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8月21日,備受關注的電影《八佰》首日上映。

因點映期間就拿下了2億多票房,國內院線給出了57%的高排片率,它也不負眾望的以高達86%的票房佔比,成為當日國內票房排行無可爭議的領頭羊。

與影片中的情節很類似,遲到了一年才上映的《八佰》,也經歷了一系列過山車式的波折。

作為疫情之後上映的首部中中國產大製作新片,《八佰》的時間點抓得很準,也成功帶動了一波觀影熱潮,相信此時的投資方華誼兄弟與導演管虎,心情或許寬慰了一些。

自《八佰》這部影片誕生之日起,就承受了太多的期待與爭議。

圍繞這部根據淞滬會戰時國民革命軍88師一部守衛上海四行倉庫四晝夜的事蹟改編的作品,引發了專業影評人、文史專家和普通觀眾在內的人們持續不斷的熱議。

按照管虎的敘述,《八佰》“像一個電影學院剛畢業的學生,‘笨笨地’去拍一部電影。”

在承認其“工業化”的背後,也表現出管虎試圖獨闢蹊徑的野心。

當一部電影成功上映了之後,它就不單純是導演作品了,任由眾人評之下的《八佰》,呈現出一種不同以往的敘事方式、價值結構和情緒表達,這絕非管虎所說的,追求一種樸實無華的“笨拙感”,而是試圖突破現有的中中國產戰爭電影的既定創作思路。

管虎和華誼的努力,很值得玩味。

如果把2013年提出“去電影單一化”戰略作為一道分水嶺,可以清晰的看到,華誼兄弟在電影創作和投資上的路徑轉變。

投資了馮小剛的《沒完沒了》與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是華誼兄弟試圖兩條腿走路的明證,敏銳的嗅覺與強大的執行能力,曾經坐擁娛樂圈半壁江山的華誼兄弟,成為中中國產商業大片中無可爭議的領跑者,中中國產院線最具號召力的票房晴雨表。

哪怕嘴上不承認與《一九四二》的票房失利有關(該事件據稱與華誼兄弟股票市值兩天蒸發13億有關),但“去電影單一化”絕非拍腦袋想出來的主意。

兜兜轉轉了一大圈,急於破局的華誼兄弟,開始將注意力轉回自己的主業——電影,然而,在2019年遭遇重磅大片票房不佳、演員涉嫌偷稅漏稅等一系列問題,令華誼兄弟揹負巨大的壓力,押寶《八佰》成了華誼兄弟的必選項之一。

因此,有人形容《八佰》是華誼兄弟“背水一戰”的關鍵,而執導這部戰爭大片的管虎,則成了事情成敗的關鍵先生。

當初被媒體形容為“骨子裡的憤青”,在商業片與文藝片上都能應對自如的管虎似乎不屑一顧。

與第五代導演們更多的醉心於象徵意義和意境表達、第六代導演們更喜歡“言不由衷”的紀實風格,管虎算得上是一個另類(另一個是陸川)。

翻看他執導過的影視劇,既有像《黑洞》這類冰冷刺骨的寫實風作品,又不乏《鬥牛》、《殺生》這樣頗具象徵意味的寓言故事。

在唯票房論的商業電影領域,管虎的建樹不多,卻很有口碑,將《八佰》打造成一個充滿人文氣質與商業元素的影片,是擺在管虎面前的艱鉅任務。

在採訪中,管虎認為《八佰》的完成度很高,但他也承認,多元素的複雜混搭與創作思路的一改再改,令他覺得“挑戰很大、難度很高”。

能否躋身商業大片名導行列,或許不是管虎最看重的,但不邁出這關鍵一步,自己的影視藝術之路,是不會一瞬間就能豁然開朗的。

共鳴失效的情緒

講故事,是一部電影主創的基本功,引發共鳴,是電影在普通觀眾群體中能否引發熱議、刺激票房的關鍵。

曾幾何時,在抗戰題材上,國內觀眾基本上不需要過多的情緒渲染和視覺刺激,就會很快融入其間,這種感同身受,在盲目追求商業化和娛樂性的“抗日神劇”出現後,即告失敗。

以革命浪漫主義情懷為創作基點的《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等,對應了經歷過戰爭的那一代觀眾,《高山下的花環》、《血戰臺兒莊》等近現代戰爭電影經典,則展現出一種不同以往的歷史觀。

與《大決戰》、《大轉折》等巨集大題材的電影作品比起來,近年來,國內的電影創作者們,更習慣於按照人文關懷、以小見大的創作思路,拍攝具有一定歷史獨特性的戰爭影片。

陸川的《南京!南京!》,通過我們的敵人——日本軍人的角度,描述戰爭對人性的摧殘,不可避免的引來了國內觀眾的種種不滿與爭議。

究其原因,這當然與影評人們總結的“火候不夠、視角混亂、劇情刻意”等電影硬傷有關,但一個被人們忽視的理由——觀眾無法全情投入、引發共鳴,也是這部影片口碑一般、票房不佳的原因之一。

顯然,管虎在《八佰》中吸取了陸川的教訓,把敘述重點放在中日兩軍爭奪四行倉庫的戰事之中,通過群像化的視覺描述與步步為營的情感積蓄,為影片最後的高潮衝過垃圾橋一段,做足了準備和鋪墊。

看得出來,管虎想要為觀眾描繪的場景是,透過一場進行了四晝夜的堅守戰,將觀眾帶入中國軍民同仇敵愾、共同禦敵的預設場景。

這在影片結尾處的高潮部分,有著尤其鮮明的體現。

冒著槍林彈雨衝過垃圾橋的中國軍人,與柵欄背後伸出的一雙雙民眾的雙手,形成了鮮明的相互映襯。

在這一剎那,彷彿讓觀眾聯想到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上,那些為了反抗外敵入侵、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而犧牲的無名英雄們,想起了“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話語。

革命浪漫主義真的迴歸了嗎?

