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作者 | 禦寒

編輯 | Tim

李安的每一部電影都是一場豪賭。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賭贏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賭輸了。

時隔三年,李安帶著最新導演作品再上賭桌。1.38億美元投資,威爾·史密斯坐陣,阿里影業加持,3D、4K、120幀和數字合成演員為賣點,《雙子殺手》來勢洶洶。但是,從爛番茄評分和北美首周票房來看,這可能又是一次賠錢的買賣。

10月18日,《雙子殺手》在中國大陸上映,首日還是票房冠軍,第二天已經被《沉睡魔咒2》和《航海王:狂熱行動》超過,屈居第三。目前,貓眼預測《雙子殺手》的內地票房為3.53億人民幣(約合5000萬美元)。

此情此景,也讓人想到李安的上一部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投資4000萬美元的電影,最終僅收穫全球票房3039萬美元,其中75%的票房來自中國。

作為商業片,《雙子殺手》的票房表現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要好不少。但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好歹有8.4分的高口碑,《雙子殺手》目前在豆瓣上僅有7.1分,是李安導演作品中難得的低口碑電影。

李安如此“辯解”自己在這兩部電影上的嘗試:“我已經不在戲劇的世界裡了,我更希望電影看起來有意思。現在每拍一部電影,我都在嘗試遠離戲劇,用視覺講故事。”

電影海報上也寫道:“李安的一小步,電影的一大步。”

看上去溫文爾雅、笑容可掬,但李安一直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賭徒”。這一次,他賭的是未來電影的方向。

好看的畫面

想要知道李安究竟在《雙子殺手》上做出了多大的技術突破,首先需要理解3D、4K、120幀分別代表什麼。

3D技術是其中最容易實現的一種。只要通過用兩個鏡頭拍攝出雙視點影象,再將兩個影像重合,當觀眾戴上立體眼鏡觀看時,就能呈現出三維立體的影象。

2009年的《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它的成功也帶來了3D電影的熱潮。但是,很多3D電影都有光線過暗、效果不明顯的問題,不僅沒有讓觀眾更好地沉浸在電影之中,反而降低了他們的觀影體驗。

4K指的是解析度,4K解析度即4096×2160的畫素解析度,屬於超高清解析度。一般所說的高清 (Full HD) 指的是1080p的解析度,即1920x1080的解析度。4K是它的4倍之多,畫面將更加清晰。

目前,電影院主要採取2K解析度(2048×1024),尤其在國內能達到4K放映技術的影院還不多,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120幀(FPS)指的是視訊幀率。一幀是視訊中最小單位的單幅影像畫面,120幀可以理解成一秒放120張圖片。因為人有視覺暫留現象,幀率越低,視訊放映的卡頓感越強。隨著幀率的增加,視訊的平滑度將會增強,對比低幀率的gif和高幀率的視訊就可以看出差別。

在這樣的技術支援下,《雙子殺手》的畫面是令人驚豔的。

電影開場,你站在鐵軌旁,一列火車從遠處駛來,越來越近,最後擦著你的肩膀呼嘯而過。下一秒,你發現自己就身處在火車裡,乘客坐在你的身邊,窗外是飛速掠過的美景。突然,你又來到一個山坡上,威爾·史密斯飾演的國情局特工亨利走到在你面前,俯身在地,架起狙擊槍,子彈上膛的聲音近在耳邊。鏡頭一轉,你又來到亨利身後,面對著一望無際的田野,以及飛馳在田野間的那列火車。

3D給《雙子殺手》帶來的就是這種沉浸感。

在《雙子殺手》中,人物和空間的關係被放大了,所有畫面的立體感更加強烈。這不僅是通過傳統的3D拍攝手段得到的結果,而是在拍攝角度和燈光佈局的共同作用下交出的答卷。

和其他3D電影相比,《雙子殺手》的畫面要亮得多。普通3D電影的影像亮度為3.5-7FL(FL為亮度單位朗伯),而《雙子殺手》在放映亮度上提高到了14FL,增強了3D的效果。同時,通過調整畫面景深,再次強調了離觀眾近和離觀眾遠的景物之間的距離,增強了空間裡的層次感。

