966年的勒芒世界錦標賽冠軍,於是就要求謝比爾打造一輛全新的賽車。

故事的主線就是從兩位主人公的視角切入,十分戲劇化的講述這輛賽車級的福特汽車誕生的過程。

這部《極速車王》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賽車故事,電影中同樣精彩的還有資本方的下場博弈,誠然這部電影能同時攬獲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和“最佳剪輯”兩項大獎,它的飆車鏡頭給觀眾帶了一場完美的視聽盛宴,但是《極速車王》能獲得那麼多的好評,並不僅僅是因為炸裂的飆車戲。

電影中打動觀眾的更多是對這段傳奇故事的剖析和重塑。

而電影的主人公謝爾比和邁爾斯則是這段傳奇的鍛造者,這兩個在別人看來像是“怪胎”一樣的天才,真的聯手拿下了1966年和1977年兩屆勒芒世界錦標賽冠軍,五十年過去了,這個記錄仍然沒有被打破。

先說謝爾比,他本是一名優秀的賽車手,但是因為心臟病和腎臟出了問題,不得不遠離賽場,但是因為他對賽車的熱愛,謝爾比的轉行後仍投身汽車行業,銷售設計兩把抓,業務更是風生水起。

而邁爾斯同樣奇怪,他本是罕見的賽車天才,卻因為性格上的缺陷導致他被賽車隊排擠,於是昔日的賽車手淪為修車鋪老闆,靠著微薄的收入勉強度日。

看到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邁爾斯出場的時候,我都差點沒有認出來,畢竟上一部電影中他飾演的是美國前副總統迪克·切尼,體重增至200斤,而一年後在《極速車王》中,他又變成了這樣。

隨隨便便減掉60多斤,這些演員真的好像彈力超強的氣球。

謝爾比和邁爾斯這兩個人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全都是因為頂頭上司福特公司的副Quattroporte利奧·貝貝傲慢而又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惜一切代價贏過法拉利。

然後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傲慢、充滿官僚主義的副Quattroporte,因為在謝爾比和邁爾斯這沒有得到那種自己想要的卑躬屈膝和討好,就處處給車隊穿小鞋。

1965年車隊出戰前夕,利奧輕描淡寫的隨便找了個理由,剝奪了邁爾斯的參賽資格,導致這一年車隊慘敗,顆粒無收

同時利奧作為一個領導好大喜功,所有的功勞都是自己的,若是成績慘敗,那通通就是別人的責任,這種以打壓下屬為樂的上司真是看的觀眾又是荒誕又是憋屈。

在Daytona比賽的緊要關頭,利奧又以邁爾斯的參賽資格脅迫謝爾比簽下軍令狀,若是邁爾斯奪得了冠軍,那麼他就有資格參加1966年的勒芒,反之,謝爾比就要全面放棄公司,拱手送給福特。

同時利奧又不准許邁爾斯在開車時超過6000轉,否則就“太快了”,典型的外行人以自己狹隘的偏見去指導內行人,若是按照他的規定,別說奪冠了,前三名都不一定能拿到。

幸運的是謝爾比完全無視了利奧的指示,這才使邁爾斯拼盡全力一舉奪冠。

明明是站在同一陣線,卻拼命的拉扯隊友的後腿,反而是作為對手的法拉利從上到下都秉持著可敬的賽車精神,在對比襯托下,謝爾比和邁爾斯雖然身在福特,卻最終用法拉利的理念去贏得了法拉利。

所以當結局時,不同於福特公司的狂喜與狂熱,謝爾比和邁爾斯輕鬆放棄了滿身的榮耀,與狂歡的人群背道而馳。

他們約定明年再來拿一次冠軍。

而最後的邁爾斯帶著畢生的熱愛,閉上眼睛衝向了火光,也許這個結局不太美好,但人這一生又有多少次可以抓住人生摯愛的機會呢?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琉璃》上映三天,熱度穩居第一,楊紫追劇討劇透,網友笑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