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長久以來,我害怕有關愛國主義的電影。一開始你想笑,後來你想睡,最後你對它湧起無限的反感甚至是恨意。囂張的血肉奇觀、絕對理想化的鋼鐵人物和空洞無能的口號吶喊,既像政治正確的護身符,又顯示著我們一如既往貧瘠的電影創造力。

為什麼涉及愛國主題的電影,看起來都那麼尷尬。那些目的明確導向一致的工具片,難道所期待的是觀眾木頭般的心靈。思想淺、任務重又審美畸形的片子實在索然無味。我抱著忐忑的心情在電影院看了十分鐘《八佰》,心神已定。愛國主義電影的糟糕面貌,到這裡轉型了。

《八佰》講述一群壯士守護上海四行倉庫的一段悲壯歷史,有全世界媒體的圍觀,背靠如此詳實的材料,導演有更大的野心。他把鏡頭對準的是“八佰”,內心所呼喚的是千千萬萬。

在聚焦四行倉庫戰場之外,導演把此戰的餘波,心靈的餘波拍得更好,綿延千里,能從眼前的炮火瀰漫到中國廣闊大地的遠方,從動物本能的生存之戰深入到心靈層面的自我覺醒。

人物千姿百態但群戲散而不亂,敘事針腳細密但整個電影因其內在擰成一股合力,精準有力地夯實導演要表達的內容。侯勇飾演的大學教授在租界家中的窗臺上不停地用望遠鏡張望著。這場景滑稽、狼狽、甚至鬼祟,自己老婆看了都要翻白眼。

張望到戰士們衝橋的時候,那句“太欺負人了”的臺詞,沒有任何知識分子的修辭,望遠鏡直接換成瞄準日本人的槍口,太太背靠著牆在哭。

無論置身其內還是隔岸望火,戰爭的面目都是一樣的,它剝奪每一箇中中國人活著的尊嚴。也許方記者才稱得上是電影中的“老算盤”,給日本方送情報拿錢,深入世界媒體矚目的四行倉庫拍第一手資料,名利兼收,沒有比這更好的生意。

在衝橋時刻他的緊張,腳部動作的猶疑,那種心一橫,要活命的本能,都說明了這個角色的可信度,可是他沒有算到自己會回頭。這個在電影裡不光彩的人物,轉身去拿落在橋上壯士們託付給他的遺物。四行倉庫短短几日戰鬥的親歷,沒有人知道他的內心經歷了什麼。

覺醒也許是在某一刻發生的,也會在更多中中國人的內心裡發生。歐豪、小湖北和他們的叔,是沾親帶故的農民一家子,在電影裡是農民階級的一個縮影。

在戰亂年代三人緊密抱團,叔嚥氣前的囑託,歐豪每次中槍都喊小湖北的名字,甚至小湖北在此處境下被給予蛋糕時眼睛流露出的疑惑,都在說明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他們做事的因果所依託的一直是千百年來固定的土地關係、親緣關係。只有小家的聚攏沒有大國的意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樣的道理,他們是不懂的,更別談民族大義,歐豪到死都處在這個層面,他最大的美夢就是帶著家人們逃往別國。

然而電影對這個角色有更豐富的表達,當他從地下水道妄圖逃到租界時,岸邊圍著的人群對他作為守城英雄的肯定,他先是害羞繼而臉上洋溢位笑容,那個表情閃爍著榮譽的微光。

租界的守衛明令軍人不能過橋,當一個逃兵肯定是不能如願的,但他折返回去作戰的時候,似乎找到了留守戰鬥的意義。毫無疑問這種覺醒盲目愚蠢且短暫,但在那個生死時刻有著非常動人的力量,似乎只要一個情深義重的召喚和肯定,一個普通人枯井般麻木的心靈就能剎那間甦醒。

身邊所有重要的人死光,年幼的小湖北走向殿後的陣營,他為那些陌生人而戰。在這農民一家子背後,是偌大的中國最廣泛又最沉默的群體,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人的覺醒,也開始在天南地北發生。

整部電影我最喜歡的一個鏡頭,是在衝橋時謝晉元的轉身,這個在歷史中絕對意義上的傳奇人物,在電影裡的著墨實在不多,作為領導者他身不由己,處處受到上級命令的牽制。聽到橋那邊的部下傳來租界要繳械的要求,快要抵達對岸的他沒有絲毫停頓地折返,重回槍戰最密集的地方。繳械在戰場上意味著什麼,不言自明。生死關頭這是一個軍人、一個士兵的本能,僅就電影文字而言,它的表達更私人。

