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去情懷而論,《雙子殺手》是一部失敗之作嗎?
我的回答:當然不是。
技術上,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要進步很多。
《比利林恩》從直接觀感上來說,確實有很多畫面是“為了高清而高清”(儘管導演意圖並不是)。但到了《雙子殺手》,安叔運用了儘可能多的手法,來建立畫面的豐富性,營造福斯印象中的“電影感”。
比如,大小亨利在黑暗的地下室打鬥時,女主角在旁邊以手電筒為觀眾“補光”。
更重要的是,《雙子殺手》是一部實打實的動作片,動作風格是港片式的拳拳到肉。片中有三場分量極重的動作戲,最精彩的第一場飛車打鬥,即使我看的僅僅是60幀的版本,在高幀率的畫面呈現下,也體現出前所未有的“浸入感”,你能看到演員的每一個動作細節,甚至是他眼睛裡的血絲。
還有那幾個水下鏡頭,能清晰看到水中泛起的細密水花。
另外一個技術突破,就是利用全新CG+人臉捕捉技術打造出來的23歲的威爾史密斯。
這應該是截至目前,電影史上最逼真的數字造人技術。
據說維塔工作室為了捕捉到足夠的威爾·史密斯年輕時候的表情,幾乎找來了他年輕時候的所有視訊素材。
安叔說,這個假的威爾史密斯比真的還要貴很多。
最後回到故事本身。
這是一個老套的故事嗎?確實。
克隆人自己殺自己的故事,二十年前就有人拍過。
你如果照著一部科幻驚悚片、或者懸疑片的期待去看《雙子殺手》,你一定會失望。
就如同你以功夫片的期待去看《臥虎藏龍》一定會失望一樣。
李安不動聲色地把這個不新鮮的故事,改造成了李安式的故事,就跟他之前每次做的那樣。
我們想象之中關於克隆的科幻片會怎麼拍?要不是《終結者》那樣的硬核打鬥,要不就是把命題壓在“克隆人的倫理”上。
可《雙子殺手》都沒有,它是回到了安叔電影一以貫之的主題:當壓抑的自我,遇到了激烈突變的外部世界。
壓抑的李慕白遇到了生動的玉嬌龍,冷豔的易先生遇到了單純的王佳芝,善良的少年派遇到了一望無盡的絕望,《雙子殺手》中,是51歲的亨利,遇到了更年輕的自己。
這個故事表面的核心是困惑,來自本體和克隆人不同的困惑。
你是誰?你是什麼人?我們到底是什麼關係?父子還是兄弟?
但其實,我理解的故事背後真正的深意是,假如給你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你要怎麼選擇過人生?
用自媒體給安叔起的標題就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年輕的自己”。
23歲的亨利說,我要跟你一樣,成為無敵的殺手。
51歲的亨利則說,不不,我只想早點結婚,當一個丈夫,養一個孩子,過無聊的生活。
要說缺點或者不足,我覺得是電影最後的結局過於溫暖,這一點也不李安。
導致電影缺乏力量,缺乏深度。
李安沒有對克隆人進行太多的道德反思和批判,他在電影裡給出的答案是:如果克隆人有人性,他就可以是獨立的人,如果克隆人沒有人性,那它只是一件冰冷的武器。
沒有李安過往作品最後滲透出來的慘烈感。
總結來說,艾叔給《雙子殺手》打80分。
可電影之外,其實我更想聊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性格溫和儒雅的李安為什麼如此激進地要拍3D+120幀+4K?
文藝片起家的安叔咋就突然變成”技術控“?
以安叔現在在國際影壇的地位,他完全可以輕鬆地繼續拍他擅長、喜愛的題材,他會拿到各種頂級的資源,然後收割更多的獎項。
他這麼折騰、吃力不討好,到底是為了什麼?
其實,生活中性格溫和柔軟的安叔,成名之後在創作上,一直是非常激進非常突破的。
《臥虎藏龍》完全顛覆了中國武俠片的套路,在歐美封神,可在國內卻遇冷,“這算什麼武俠片,一點都不快意恩仇。”
《色戒》的驚世駭俗就不用說了。
《少年派》裡死磕3D特效,這之前,李安作品跟“3D特效”儼然是不相干的兩個詞。
然後,就到了更加激進的120幀+3D+4K。
李安覺得,被福斯接納了一百多年的24幀電影,”不夠有趣了,觀眾也開始疲憊了。“而技術是突破的可能性。
在《雙子殺手》的國內首映會上,李安說了非常多的心裡話,我挑幾句重點。
“我知道前面會很辛苦。我其實可以去頤養天年,過自己的日子,慢下來。但我還有很大的好奇心要去滿足。因為我相信電影,現在的電影看的不是那麼回事,有很多疑問需要去解答。”
“我希望為年輕的電影工作者和觀眾創造一個新的可能性,我必須要去追求。”
“現在新導演很難有這個資源,我有這個資源,我就來試試。”
所以,不是李安莫名其妙變成了一個偏執的”技術狂“,而是這個把電影當成生命的男人,在拿自己畢生的聲譽做抵押,為電影行業探索未知的未來。
這種拍攝有多難?
可不是升級一下攝影機那麼簡單。
從演員的表演,到燈光、美術,到攝影,再到終端的放映裝置,都需要重新學習,安叔幾乎是在對整個電影行業進行再教育。
“攝影機也不對,怎麼調焦距都不會,工作人員也不會做,所以這個壓力是很大的。因為要克服這些,你要研究,這都算在電影的成本里面,就很貴。”
更大的挑戰來自於觀眾的觀影習慣。
對120幀最大的詬病在哪裡?
“缺乏電影感”、“如同在看超高清的電視紀錄片”。
這是因為,傳統電影可以通過不同的打光來營造畫面的縱深感,但120幀太亮太高清了,一切細節盡在眼前,讓觀者參與其中,也讓觀眾失去重點。
另外,就是影廳少+票價貴。
《比利林恩》已經上映三年了,全世界可以播放120幀的影廳依然稀少,要達到李安要求的4K+3D+120幀版本的廳,就更加少之又少,且票價昂貴。
90%的觀眾都無法欣賞到李安想表達的畫面。
而且,安叔本來就不是一個視聽語言先行的導演,他強在敘述、改造故事的能力,而高幀率拍攝+低幀率的播放,卻必然會破壞故事。
就如同你下了一個高幀率的大型遊戲,但滑鼠卻拖了後腿。
更重要的是,這種拍攝手法一定就是敘事電影的未來嗎?
我其實有點持悲觀態度。
行業內至今也是響應者寥寥(即使技術狂魔卡梅隆稱安叔的拍攝標準為”超白金標準“),市場反應也很冷淡。
“現在就我一個人這麼拍,到底是我有問題還是這個世界有問題?”
安叔自己也不確定。
可他要試試看。
《雙子殺手》之後,他的下一部拳擊電影《馬尼拉之戰》也會用同樣的制式拍攝,組成“120幀三部曲”。
他甚至還說,只要有人投資,他以後的電影都會這麼拍。
單憑安叔這份孤獨探索的勇氣,也值得我們買一張小小的電影票支援一下吧。
這份勇氣,比單部電影的成敗更值得尊敬。
最後,告訴大家一個好訊息。
安叔透露,他正在籌備一部華語電影,目前在劇本創作階段,《決戰馬尼拉》之後就會正式啟動。
再聯想到他剛剛說過”最想合作的大陸演員是黃渤“,而黃渤也在微博上回應安叔。
會不會有什麼意外之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