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影片品質:3/5

推薦

劇透量不比預告片更多

引言

毫無疑問,電影是一門藝術,但卻是建立在技術的基礎上。原始人用自然界中的木炭和石板就能繪畫,而放電影……呃……首先你要有電。

時至今日,電影已經深刻地為技術的發展所影響。雖然很多時候我們普通觀眾不用去關注、了解電影技術的發展,但當某項技術革新足以改變電影的製作方式與體驗方式時,避免談論技術是不可能的。

比如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製作者與觀眾都要面臨新加入的要素——聲音。由於聲音的加入,演員的表演、故事的模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可能脫離這一點,用一樣的方式去評論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裡的表演或故事嗎?

一樣的道理,從24幀到120幀,這也是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我認為脫離120幀這一技術來評論李安的《雙子殺手》,也是不全面的。但我們還是先放下120幀這個稍顯複雜的問題,先講講《雙子殺手》本身。

一、《雙子殺手》的故事

電影預告片已經吧故事劇透得差不多了(放心吧,沒有反轉),所以我就多說幾句故事情節。相信看過的人都會同意,這是一部標準商業型別片,講了一個非常老套的故事,是那種90年代的科幻動作片一樣的故事——事實上本片的劇本也確實完成於90年代,看樣子也沒做太大幅度的改變。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人物是高度功能化的。正義的男主角、男主角負責插科打諢的好兄弟、智勇雙全的女主角、領便當的炮灰、喪心病狂的反派,還有永遠又蠢又壞的美國政府官員,一應俱全,而且一出場他們的功能就都赤裸裸地寫在臉上了。雖然商業片裡的人物大多數都是功能化的,但好歹給他們設計一些人情味或者戲劇性吧,別那麼單調。

其次,主題是被表達濫了的。“克隆”是科幻中常用的話題,通常用來反思技術進步對倫理的突破,或者用來讓人類自我反思並做出改變。這些也都是本片的主題。比如用克隆人去打仗,這是反思技術進步對倫理的突破。而男主角與自己的年輕克隆體相遇時,男主角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作為,並希望通過改變克隆體的命運來實現自我救贖;克隆體將男主角視為需要擊敗的物件(以便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結果是他明白了自己存在的真正意義。

最後,用這麼功能性的人物表達這麼常見的主題,電影情節的一眼望到底也就可以理解了。就像我前面說的,預告片講的就是電影講的,一點兒也沒有“欺騙”你。

那這部電影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二、《雙子殺手》的技術與藝術

(一)4K/3D/120幀技術的作用

《雙子殺手》是一部使用4K/3D/120幀格式拍攝、製作和放映的電影,這個大家都知道。它的概念網上也有很多科普,就不贅述了。上一部、也是首部採用這種格式的電影就是廣為人知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大家應該已經感受過了。這種格式給人什麼感受呢?

清晰。發自肺腑的清晰。

這種清晰先是靜態的清晰,這得益於4K,它使電影拍攝和放映每一幀畫面的畫素為4096x2160,從而使得畫面裡的一切都分毫畢現。

這種清晰也是動態的清晰,這得益於120幀,它使電影拍攝和放映都達到每秒120幀,從而使一切動態變化自然連貫。

至於3D,無需多言,它使觀眾身臨其境。

這樣觀眾將最大限度地獲取資訊,銀幕不再是銀幕,變成了玻璃。

(二)技術與藝術的相互作用

採用這種技術不是單純炫技,它對電影藝術是有意義的。例如在《比利·林恩》中,角色的一舉一動、一顰一蹙都被觀眾捕捉到,觀眾將更加深入角色的內心;而《雙子殺手》有比《比利·林恩》更多的動作戲,觀眾將獲得更刺激的體驗。

李安導演也想了很多藝術手法去放大這種技術的優點。

例如電影開場採用了超廣角鏡頭,展現飛馳而過的列車,觀眾可以在一幕中清晰地看到高速列車從來到去。

再如電影多次採用了長鏡頭,展現男主角的多場搏鬥戲、飆車戲,觀眾可以看清他的每一次出拳進攻、曲臂防禦、低頭躲閃。

電影還採用了慢鏡頭,展現男女主角被火力壓制,觀眾連四處飛濺的薯片、玻璃渣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必須承認,對於我這樣的動作片愛好者來說,這確實是更刺激的體驗。若是在24幀格式下,那些出拳、碎片只不過會是一團模糊的影像。