導演沒有一味專注於他孤軍守城的虎膽、領兵作戰的雄威,電影回到一個軍人的基本面,信仰、情懷、家國天下內化為簡單的本能,再沒有比個人和集體、軍人和國家血肉黏連在一起更好的精神表達。此時此刻軍魂就立在那裡,所以才能一呼百應。

這有可能是我本年度在大銀幕看到的最為閃閃發光的鏡頭,它沒有鏡頭語言上的強勢鋪張,是在俯拍大橋時一個灰暗的、微小的轉身和奔跑,可能觀眾一不留神就會錯過。然而對我來說它力若千鈞,這樣鑿透人心的細節,正說明了這部電影的含金量。

我很喜歡王千源,尤其是當他和魏晨演對手戲的時候,作為觀眾能清楚感受到,成為你的角色和把情緒面具帶在臉上,區別到底有多大。相比較王千源臉上每一寸肌肉的力度,魏晨用眼睛和嘴簡化了角色的靈魂畫像。

我不否認他在電影中試圖呈現一個正面形象的努力,作為一個歌手的轉型,《八佰》是個難得的歷練場,話不說死,多和王千源交朋友,他是好演員裡的珍貴物種。

至於唐藝昕所飾演的送旗童子軍,這個歷史故事中的傳奇符號,她聊勝於無的演技基本上可以排名全片倒數第一。鏡頭實在不少,但還抵不上賭場女大佬一個靜默的背影有說服力。與此對應的,電影在塑造這個角色的敘事上也相當敷衍,基本上需要偉光正的時刻,鏡頭就對她的臉進行一下召喚。

在堅定抵抗姿態的愛國陣營,人物塑造整體扁平,李晨的角色相對好一些,流暢自然,細膩得當,表演也正常地多。可見“正常”在愛國主義電影中多麼重要,刻意很多時候意味著虛偽,過度也許是一種輕慢。愛國電影本身就有著強烈的敘事目的,適當消解這個成分反而是一種節奏上的動態平衡。或者可以說,電影在對待戰爭片的情緒尺度上,剋制比揮灑要高階得多。

說到這裡就能咂摸出導演的用意,其實在電影開頭“八佰”這兩個泣血的大字出來前的鏡頭,就已經能說明問題。

鏡頭掠過滿目的瘡痍,一隻死狗躺在廢墟之地。荒涼、醜陋、悲哀。

在腦子裡匹配上特派員的眼淚,姚晨在租界望向戰場的憐憫,“戰爭,背後都是政治”,就能一筆帶過血肉之軀。這樣的諷刺力度,刀子對準的遠遠不是敵方那麼簡單。

《八佰》也是我看過的在愛國主義的表達上最為迂迴反覆的電影,那些極為出彩的角色,他們在一開始都極不情願拿起手中的槍去戰鬥,直至結尾他們的選擇也談不上構成愛國的基本面目。

這一群人閃躲、推諉、求饒,想方設法去放棄,與世界媒體統一的英雄注目禮形成一種有趣的分裂。但這些表達並沒有削弱整部電影真正的精神強度,相反它拍出了犧牲二字的血腥味,堅守正義的殘酷性,以及面對這種密不透風的恐怖,普通人所表現出來的真實反應。

比起莊嚴又悲壯的升旗儀式,更讓人揪心的是旗倒;升旗時“中華不會亡”的口號,遠比不過跳樓者遺物上靜默的大字;比起敵我雙方的交戰,導演拍得更好的是敗逃;歷史記住了傳奇的名字,而電影為那些無名者寫墓誌銘。

這部電影反覆強調了一個基本的事實,為國家為人民去戰鬥在當時的中國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情。“啟蒙”“救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樣需要在每一個人身上發生。電影平視歷史傳奇的一面,在巨集大敘事的殼裡,更願意從人的視角上去呈現心靈掙扎、反抗的灰度和烈度,它更著迷那些帶著體溫的人間事。那個老算盤還沒見面的“肉嘟嘟”的老婆,王千源試圖在腦子裡感受摸胸的極樂,這些平凡的活色生香的慾望,靜靜熄滅在死亡的暗影中。

戰爭所碾碎的,正是每一個具體的人對活著的熱愛和希望。在歷史車輪滾動中充盈著那些曖昧、複雜又塵光交集的時刻,在戰爭片的土壤裡,光捕捉到了一粒粒塵,那些金點點才是歷史真正的遺產,也是通往未來的最大力量。這部電影是歷史層面的影像回溯,也是極好的愛國教育輸出,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八佰》:我們的懦弱張譯一人承包,老算盤的恥辱見者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