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1991年,《沉默的羔羊》上映。

僅僅一週,便狂收1500萬美元票房,連續五週位居票房冠軍。

次年,眾望所歸,斬獲奧斯卡金像獎。

成為影史第一部榮獲此獎的恐怖片。

難得可貴的是其更成為繼《一夜風流》、《飛越瘋人院》後第三部包攬奧斯卡五項大獎的電影。

直到27年後的今天,《沉默的羔羊》依舊讓人痴迷。

不僅是因為它集合了恐怖、宗教、懸疑的元素;

而最令人所著迷的——

是《沉默的羔羊》所蘊含的心理學色彩。

再加上極富邏輯性的劇情,

展現的是一個重重謎團、引人費解、撲朔迷離的故事。

而在這個故事裡,始終有一個貫穿全域性的核心人物;

他不僅是電影故事劇情的重要推動者;

更成為影史上最經典的角色人物之一。

他就是由安東尼·霍普金斯所飾演的角色——漢尼拔博士。

我相信,每個看《沉默的羔羊》後的觀眾都會牢牢記住這個角色。

僅僅出場16分鐘;

但卻搶了所有風頭。

魔鬼?為何如此優雅?

影片一開始,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一個外號叫做“水牛比爾”的變態殺手令FBI頭疼不已;

無奈之下,只好派女特工史達琳去向關在精神病院的連環殺手——精神病專家“漢尼拔博士”請教。

而隨後,展開了三條主要的故事線。

一是影片主體,追捕殺手比爾。

二是史達琳自身的對於“自我”的探究。

三是漢尼拔從開始見到史達琳就開展的一步步的逃獄計劃。

而在這些故事裡都離不開漢尼拔的身影。

他像魔鬼一樣隱祕、殘忍冷血。

“將人的肝配著紅酒吃掉”

影片裡的漢尼拔一臉享受的承認了。

在咬掉給他做檢查的護士的下顎時,

漢尼拔的脈搏從沒超過85,即使在吃掉她的舌頭時也是。

未露出獠牙的一面時,他是世上最紳士最有智慧的博學者。

他對於人的心理的把控離不開自身淵博的知識。

於是我們看到史達琳第一次和漢尼拔對話時,他是如此的彬彬有禮、風度翩翩。

但同時,卻能一眼看穿史達琳的一切。

史達琳在他面前與單純的小女孩沒什麼兩樣。

漢尼拔三言兩語便突破特工史達琳的心理防線,

給她好好地上了一課。

身為變態食人魔,他是極驚悚的殺手,

但同時,他又擁有強大的理性。

最可怕的是,漢尼拔對於“人”的心理研究已經登峰造極。

他比誰都要了解“人”,比誰都清楚自己在幹什麼。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裡,漢尼拔的鏡頭大多是運用特寫或近景的方式拍攝,這樣極富表現力的鏡頭拉進了觀眾與角色的距離感,聯絡到故事漢尼拔的恐怖事件,他給人帶來的是一種“毫無預料”式的恐懼感。

因為誰也無法預料漢尼拔的行為是什麼。

他像魔鬼一樣玩弄規則,是秩序的隱形破壞者。

同時,他又能將周圍的人刷的團團轉,靠著淵博的知識優雅而從容地應付一切。

他比任何人都要“自我”,將自我作為上帝。

這不禁使人想起《老無所依》裡賈維爾·巴爾登所飾演的那個蘑菇頭殺手。

同樣的視生命如草芥;

同樣的理性、強大;

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將自我視作“上帝”,有著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

代表的是最不可控的一類人。

由於極度遵循自我,漢尼拔幾乎沒有弱點。

你永遠無法預料他下一步的目的是什麼。

就像影片裡,誰能想到漢尼拔即使被關在重重監獄裡,也能通過利用史達琳一個人來操縱一切。

他故意地對史達琳暴露出想離開這個沉悶監獄的渴望;

史達琳以為握到了漢尼拔的弱點。

於是欺騙他,想與漢尼拔做交易換來案情的真相,以找到凶手。

漢尼拔卻早已將史達琳看穿,這個單純而自做聰明的女人也引起了他的興趣。

另外,他比誰都明白,即使自己遵守規則,幫助FBI找到凶手,自己也不會自由。

他打心底便是蔑視規則,從未將自身逃獄的希望放在“規則與秩序”上。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在影片裡代表著規則與秩序的執行者的FBI、美國議員等人居然也要求助於這個規則“破壞者”。

這不禁令人深思,秩序與規則總會有缺陷,世上絕沒有完美的規則或秩序。

當規則與秩序不再適用時,該如何解決因其殘缺而造成的錯誤?

就像影片裡的水牛比爾;

因為童年被繼母殘酷虐待,導致他心理畸形,成為一名有著易裝癖的變態殺人魔。

水牛比爾本身便是社會準則缺失下的受害者,而後又反過來危害社會秩序,不可謂不具有警示意味了。

而另一方面,這也是水牛比爾和漢尼拔最大的區別。

漢尼拔有著強大的“理性自我”,兼洞破一切都智慧,成為“自我”世界的上帝。

而水牛比爾則僅僅是受“慾望”與“本性”驅使的奴隸。

就像電影裡漢尼拔對水牛比爾的分析一樣:水牛比爾喜歡“貪圖”。

而這就是他的致命弱點。

對漢尼拔最貼切的形容:魔鬼與上帝共存。

他魔鬼的一面是殘忍、無情、血腥,

他另一面又是智慧、深刻、理性、強大,將自我視作上帝。

所以幾乎每個觀眾都難以忘記《沉默的羔羊》裡這個顯得極度矛盾但又能完全接受的人物,幾乎牢牢佔據觀眾腦海。

而我也相信,每個觀眾也一定會對漢尼拔在影片裡每一個出場鏡頭刻骨銘心。

除此之外,就像前文提到的,漢尼拔是影片故事三條主線的核心人物。

而漢尼拔的每一次出現也就意味著故事的進一步發展;

所以漢尼拔成為故事劇情的轉折點,雖然鏡頭不多,但給人留下的印象絕對難以言喻。

另一方面,除了安東尼·霍普金斯令人心折的表演之外,《沉默的羔羊》在懸疑、恐怖元素表現方面的優秀同樣不容忽視。

影片整體的色彩偏暗,即使是幾場室外的場景中,也少見明亮的顏色,這樣的色彩本身便給影片加重了懸疑風格;

而開篇便引出“水牛比爾”事件、食人魔漢尼拔,更是提前為觀眾留下一個預設的恐怖心理。

當出現某些令人喘息的緊張情節時,這種恐怖心理便被無限放大,

從而營造了一種“提著膽子”在崩潰邊緣遊離的窒息感。

這樣的方式和希區柯克的作品中表現懸疑的手法如出一轍,都是運用潛在的恐懼心理表現懸疑,令觀眾忍不住被故事深深吸引。

雖然懸疑表現方式老套,但《沉默的羔羊》融入了現代心理學分析方法,給人們展現的是一種與福斯息息相關的社會型恐怖感。

自從《沉默的羔羊》上映以來,對於這部電影的分析從未間斷過,心理學、哲學、宗教、社會隱喻,都是值得分析的地方。

而筆者最想分析的還是“漢尼拔”這一形象,寫他的這篇文章也已經醞釀了許久。

如有謬誤,還請指正。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老年版”和“青年版”史皇同框?你史皇還是你史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