圖源:豆瓣

3D是成功的,4K和120幀也沒有失敗。

4K提升了細節的清晰度,而120幀則將傳統電影的順暢感提高到五倍。在高解析度和高幀率的條件下,每一個動作都被鏡頭和雙眼所捕捉到,非常適合《雙子殺手》這樣的動作電影。

最精彩的莫過於亨利和雙子殺手的追逐戲。從樓上和樓下的槍擊拉鋸戰,到騎著摩托穿梭在哥倫比亞的街頭,長達九分鐘的動作戲很能刺激觀眾的神經。加上長鏡頭的使用和多次第一視角的拍攝手法,甚至有一種在玩第一視角的賽車和射擊遊戲的感覺。

除了動作戲以外,在和場景的互動上李安也保持了高水平的拍攝技巧。快艇飛馳在大海上泛起的波浪,摩托車駛過廣場時驚起的鴿群,鏡頭從水面到水底的過渡,都是一種視覺享受。

圖源:豆瓣

然而,一個現實的問題是,3D/4K/120幀的頂配票價依然普遍在200元以上,遠超一般觀眾在電影上的消費習慣。在這樣的情況下,更多觀眾會選擇普通的放映廳,將觀影重點放在電影的故事本身上。

將觀影體驗拋開不談後,《雙子殺手》還剩下什麼?

不好看的故事

《雙子殺手》的劇情確實非常平庸。

在《雙子殺手》的編劇中,可以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戴維·貝尼奧夫,也就是《權力的遊戲》兩位編劇“2DB”的其中一位。另外還有憑藉《菲利普船長》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提名的比利·雷,和《雷霆沙贊!》的編劇之一達倫·萊姆克。

一位聲名顯赫的導演,加上三位經驗豐富的編劇,依然拯救不了《雙子殺手》。

《雙子殺手》的專案開始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迪士尼曾召集達倫·萊姆克編劇、唐·墨菲製片,並有意邀請8、90年代的最佳動作導演託尼·斯科特執導。故事在1997年就已經成型,由達倫·萊姆克和戴維·貝尼奧夫創作。專案因拍攝技術受限而中止,後來由天空之舞(Skydance)重啟,並邀得李安擔任導演。

這個上世紀的劇本放在今天來看顯得老套而直白,幾乎從名字和簡介就可以猜透電影的走向。尤其是到了電影后半段,初見畫面時的驚豔已經逐漸消退,劇本的不合邏輯之處也越來越明顯,實在讓人有點如坐鍼氈。

作為受邀加盟的導演,李安對劇本的話語權並不大,而他顯然也沒有將故事作為電影的重點。這個劇本最特殊的地方,在於“雙子”這個設定。

電影的高潮發生在雙子殺手出場的時候。這位名叫小克(Junior)的殺手是亨利的克隆人,外型就是年輕20歲的威爾·史密斯。

全CG製作的年輕版威爾·史密斯圖源:豆瓣

根據報道,小克是通過動作捕捉和電腦特效合成的CG(Computer Graphics,指通過計算機軟體所繪製的圖形),動作是威爾·史密斯做的,而外貌和肢體則是用電腦製作的。

此前,演員合成技術就被廣泛運用在電影之中。例如,在主演保羅·沃剋意外身亡後,《速度與激情7》就通過電腦技術完成了他剩下的戲份。《綠皮書》中黑人音樂家彈鋼琴的鏡頭,也是通過將演員的頭合成到鋼琴家身上完成的。

《雙子殺手》則是第一部大規模使用合成演員的電影。從最終效果上來看,這個嘗試已近乎完美。觀影期間,我一直在說服自己,那不是真人演員,那是用數字合成出來的假人。但是,除了偶爾感知到的CG感,我幾乎無法相信那是特效。無論是外貌表情,還是肢體動作,都足夠以假亂真。

圖源:豆瓣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裡,李安展現了一段具有哲學意味的奇幻冒險;在《臥虎藏龍》裡,李安述說了一段俠骨柔情的武林江湖;《斷背山》探討了愛人的情不得已和無可奈何;《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展現了士兵的戰場夢魘和自我和解。

對李安這樣一位善於探討矛盾和衝突的導演,人們賦予了太多的期望。只是,《雙子殺手》並不是一部典型的李安式影片。

一位豆瓣使用者如此評價這部電影:“如果給《雙子殺手》打高分,就是對李安之前的電影不公平。”

李安為什麼還要拍《雙子殺手》?

