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去那些辣眼睛的抗日神劇不說,中國經典的抗日影視劇還是不少的,但始終還是缺乏能夠在拍攝品質上能與國外二戰題材的同類電影相媲美的作品,電影《大轟炸》雖然有些大場面,但拍得還是太水了。
電影《八佰》是亞洲首部全程利用IMAX攝影機進行拍攝的作品,能夠在視覺上給以更加真實更加震撼的效果,所以可以說這部電影是在技術上幫抗戰電影提升了一個層次,也算為後來的戰爭片趟了趟路。如果市場的反應比較好,資本就會加大對此類影片的投資,那我們以後看到的戰爭片,可能都會是國際水準的商業電影了。
據我在電影放映現場的觀察,《八佰》的影片品質確實有很大的提升(雖然不是IMAX場),畫面的精細度前所未有的提高了,但相應地血腥程度也增加了,遇到腸子流滿地的場景膽子小的請自覺閉眼。
動用如此IMAX攝影機去拍攝這部電影足以證明管虎的野心,票房沒有幾十億他估計是不甘心的,但老天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管虎在上海國際電影節
輿論風波電影《八佰》還是出事了,因為抗戰電影從來就不只是電影,它是有歷史意義的,不僅要好看,還要能表達正確的歷史導向。本來該19年就上映的電影,突然宣佈因技術原因撤檔,於是一堆標著7月5日上映的宣傳物料和PS作品徹底變成了廢品。電影刪刪改改之後,又碰上了疫情,於是還得繼續憋著,直到最近才可以上映。
但就算過了電影局的審查關,始終還是沒能解決最本質的問題,所以這個電影的宣傳熱度一上來之後,又馬上遭到了輿論的抵制。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管虎對於歷史態度有些曖昧,本來電影要上映了,還非要拿孫元良的兒子秦漢來為電影背書,要拿當年歷史人物的親屬背書,怎麼得也要先請真正的抗日英雄謝晉元的兒子來吧,更何況,謝晉元之子就在上海。
再加上電影的情節比較接近孫元良回憶錄中記載的情節,怎麼能不惹人猜疑?去查歷史資料就知道,當時孫元良已經做了跑跑將軍,根本就不在現場,他的回憶錄根本就不足為信。這本回憶錄的記載和日軍當時的記載大相徑庭,日軍方面的記載是隻有一人戰死,在他的回憶錄裡則是日軍方面死了二百多人。按這個拍,有美化國軍,隱蔽地忽略當時國軍戰略錯誤以致傷亡慘重的現實的嫌疑。
孫元良的回憶錄
當時“《八佰》是讚美孫元良的電影”這樣一個說法也同時開始擴散開來,但我看過電影之後,發現電影並沒有涉及孫元良的情節,所以這個說法應該是不可信的,當然,也有可能是被刪減了。不過當時管虎去拜訪秦漢應該只是想借著秦漢的名氣做些宣傳,謝晉元之子謝繼民雖然也不是小人物,但比起名氣來還是不如秦漢,所以採訪順序就被排在了後面,後面還是有去拜訪謝晉元之子謝繼民的,前兩天首映的時候也請來了謝繼民出席現場活動。
電影情節從劇情上來講,還是能看見很多刪減的痕跡的,結果就是很多本該爆發的情節卻戛然而止了。就比如電影的最後,謝晉元帶領隊伍一起衝橋要撤回英美租界的時候,原來的四行倉庫還是留下了敢死隊的,他們的任務就是掩護大部分,留在原地繼續與日軍斡旋。
姜武飾演的“瓜慫”拿著大刀上了樓頂,王千源的飾演的“老兵油子”則帶人在地面打游擊,但都是隻給了一個鏡頭並沒有他們後續的劇情,估計是被刪了,不然也應該很悲壯。
但刪掉之後時間又有點不太夠,於是多機位慢鏡頭放謝晉元他們過橋時被日軍拿機槍掃射的那個片段,並且十分過分地反反覆覆地放了大概五分鐘,士兵們也被機槍反反覆覆地打了五分鐘,但之後竟然就電影直接結束了,所以士兵們到最後也沒跑到對面橋頭,雖然整座橋看上去不到100米的樣子。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角色的戲份被刪掉了,所以你可能會感覺一些角色是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現的,其中就包括張譯飾演的角色。護旗部分的片段也做了一些處理,所以你不會從正面看到這面旗,大多數時候它都看上去都好像是一面紅旗。
但這部電影的最大的刪減片段還是阮經天的戲份,足足有13分鐘之多,但是被刪得一乾二淨,幾乎看不出來有過這個人物,但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有租界那邊會有一個被吊死的人。阮經天飾演的角色是一個日本籍但是反戰的平民,他看到日軍的暴行之後,用日語喊話勸阻,結果因為旁邊的中中國人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就因為他是日本人所以就不分青紅皁白的把他吊死了。
因為管虎想借著這段戲去批判人性,但估計是怕這段戲會引起爭議,於是把這段戲份給刪掉了。
電影刪減的鏡頭不太影響劇情,但總是少了些味道,不過因為總體不錯,還是有很好的觀影體驗的,希望電影能如期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