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2012年,《迷魂記》完成了一項不小的壯舉,那就是由權威電影雜誌《視與聽》邀請業內專家每隔十年評選一次的“影史最偉大十部電影”中,將《公民凱恩》從第一的寶座上拉了下來。

在過去的整整半個世紀裡,《公民凱恩》一直牢牢地佔據著這個位子。這部在上映伊始反響平平的電影,何以擁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能夠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去競逐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冠冕?

今天看來,《迷魂記》是希區柯克最神祕、最具藝術氣息的作品。在這部心理驚悚片中,希區柯克用苦悶的情感和扭曲的心理替代了純粹的懸念,探討了身份危機與身份重建這一組現代人常常身陷其中的問題。這一切,都通過瑪德琳這一女主角體現出來,她美麗憂鬱、神祕莫測,圍繞著這位金髮美人,希區柯克精心編制了一場陰謀。

這場陰謀分為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斯圖爾特飾演患有恐高症的斯考蒂,受到自己昔日好友埃斯特的委託調查他的妻子瑪德琳。埃斯特懷疑自己的妻子精神受到死去的外祖母的控制,成天恍惚不安。其實這只是埃斯特編造的故事,斯考蒂所經歷的一切,都是他蓄意安排的一場戲,瑪德琳則是這齣戲的女主角。

埃斯特在這裡就像是一個與希區柯克本人一樣深諳懸疑之道的電影大師,他編排的這齣戲既有曲折離奇的劇情,又有著神祕難解的元素。而瑪德琳這位氣質絕佳的女主角,是劇中最關鍵的一環。

她很自然地贏得了斯考蒂(當然還有觀眾)的同情和喜愛,但是她之前恍惚詭異的舉動又讓她最終走向自我毀滅顯然如此真實且自然。戲裡戲外的所有人都不會懷疑她是由於精神崩潰選擇了跳樓自盡。

在第二部分中,斯考蒂偶遇了長得酷似瑪德琳的茱蒂,被心魔纏繞的他總會不自覺把茱蒂想象成是瑪德琳。在與她的不斷接觸中,卻漸漸發現了事情的真相——原先所有人都以為已經墜樓死去的瑪德琳其實並沒有死,而茱蒂與瑪德琳正是同一個人,她是為了掩蓋埃斯特殺妻事實的幫凶(真正的瑪德琳已經被殺害了)。

最後,斯考蒂被迫又一次被帶到他所畏懼的高樓之上,只不過這一次摔下去的是茱蒂,他的恐高症卻就此痊癒。

歸根結底,這是一樁掉包的殺妻案件,放在以懸案著稱的希區柯克手中,並不算多麼頂尖的創意。影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希區柯克製造出來的奇妙眩暈感(片名的直譯就是眩暈,斯考蒂的多次眩暈是本片的關鍵)。

希區柯克將鏡頭的焦距前移,並且同時使攝影機後退,再360度旋轉,從而製造出類似漩渦一般的迷幻眩暈感。這一表現恐高症患者眩暈的手法後來被大量電影人反覆借鑑,幾乎成為拍攝此類鏡頭的樣本。

就連設計師索爾·巴斯為本片設計的片頭,也始終呈現出這種無處不在的漩渦效果。影片最著名的海報也著力於表現這一點,這張海報的設計也成為後來者不斷模仿的物件。

《迷魂記》那個的曖昧多義的結局,總是後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斯科蒂在發現罪證後帶著茱蒂到了教堂,揭穿了案件的真相,茱蒂則試圖說服斯科蒂忘記事實與她在一起,卻在修女出現時受到驚嚇,失足跌落塔頂。

電影前半段的結局幾乎是諷刺性地重演了一遍,但茱蒂的死和斯科蒂的痊癒都沒有給出任何解釋。通常說來,茱蒂作為犯罪的同謀獲致這樣的下場是電影必須給出的報應,但茱蒂始終是影片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為她是一個身份迷失者,她放棄了自己本來的身份去成為另一個人,而且後來觀眾會發現,這種犧牲不是為了金錢,而是因為對斯科蒂的愛。

與之相對應的,是斯科蒂對瑪德琳這個夢幻人物病態的痴迷與追求(其中含有明顯的偷窺癖與戀物癖成份),致使茱蒂成為他偏執行為的犧牲品。希區柯克或許意在用這樣一個諷刺性的結局,表達自己對現代社會的道德憂慮。

無論如何,《迷魂記》自它誕生後就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電影人。布萊恩·德·帕爾瑪(Brian De Palma)一生都將希區柯克視為自己的導師,他於1976年拍攝的《迷情記》(Obsession,1976)靈感直接來自於本片。

梅爾·布魯克斯1977年的《恐高症》(High Anxiety,1977)也從本片受益良多,尤其是片尾那旋轉的鐘樓場景,幾乎是照搬了《迷魂記》的片尾。保羅·範霍文著名的情色懸疑劇《本能》(Basic Instinct,1992),也由瑪德琳這一角色為靈感來源,塑造了莎朗·斯通(Sharon Stone)飾演的那個著名蛇蠍美人形象。

而近些年聲譽頗高的南韓導演樸贊鬱,直言是本片讓他決心投身電影。諸如此類的事例還可以羅列一大堆,這一切最終都只證明了一點——隨著時間的流逝,《迷魂記》的影響將越來越大,歷久彌新。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大佬李成儒回憶與馮小剛初識,對方:這孫子哪兒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