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一部經典電影確定引進——《菊次郎的夏天》。
這訊息一出,估計很多人的腦內,都瞬間響起了久石讓創作的主題曲《Summer》。
它甚至比電影本身還要出名,神出鬼沒地客串過你的上課/放學/午休鈴聲,以及聽力考試前奏,以至於沒人能把這句話用正常方式讀出來——“等燈噔噔-蹬-鄧鄧 等燈噔噔-蹬-噔噔-燈-燈……”
1999年的《菊次郎的夏天》,是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電影。
它曾入圍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和日本電影學院獎,至今位列豆瓣TOP250第130名,38萬人給出8.8分好評。
如果列一個“夏季必看影片”的清單,《菊次郎的夏天》必定名列前茅。
片中的故事發生在炎熱的暑假,一個孤獨的留守男孩和一個無所事事的鄰居大叔,陰差陽錯踏上了旅程,去另一個城市尋找男孩的母親。
這是典型的公路片設定,結局可以預想到,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人,都因為這次旅程發生了改變。
不過,如果你抱著看套路片的心情去看《菊次郎的夏天》,那就太可惜了。
因為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其實是導演、編劇兼主演北野武。
這位日本殿堂級的電影導演,人生履歷可謂奇葩朵朵開。
他年輕時衝動輟學,抱著賺不到錢不回家的心態做了漫才(日本相聲)演員,一舉成名。
左為精神小夥·北野武
北野武在日本紅到什麼程度呢?
他曾經以羅馬尼亞奧運體操冠軍納迪婭·科馬內奇為靈感,設計了一個模仿高叉連體衣的動作,結果引爆了全國的模仿風潮。
結果發展成打架鬥毆,被判拘役6個月緩刑兩年。
42歲,因為與導演檔期不合,他直接自導自演了《凶暴的男人》,解鎖導演處女作。
從此之後,日本影壇迎來了一股洶湧澎湃的泥石流。
47歲,他夜騎重型機車,遭遇嚴重車禍,右臉多處骨折,從此變成“面癱北野武”。
治療期間,在拔除橫穿臉頰的器械時,他還不忘調侃“我現在完全理解了關東煮的心情”……
50歲,他自導自演的電影《花火》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被媒體捧為與黑澤明相提並論的導演。
59歲,他在節目裡自爆,要把外孫女收為養女,讓她擺脫單親家庭的陰影,感受父愛,順帶合理規避鉅額遺產稅(這才是重點吧!)。
67歲,東京電影節期間,他抨擊日本選送奧斯卡外語片的程式有貓膩,直言最討厭動畫電影,尤其不喜歡宮崎駿。
70歲,他拍了支勵志廣告,鼓勵日本青年別怕跌倒、拿出幹勁、改變未來。
孩……孩怕
72歲,他為了情人淨身出戶離婚,支付前妻200億日元離婚費,自己只留了一套房子。
但很快,他就表示“太后悔了”,因為沒錢,情人都跑了。
北野武在72歲這年唯一的好訊息,可能就是他在醫學概念上的面癱,居然因為喬碧蘿的直播,被神奇治癒了!
可以說,這樣一個人生處處有驚喜的人,拍出的公路片肯定不走尋常路。
“菊次郎”也並不是故事裡的小男孩,而是北野武飾演的大叔——這部看似兒童向的電影,主角其實是“中年男人菊次郎”。
菊次郎是個標準的混子,沒什麼本事,嘴還特別賤,三句話有兩句以“この野郎”(你這傢伙)做字尾,見誰罵誰,十分惹人討厭。
帶著男孩找媽媽的一路上,他的窒息操作也層出不窮——
先是賭博,輸掉了老婆給的路費和男孩的零花錢;
之後打車,半路嫌車費太貴,他趁司機去洗手間的功夫,自己駕車逃跑。可他根本不會開車,導致車輛熄火拋錨。
想搭過路的順風車,遭到對方拒絕後,他反手扔了一塊石頭,砸了人家車擋風玻璃。
後來實在沒辦法,菊次郎在路中央設定了爆胎陷阱,想假裝好人幫忙換胎,藉機讓車主送他們一程。
結果陷阱做得太猛,一輛車直接爆胎跌下坡道,他帶著男孩立馬掉頭逃竄……
影片前半段的故事,會讓你覺得菊次郎活不到結尾就會被人亂棍打死,只會連累無辜的男孩。
所以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因為主角人設過於討厭,而不喜歡這部電影。
實際上,要想看懂《菊次郎的夏天》,就不得不提到北野武的家庭生活。
影片上映的同年,北野武出版了一本名叫《菊次郎與佐紀》的自傳,書裡說的正是他對父親菊次郎、母親佐紀的回憶。
北野武的母親佐紀,是個典型的虎媽。
她看不起窩囊的老公,總是教育北野武“唯有讀書高”,家裡有點錢就毫不猶豫地投在教育上。
北野武和母親
在北野武小的時候,母親經常實施“反向孟母三遷法”——
她告誡鄰居小孩:“不要跟北野武這種笨孩子玩,笨是會傳染的!”
