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影視雜談#

“如果你因為一些外在事物而感到痛苦,那麼,痛苦不是源於事物本身,而是源於你對它的看法,所以,你擁有消除這份痛苦的力量。”——馬可·奧勒留《沉思錄》

《阿甘正傳》是一部深受大家喜愛的電影,這部影片自1994年上映以來,一直以來被奉為經典。影片中主人公阿甘樂觀積極的精神以及阿甘母親對他無私的愛,感動過無數的影迷。

但影片中的女主角珍妮,就沒阿甘那麼幸運了。她一次又一次的和錯誤的人談戀愛,讓自己遭遇暴力和不幸,卻對阿甘真摯的愛情視而不見。為何珍妮總是愛上壞男孩?這還要從她的童年經歷說起。

一、愛上“壞男孩”,讓童年噩夢反反覆覆上演

在珍妮童年的時候,父親經常喝完酒就對她拳打腳踢,以至於她常常躲在阿甘家裡不願意回家。她祈求上帝把自己變成一隻鳥,飛離這個傷害自己的“家”。

可是當她長大後,卻一次又一次的把自己陷入錯誤的關係中,讓自己重複童年被虐待的經歷。為什麼珍妮總愛上“壞男孩”?她的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叫做【強迫性重複】。

弗洛伊德發現:童年不幸的人,會不合常理地重複那些令自己痛苦的行為。“他把這種行為稱為“強迫性重複”。

二、愛上“壞男孩”是為了主動選擇痛苦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做出的選擇都與我們對生活的認知有關,而我們的認知又與童年的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阿德勒曾在《自卑與超越》中提到:

人天生都有對關愛和優越感的追求和渴望。童年沒有得到關愛的人,很難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而人的一生都受到與其他人關係的影響。

那些主動選擇痛苦的人其實也是想要找回幸福,只是因為他們錯誤的認知讓他們做了錯誤的選擇。

①主動選擇痛苦,是希望奪回掌控權

那些童年遭遇過創傷造的人,常常會形成錯誤的認知,他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疼愛,只有在關係中被傷害才是正常的。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女主人公松子,因為童年缺乏關愛,長大後一次又一次的愛上“壞男孩”,讓自己深陷痛苦中。

在松子小時候,父親從不關心她,她只有扮鬼臉、扮小丑才能看到父親的笑容。這使讓松子總是在愛情中為了一點點溫暖不惜飛蛾撲火。

武志紅老師曾在《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中提到:

童年擁有幸福和快樂,以後就會不斷地重複幸福和快樂;童年遭遇了不幸和悲傷,以後就會不斷地重複不幸和悲傷。他認為出現這種行為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主動製造的痛苦,比突如其來的痛苦,疼的程度更低一些,於是更容易承受。

童年缺乏關愛的人,常常在新的關係中製造出舊的模式,藉此回到他們熟悉的場景中。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感覺自己獲得了掌控權:是他們選擇了痛苦,而不是痛苦選擇了他們。

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會讓人們主動選擇痛苦:內心對幸福充滿愧疚。

②主動選擇痛苦是因為對幸福充滿愧疚

在《我是演說家》中,心理諮詢師賴佩霞曾提出過一個問題:如果你的母親充滿哀傷,你敢快樂嗎?她說:非常難,因為這種快樂,形同一種背叛。

賴佩霞說,被悲觀的母親養大的孩子一輩子都不敢讓自己快樂,因為他們的內心對幸福充滿了愧疚,於是他們主動選擇痛苦的生活。悲觀的母親習慣把自己的不幸都怪咀在孩子身上,她們總是告訴孩子“我這樣不幸、這樣辛苦都是因為你啊”,她們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生命只會給別人帶來痛苦。

就像《阿甘正傳》裡的珍妮,當她經歷了種種磨難,回到阿甘身邊,好不容易感到一點點幸福時,卻馬上不安地逃跑,很多人對此都非常不解。

那是因為在珍妮的內心,從不相信自己能夠獲得幸福,她錯誤的認為痛苦才是正常的,如果自己感到幸福,那一定是得到了不該得到的東西,所以身處幸福反而讓她感到不安。

那些童年經歷苦難的人,究竟應該怎樣才能培養正向思維,擁有快樂人生呢?

