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的奠基石——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身正面,大型漢白玉浮雕記載了建立新中國曆程中最激動人心的一戰——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渡江戰役擊碎了國民黨政府“劃江而治”的夢囈,奠定了未來中國格局。這幅浮雕出現在了電影片頭。這激動人心的一戰,10月16日銀幕再現——
《打過長江去》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廣播電視臺共同出品,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韋廉監製,趙寧宇任編劇,張桐、于越、楊軼、淳于珊珊、洪天照領銜主演,趙濱、許雅婷、姬曉飛、賀寬、閆鵬主演,聶遠特別出演,呂小品、趙寧宇、王勁鬆友情出演。
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沒有大牌明星,但這部“血與火”的“我和我的祖國”,卻是“後國慶檔”最燃的戰爭大片!
以往,關於渡江戰役的影片多是從廣闊的角度全景式表現,但《打過長江去》則以小見大,把焦點放在普通士兵身上。
人民解放軍一支先遣分隊潛入江南,打進虎穴鬥智鬥勇,命懸一線卻與各種敵人殊死鬥爭,艱險地將江防情報傳回江北,最終配合百萬大軍過長江,將紅旗插遍中國,為祖國統一而捨身取義……
故事情節一定會讓老影迷(不是暴露年齡,而是炫耀資歷)想起中國產戰爭片的經典——《渡江偵察記》。
1954年孫道臨李玲君版《渡江偵察記》實在太經典,湯曉丹1975年又拍了同名彩色版。如果按題材,《打過長江去》算第三版,但看過電影,卻有驚喜,不僅完成度高,更用全新的電影語言傳承紅色基因,打了一場“現代戰爭”。
為什麼這麼說?想不到這麼高燃能打!
1傳統的中國產戰爭片,敵我雙方是形象鮮明的,我方濃眉大眼,敵方陰險狡詐,全程臉譜化;但《打過長江去》卻有意讓你“敵我難分”。
電影裡有兩次“接頭”,拍出了年輕觀眾喜歡的諜戰懸疑feel。
一開場,潛入江南的先遣小分隊與“老爹”對上暗號,進了村,“老鄉”拿出糧食犒勞子弟兵……沒想到看起來苦大仇深的“老爹”卻是國民黨保密局偽裝,讓小分隊遭遇埋伏,犧牲慘重。
第二次接頭是無錫城裡通過地下黨找電臺。肥頭大耳的老闆前腳迎先遣小分隊,後腳就把門反鎖……可疑的舉動讓指導員都犯嘀咕:這位同志可靠嗎?
這兩處接頭細節,從人物外形到情節設定,有意打破觀眾的固有成見。
當年陳述扮演情報處長一戰成名,而此次淳于珊珊扮演的伍先生也讓觀眾過目難忘,看看這個不怒自威的眼神——
如果一部電影的反派都能出彩,那證明電影絕不是無腦。“孟良崮鬥、徐州鬥、大半個中國都給你們鬥沒啦!”這段氣急敗壞的咆哮也道出了歷史真相——
2傳統的中國產戰爭片,我們的英雄出場還像是京劇程式化表演,亮相是要凹造型的,犧牲時是要講道理的……但《打過長江去》只有讓子彈飛一會兒的時間,真實殘酷的戰鬥容不得你多擺個造型、多講半句臺詞,更容不得撒狗血。
電影裡有一段高潮戲:小分隊找到電臺準備將江防圖情報傳出去,敵人火速殺來將小分隊包圍,正面強攻、側面包抄、後門突襲、天台追擊……步步緊逼,戰鬥從一樓打到天台。小分隊寡不敵眾,卻死命堅守。滴滴答答的發報聲,像是他們生命的計時,但他們此時此刻只有一個信念:頂住!
生死一線,彼此的喊話交流都像子彈般簡單直接:“發完了沒”“還有多久”……甚至英雄的遺言都濃縮為最簡單的兩個字:“快走!”
前文提到的胖老闆捨生取義時滿頭大汗,這樣一個小細節,讓觀眾看到了他面對死亡時內心的恐懼和無畏。敵人問他:有錢人為什麼做地下黨?他說:人都是要死的,看你為什麼而死。
正因為每一次的犧牲都拍得利落不拖沓,每一個犧牲都成為了不朽;正是這樣的簡潔真實,讓每一次倒下都像子彈般擊中觀眾的內心——
這就是戰爭的殘酷,這也是犧牲的價值。當一個個無名的“小人物”都被觀眾記住,電影就成了。
3以往大片迷信大牌,但真正要能打,要呈現這樣的青春熱血,不是靠演員的名氣,而是看他們的投入。
片中有多場令人緊張到窒息的巷戰,導演採取真槍實彈的拍攝手法,子彈是空包彈(彈殼中無火藥)。手提跟拍,主觀視角的鏡頭呈現,讓觀眾對這場70年前的戰爭,有了一種身歷其境的現代感。
這樣燃爆的鏡頭,卻意味著拍攝時具有一定危險性。但主創無人提出用替身,反而都要求對方儘量靠近自己開槍,以體現真實感。看採訪才知道,這群演員的青春無畏——事後看片才覺得後怕,但當時已完全投入到革命熱血中,根本不覺得害怕。
這就是電影讓觀眾熱血沸騰的原因。這個戰鬥群像,雖然不是大牌,但表演真實熱血,令人信服。他們讓觀眾記住了角色,觀眾“挖寶”才發現“無名之輩”都大有來頭——
男主角李綬光的扮演者張桐原來就是《亮劍》裡的“魏和尚”,去年憑藉《絕命後衛師》榮獲飛天獎優秀男演員獎!
演“大個”的洪天照原來是洪金寶小兒子!