在管虎的《八佰》中,這個答案是模糊的。

隔著一條河,就是兩個世界,《八佰》在參戰官兵與租界中的百姓來回切換,意在表現中中國人緊密相連、共同抗敵的決心與信心,然而,這種交錯剪輯的敘事手法,卻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觀看者與參戰者的多線索、扁平化,以及影片刻意安排的一系列煽情段落,並不能完全、有效的啟用觀眾的想象力與情緒。

觀眾們最大的感覺就是,可以身臨其境(這主要還是電影語言的功勞),卻無法投入感情(這主要是人物塑造與多線敘事的鍋),歸根到底,還是影片在視覺呈現上缺乏必要的說服力,甚至因一些自相矛盾的段落,很難引發觀眾的精神共鳴與情感共情。

這也是一些觀眾,覺得《八佰》精彩有餘、感情積澱不足的主要原因。

模糊不清的“群像”

與上世紀歐美蘇中的戰爭影片,都刻意強調戰爭的巨集大、戰爭之人的渺小比起來,現在的戰爭片,更關注戰爭中的人的生存狀態、所思所想,這也是管虎的強項——人文關懷。

《八佰》最終選擇了群像化的敘述與記錄,這彰顯了管虎的勃勃野心,啟用幾乎全明星的演出陣容,這彰顯了華誼兄弟的勃勃野心。

當野心成為驅動一部影片取得成功的關鍵時,拿來主義似乎成為了最好的解決方案。

作為一部典型的群戲,影片正面表現了中國軍人的血腥與不屈,也並不迴避大敵當前,士兵們對自己命運的不同選擇。

或許在和平時期,一些人性的選擇不值得尊重,卻是值得理解的,但處於殘酷的戰爭環境下,複雜的人性就會變得更加難以捉摸,因此也很難用簡單的對或錯、黑和白來理解和判斷。

現代戰爭最大的特點,就是巨大的破壞力,隨之而來的,就是戰爭中的人,脆弱的肉體與靈魂。

戰爭的行為必然帶來人們的恐懼,看到上一秒還談笑風生的夥伴,下一秒成了血肉模糊的屍體,任誰都是難以接受的,但依然有人會義無反顧的選擇堅持、流血甚至犧牲。

《八佰》試圖在人性如何克服恐懼、最終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現象中,尋找某種符合普世價值觀的答案。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片中,張譯飾演的“老算盤”,算是典型的貪生怕死之輩,作為一名參戰士兵,他的推諉扯皮、不擇手段,最終就是為了保住性命;與之相比,那些因為種種原因消極避戰的小人物,最終選擇了捨生取義,似乎也是事出有因的(戰友犧牲、民眾支援、感情觸動等)。

哪怕有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背書,加入了一系列強烈的情緒渲染,簡單的不抗爭、就苟活的二選一,單純的強調個人英雄主義,依然會顯得太單薄了。

這當然與群像式的敘事有關,但更多的還是對人物行為合理性的深度挖掘不足。

當然,這並不能全怪主創們,歷史上,四行倉庫阻擊戰事後被證明不過是蔣委員長為了在國際和會中取得談判主動,而主動演的一場戲。

影片中,借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之口,已經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總結得很清楚了,河對面為壯士們唱大戲的戲份,似乎也暗合此意。當然,這也是戰史研究者們把這些事後被當局很快遺忘的英雄們,稱之為“孤軍”的原因。

哪怕管虎聰明的將影片的落腳點,選在了戰爭的殘酷與軍民的同仇敵愾,試圖用與以往不一樣的表達方式與虛構的戲劇張力,來努力支撐和拼接起整個故事的合理性與感情基調,然而,單薄的人物塑造與欲言又止的歷史真相,顯然不足以支撐起《八佰》的英雄群像。

或許在多年之後,《八佰》依然會被國內影史反覆提及,因為它希望走一條與以往國內戰爭片不一樣的表達和敘述之路,這種立足當下的藝術創新應該值得尊重,事實卻證明了,這或許並不是一條破解中中國產戰爭影片創優創新難題的最佳路徑。

最新評論
  • 1 #

    爭議?!爭議雙方是誰?

  • 2 #

    咱也不懂這麼多,但是看完電影有被感動到,那一刻愛國情感被激發了出來。

  • 3 #

    國內戰爭片還是最喜歡集結號

  • 4 #

    我覺得能讓觀眾有共鳴有代入感就是一部好電影 我昨天剛看 劇場里人不多但是真的是在每個點都有東西能讓我們產生共鳴或悲傷或震撼或

  • 5 #

    對國內努力電影的無視,就是對美國電影心理的跪拜。特別是一些刻意去挑評的。

  • 6 #

    整體來說還過得去吧,其中有一兩個情節還是很感人的

  • 7 #

    感覺了比戰狼好看無數倍,有沒有同感的

  • 8 #

    比現在老掉牙的美國片好看多了

  • 9 #

    一個空有炫技、故事稀爛、意在金馬的另類爛片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管虎導演的又一力作為何引人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