三、擁有健康的親密關係,永遠不嫌晚

著名的美國精神科醫生米爾頓·埃裡克森說過一句話:“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他只是不知道他知道。”

就像《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提到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主動設計的,我們用自我意識和想象力撰寫了人生劇本,然後用行動去實現它。我們能夠撰寫人生的劇本,也就能夠改寫人生的劇本。

①承認自己童年受過的傷,放下過去,讓自己擁有健康的親密關係

很多童年遭遇創傷的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被傷害,這樣反而讓自己更加難以釋懷。

《你當向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就是一位童年非常不幸的人,她的遭遇讓人歎為觀止。塔拉17歲前都沒有在正規學校上過學,父親每天讓她去垃圾場幹活。在家中她經常受到二哥肖恩的暴力虐待。

有一次塔拉被男友撞見哥哥虐待她的情景,她卻假裝他們倆是在鬧著玩。她從來不敢承認自己被傷害過。當男友給她愛和希望時,她又用壞脾氣趕走他,讓自己陷入孤單和痛苦中。

後來,塔拉通過自學考上了楊百翰大學,大學重塑了她的思想和認知,讓她有勇氣面對現實。塔拉終於能夠承認,當哥哥肖恩把她按倒在地板上,掐住她的喉嚨時,深深地傷害了她;母親對此坐視不理的態度,深深地傷害了她;父親將她置於險境而不顧,深深地傷害了她。當塔拉終於能夠不再逃避自己曾經受過的傷害時,她的內心反而變得更加強大和自由。

心理學家van derKolk認為,要想從強迫性重複中跳脫出來,關鍵在於克服否認與壓抑。

也就是說,要承認自己過去受過傷。只有當我們能夠坦然面對自己過去受的傷,才能真正的放下過去,和他人建立起健康的親密關係。就像塔拉說的:

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什麼影響力。只有未來才有分量。

過去不能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未來才是更重要的。要想擁有幸福,就得提升自我能動性,主動為未來做點什麼。

②提升自我效能感,讓自己擁有健康的親密關係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高的個體會認為可以通過努力改變或控制自己,而自我效能低的個體則認為行為結果完全是由環境控制的,自己無能為力。

我們是否相信自己能夠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

哈佛心理學家劉軒曾做過一個調查,人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與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息息相關。自我效能感高的人遇到困難時會做出這樣的自我評價:“只要我做出努力,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讓他們對生活有更高的掌控感,更能夠走出困境。

關於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劉軒總結了4個方法:

(1)觀察:觀察其他的人是如何讓自己走出困境的。

(2)拆解:將別人的經驗拆解成可以學習的方法,比如學習心理學知識、尋求他人幫助、通過學習提升認知。

(3)練習:練習這些方法。

(4)萃取: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當我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戰勝童年的夢魘,讓自己擁有快樂時,就能去專注於未來,而不是重複過去,讓自己擁有健康的親密關係。有人說,建立親密關係太難了,我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想要提升自己處理關係的能力,就要做一名終身閱讀者。

“一直覺得家庭氛圍好的小孩很幸運,他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確的方向跑。而在糟糕的關係下長大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就要花很多力氣去踢開那些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條路,是對的。”

深以為然。

童年不幸的人究竟應該怎樣找到正確的方向呢?答案就是閱讀。當我們用閱讀提升了自己的認知,就更能找到正確的方向,擁有健康有親密關係。如果一個人的一生只能擁有一個習慣,我會選擇讀書。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在書本中藏著所有解決問題的方法,等著我們去探索。愛讀書的人,從來不會寂寞;愛讀書的人,不害怕任何困境。當我們看到了其他人也經歷過同樣的困境,卻能找到走出來的方法,這讓我們得到慰籍,相信自己一定也能擁有改變生活的能力,能夠擁有健康的親密關係。

寫在最後:

永遠記住,過去發生的一切都不是你的錯。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竟然是那樣的強大,可以熬過艱難的童年。那些艱難的時光已經過去,而現在你有機會選擇幸福的未來。

恐懼是世上最大的幻覺,是我們把過去的故事投射到將來時,產生的幻覺。因為過去早已結束,只有頭腦裡的念頭才會把它們揪到現在和將來。當我們能質疑頭腦裡那些念頭,當我們不執著於過去的故事,我們的將來會是那麼地燦爛自由。——拜倫·凱蒂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外星人流落地球被虐慘,沒有絲毫炫酷技巧的科幻片,你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