(三)4K/3D/120幀技術的負作用

4K/3D/120幀格式帶來了清晰,清晰帶來了真實——但是別忘了,電影本身就是假的。電影做得真實,這種真實會“真實”地傳遞給觀眾;電影做得虛假,這種虛假也會“真實”地傳遞給觀眾。

這種技術給表演、燈光、道具、特效等等帶來了更加高的要求。它不是一種技術的進步,它要求所有相關配套技術的系統性進步,以及更大的資金投入。2K/2D/24幀與4K/3D/120幀的差別,就像是在電視裡表演的魔術師與近景魔術師的差別。

這一次,《雙子殺手》已經儘可能使其他技術跟上4K/3D/120幀的步伐,但仍有些瑕疵。比如電腦製作的飛機,以及克隆體的臉,有時候會失真,因為電腦要渲染120幀,更吃力也更花錢。

說到這我們就可以理解李安導演為什麼在《比利·林恩》之後又拍了《雙子殺手》——這種技術太燒錢了,製片方要升級拍攝裝置、影院要升級放映裝置,《比利·林恩》這種太細膩的片不賺錢啊,必須拍一些更商業化的片。

三、《雙子殺手》的意義

經過前兩節的討論,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雙子殺手》的評論兩極分化。故事老套這是缺點,而技術有優點的同時也放大了配套技術跟不上的缺點。如果你看重本片的優點,自然會喜歡它;反之,就會討厭它。

儘管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動作戲,但不得不承認,從商業電影的若干客觀標準來看,它是失敗的。

《雙子殺手》的這次嘗試對電影業來說非常有意義,它使電影向“逼真化”方向又前進了一步。

我們回看歷史,“逼真”一直是電影技術的追求。從默片到有聲片、從黑白片到彩色片、從2D到3D、從24幀到120幀,這些技術都是希望電影能夠看上去越來越“真實”。

為什麼要追求“逼真”?一方面,這種“逼真”吸引了觀眾走入電影院——在流媒體崛起的今天,這幾乎關係到電影院的生死存亡。對絕大多數普通觀眾而言,如果電影院不能提供更大的銀幕、更多的聲道、更清晰且立體的畫面、更流暢的動作,我幹嘛不在電腦上看電影呢?

另一方面,“真實”是人類記錄世界、創造世界時的本能追求。有趣的是,現在4K/3D/120幀被認為太過逼真,以至於使電影都不太像電影了。因為我們早已習慣了“模糊”的電影,當電影變得跟高清電視直播一樣真實清晰時,我們會覺得……它變成了高清電視直播。

但對此導演李安有自己的看法:“我覺得120幀我現在看習慣,我覺得它是正常的東西……現在大家看還看不習慣,覺得不像那麼回事。等到成為慣性的時候,就沒有這個議題。就像有聲片出來的時候,你不會去想它了。它就是正常的片子,你反而回過頭說,那個是默片。”

他的觀點很簡單:電影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在《阿凡達》之前,沒有人知道視覺奇觀大片用IMAX3D格式最好;現在,李安導演只是缺一部《阿凡達》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結語

新的電影技術總是不斷地出現,有的藝術家抵制它們,有的藝術家擁抱它們。這裡沒有對錯之分,因為技術進步只是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而選擇什麼樣的技術,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例如,某種程度上說,黑白片確實是“死了”;但在歷史題材或者表現主義風格的電影中,它仍然會被使用。

再比如,即使有一天4K/3D/120幀形成了完善的技術體系,恐怖片也不太可能採用它,因為太清晰的畫面會破壞恐怖氣氛。

但我確實很想看4K/3D/120幀的紀錄片(設想一下《徒手攀巖》或是《地球脈動》)、科幻片(設想一下《阿凡達》,如果技術真的能達到的話)或是動作片(要是李小龍時代有這個東西,我們就能知道他的拳到底有多快了)。

現在來看,《雙子殺手》確實是一部平庸的作品;但未來,視覺奇觀大片與4K/3D/120幀格式註定是彼此的選擇。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傳聞:X教授演員或將加盟《奇異博士2》,飾演反派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