作為李安,既經歷過《斷背山》和《少年派》的輝煌,也經歷過《比利·林恩》的商業失敗,不可能不知道《雙子殺手》的風險。

他既然接受了這場輸面極大的賭局,自然就沒想贏。或者說,沒想贏錢。

對劇情、敘事和主題的探索,得益於導演和編劇的創造力,擁有橫向擴充套件的無限空間,卻缺少縱深。李安無疑擁有寫故事和講故事的能力,現在,他想做的是改變觀眾在聽故事時的體驗。

這種體驗一旦改變並形成習慣,將會顛覆人們對傳統電影的認知。

電影之所以和電視劇有很大的區別,除了時長和敘事手法,還因為它營造了一種“電影感”。電視劇的重點在劇情,因此電視劇的臺詞、鏡頭和空間佈局都是為了觀眾服務的,讓觀眾能更容易和直觀地理解劇情。

而一部好電影除了要有好故事以外,還要成為一種藝術。所以,電影的一切服務於電影本身,而觀眾需要在電影給予的所有資訊裡進行思考。再加上觀眾和銀幕之間的距離,造成了觀眾和電影之間的距離感,也正是所謂的“電影感”。

圖源:豆瓣

在《雙子殺手》裡,這種電影感被模糊了。很多場景因為太過真實,缺少了電影的“質感”,反而是被很多人詬病的地方。這也說明,觀眾對電影的認知和習慣依舊落在“電影感”上,因此李安所做的嘗試還很難被接納和認同。

不過,李安至少促成了另一種進步——電影院。

長久以來,導演和編劇都只在電影的內容上做文章,很少關注技術的影響。因此,電影院也一直保持在最基礎的放映水平,缺少裝置升級的驅動力。

上一次改變發生在《地心歷險記》。2008年《地心歷險記》上映時,中國的3D銀幕只有86塊。這部電影的成功引起了中國觀眾對3D電影的強烈興趣,也促成了電影院的裝置升級。到了第二年,國內的3D銀幕數量達到350塊,在《阿凡達》上映時突破600塊。

同時,3D電影也帶動了3D眼鏡的發展。曾經觀看3D電影時需要單獨購買眼鏡或者付押金租借,現在已經不需要了。

再看李安。目前,電影的拍攝和放映普遍採用每秒24幀的技術,正好可以讓觀眾無法察覺畫面間隔。而李安卻不滿足於這樣的“妥協”:“一定存在另一種屬於高幀率數字攝影的美感,我正在努力尋找它”。

高幀率不僅是對電影拍攝技術的考驗,也需要影院放映技術的配合。尤其是當3D、4K、120幀組合在一起時,能同時滿足三种放映技術的影院更是少之又少。例如主打“觀影體驗”的杜比影院,可以放映2K/3D/120幀或4K/3D/60幀,卻無法同時達到4K的解析度和120幀的放映幀率。

李安的首次嘗試是在2016年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當時全球只有5家影院可以支援這個技術規格的放映,有2家在中國大陸。其中之一是北京博納國際影城(悠唐店),據虎嗅的報道,120幀版本在黃金時段的售價為非會員價 320元,會員價 260元。

因為放映技術普及不足,達到標準的影院又定價太高,極少有觀眾真正體會到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技術突破。

在三年後的今天,李安再次帶著3D、4K、120幀的《雙子殺手》歸來。這一次,國內已經有近30家影院可以支援頂配規格的放映,其中有一半專門為這部電影進行了改造,誰能說其中沒有李安的貢獻?

自1888年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電影以來,電影的發展史,就是科技的進步史。3D銀幕,杜比影廳,再到現在初露頭角的CINITY影廳,都是進步的一種體現。

技術不僅是《雙子殺手》的賣點,還是李安的籌碼;他想贏的不是錢,而是電影史的下一頁。

即使賭輸了,李安依然是李安——兩度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美國導演工會終身榮譽獎,最偉大的華人導演,不需要再證明什麼。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中國版007《最佳拍檔》系列,比周星馳還早的惡搞特工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