楊軼演過兩部《繡春刀》
而讓觀眾心心念念沒有一句臺詞的“啞姑”許雅婷原來是新版小昭!
4當然這也絕不僅僅是一部“嘭嘭嘭啪啪啪”打完收工的電影。之所以說這部戰爭片是打了一場“現代戰爭”,是因為主創是在用戰爭凸顯人性。
影片中設定了一個非常戲劇化的敵我關係:率領小分隊的指導員李綬光和負責追捕的敵方保密局副官李綬明是親兄弟。兩人失散於兵荒馬亂的時代,七年之後再次相遇,卻要兵戎相見……
第一次,小分隊遭遇伏擊,哥哥李綬光被地下黨營救坐船撤離,弟弟李綬明追擊到江邊,遠遠地認出了養育自己長大的哥哥。弟弟舉起槍,又放下。為此,弟弟被同僚質疑、打小報告。
在無錫城裡,兄弟倆第一次面對面,哥哥的反應是拔槍要命!但,大義滅親談何容易?哥哥舉起槍,又放下。為此,哥哥請辭指導員職務。
再後來國民黨內鬥,李綬明被捕,哥哥的李綬光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力排眾議中將弟弟勸服。兄弟倆既要對付外部戰爭的矛盾,又要對抗內心的矛盾,影片的視角和風格都極具特色。
電影中處處子彈橫飛,但恰恰是兄弟之間的無法開的這一槍“打”出了人性,當然也在觀眾中引發了熱議。
在《太極旗飄揚》中,我們見過這樣的兄弟間在戰場上骨肉相殘。《打過長江去》如此設計,並不是簡單地為營造的巨大的悲劇力量和煽情氛圍,橫垣在兄弟血緣關係之上的,更是兩人不同的革命信仰與家國理念。從“道不同不與謀”到“人間正道是滄桑”,影片在手足間血濃於水的質樸情感中,揭開了中國命運走向的必然,那就是民心所向,人心所向!
兄弟情,家國義。親情重要,還是正義重要?成年人不做選擇。從兄弟倆拔槍相向到並肩作戰,這結局雖然沒有懸念,但過程拍得曲折,有血性、見人性。
“你想分家?”電影裡哥哥一句看似簡單實則意味深長的問句,讓弟弟陷入沉默,兩人都紅了眼睛。兩兄弟演繹“中國不分家”的故事,放在70年後的今天更是意味深長。
5影片還有兩處驚喜。
要還原渡江戰役,關於這場經典戰役的場景自然絕不能少。是實拍還是用資料?《打過長江去》巧妙地選擇了將兩者結合。一方面,用高科技復原當年渡江戰役場面的真實視訊資料,一方面則用真人真景將當時的壯觀景象重新拍攝,以彌補當年資料鏡頭尤其是特寫的不足。從成片效果看,《打過長江去》中的資料和實拍畫面,在視角和色調等方面都做到了高度協調,絲毫看不出破綻。
用最新的電影技術還原了這場解放戰爭中極為重要的渡江戰役,更難得的是,它把這個帶有紅色基因的故事拍到了現代年輕人的心裡。看著這些熱血的鏡頭,看到紅旗迎風飄揚,怎能讓人不熱淚盈眶——
除了特效的神還原,電影中還有一個意外之喜,那就是真實還原了震驚中外的“紫石英號事件”。
1949年4月20日,解放軍正準備在次日發動渡江戰役,英國遠東艦隊紫石英號未經許可且不聽警告許可闖入解放軍防區,雙方相互炮擊,紫石英號重傷擱淺,艦長陣亡,眼看要被擊沉,趕緊掛出白旗。
此後,英國軍艦伴侶號、倫敦號和黑天鵝號前來救援,均被擊退。擱淺的紫石英號被困足足101天,後來趁月黑風高偽裝成客輪逃出長江口。
影片中出現的這一幕,極具象徵意義——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軍艦就是駛入長江,兵臨南京城下,最終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而100多年後,解放軍的炮聲,宣告帝國主義“炮艦政策”破產。這段歷史,始於英國,終於英國。
紫石英號事件是新中國成立前與西方列強第一次公開武力對抗。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叫囂“立即派兩艘航空母艦去遠東,對中國實行武力報復”。但站起來了的中國人正面剛,硬懟了回去——
1949年4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了毛澤東起草的《為英國軍艦暴行發表的宣告》,指出“我們斥責戰爭販子丘吉爾的狂妄宣告”,“長江是中國的內河,你們英國人有什麼權利將軍艦開進來?沒有這種權利。中國的領土主權,中國人民必須保衛,決不允許外國侵犯。”
自己夠硬能打,才能贏得尊重!1950年1月,英國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首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
1957年,英國人拍了《揚子江突圍記》,紫石英號“本色出演”“英勇突圍”。可由於模擬解放軍炮火的特效炸藥藥量過大,本來就有“老傷”的艦體嚴重受損,電影拍完就報銷拆除。
1957年11月,毛澤東會見英國共產黨領導人,揭了老底:“英國曾派紫石英號兵艦到南京去接部隊,被我們打中了一炮。後來它說是跑了,實際上是我們讓它走的。它當時的燃料不足,我們給了一點油……”
今天,《打過長江去》重現這段歷史,算是中國電影的一個迴應。電影重現激情燃燒的歲月,更讓紅色基因在年輕觀眾身上傳承——
更有觀眾感慨,這片子如果在國慶大假期間上映,過億票房是起步價!可現在呢?不知道什麼原因,影院排片比僅僅為0.1%……
中國產戰爭片早已“鳥槍換炮”,從內容到形式全面升級,但在打破市場偏見的道路上,還有一場硬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