可實際上不是覺得北野武笨,而是覺得鄰居小孩不行。
小朋友走後,她轉頭就對北野武說:“不要跟那些笨孩子玩!”
不管北野武逃課、輟學,還是獨自離家租房,怎麼都躲不掉母親的監控。
等他長大出名後,母親就成了他的“吸血鬼”,三天兩頭要零花錢,北野武稍有不滿,就會被母親擠兌“這點錢都不願拿,藝人有什麼了不起”……
所以北野武一直認為,母親對自己的教育,不過是為了養兒防老。
可直到母親去世,北野武才發現自己上交的錢,都被母親存了起來——她知道兒子“笨得可以”,有錢就會花個精光,才未雨綢繆幫他存錢。
在離世之前,母親已經給他存下了一千萬日元……虎媽的背後,是對兒子深深的愛。
相比之下,父親菊次郎則是個反面教材。
他是個普通油漆工,經常酗酒家暴,在北野武看來,酒後發瘋的菊次郎就是現出原形的怪物。
但菊次郎還偏偏是傲慢不受教的性格,總是冷言嘲諷旁人的關心,自認為在各方面勝過任何人。
所以北野武常常幻想,如果有個不懦弱、不酗酒、懂教育的老爸該有多好,現在這個老爸實在太差勁。
後來父親生了病,每天因為怕死而哭哭唧唧,北野武才開始對那個“怪物父親”,有了憐憫和不捨之情,也意識到——
“一個人是不是長大成熟,要從他對父母的態度來判斷。當你面對父母,覺得他們‘好可憐’、‘真不容易’時,就是邁向成熟的第一步。一把年紀,還把‘不能原諒我爸’掛在嘴上的人,充其量只是個小鬼。”
雖然北野武在書裡調侃地寫下“本故事純屬虛構”,但文字裡流露出的情感,卻是字字真實動人,書裡記載的並非對原生家庭的控訴,而是一次自我審視。
了解了以上這些就會明白,為什麼北野武整個人生都被母親影響著,卻拍了一部以父親的名字命名的電影。
他在《菊次郎的夏天》裡,扮演了一個自己父親模樣的人,某種程度上就是把家庭生活投射進了電影中,是他對現實中父親缺席的彌補,也是對自我人生的一次總結。
片中的菊次郎,雖然一開始各種不靠譜,但在途中因為兩件事,發生了本質改變。
其一,是他從戀童癖手中救下了驚慌失措的男孩,意識到在孩子面前,應該擔起身為大人的責任。
儘管他後來使用的方式,依舊沙雕又奇葩。
其二,是他發現男孩的母親有了第二個家庭,對男孩早就不管不顧,體會到一個缺少父愛的孩子,是何等的悽慘與孤獨。
所以在返程途中,他盡力編造美麗的謊言,還臨時拉著幾個人帶男孩玩耍,只為讓他度過一個有人陪伴的暑假。
可以說,男孩的孤獨,讓菊次郎從任性的“孩子”轉變為大人,又從大人升級為“父親”。
菊次郎中途獨自去養老院看望母親,就意味著真正完成了一次成長。
而菊次郎的轉變,又反過來影響了男孩。
儘管這個暑假他沒有找回媽媽,但卻收穫了父愛式的關懷。
如果要在影片裡選出一個最佳鏡頭,那麼我會說是結尾那段——
“叔叔你叫什麼名字?”
“菊次郎啊,你這笨蛋,滾吧!”
你看,看上去罵罵咧咧,內心其實流露著溫情的父親,不正是導演渴望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