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演員陣容強大到變態的電影,也是一部打著“喜劇”標籤,骨子裡卻極其文藝的文藝片。
那麼話說回來了,為什麼那麼多的知名演員要來演一部賣相很一般的文藝片呢?這就要和這部電影特殊的背景與意義有關了。
首先我們來熟悉一下電影的大致劇情,故事要從一位無名作家說起,為了潛心創作,他來到了布達佩斯大飯店。在這裡,作家遇見了飯店的主人。主人邀請作家共進晚餐,在席間飯店的主人向作家講述了這座飯店的前世今生。
飯店曾經的主人名叫古斯塔沃,那時候飯店的主人還只是布達佩斯飯店的一個門童。古斯塔沃為人十分正直,精明能幹。
他與年邁的D夫人情投意合,在D夫人去世以後她將一幅價值連城的名畫送給了古斯塔沃。但這一舉動卻惹惱了D 夫人的兒子,這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在布達佩斯飯店的古斯塔沃開始了他厄運。
毫不誇張地跟大家說,這部電影在國內的票房非常低,同時也非常難以理解。因為這是一部完完全全的歐洲片,即便它是出自美中國人的手筆。很多小夥伴不理解,為什麼說它是非常歐洲的電影,我們就會很難懂呢?
首先這是一部有著黑色幽默、冒險懸疑各種元素的電影。舉個例子,小時候上英語課,英語老師總會給我們講一些英語中的笑話,然而課堂上總是鴉雀無聲。
我們是很難get 到這其中的笑點的,就好比外中國人再怎麼翻譯也不會懂中國“諧音梗”的樂趣的。
說到文藝電影一直都非常受爭議,拍的淺顯一點吧,人家罵你低俗;拍的出色一點,又有人會大呼看不懂。有時候,我們真的是太難為導演了。
然而真正去看去了解《布達佩斯大飯店》的你,就會發現這根本就不是一部純粹的文藝片。這應當是一部歷史片、紀錄片。別急,想要看懂這部電影我們先來了解一個人:茨威格。
茨威格是奧地利人,同時是一名逃亡的猶太作家,歐洲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受到德國納粹的迫害,最終死於巴西。《布達佩斯大飯店》更像是歐洲傳統文明的消亡史,或者我們可以說它是猶太人逃亡史,又或者我們可以直接理解為這是茨威格在離開故土,受到迫害顛沛流離之後,精神家園破碎的故事。
劇中有很多的象徵性事物,比如布達佩斯飯店,為什麼叫布達佩斯?這名字乍一聽就像是這故事發生在匈牙利一般,事實上這個飯店的名字在隱喻的就是茨威格的故土奧地利。奧地利是個不平凡的地方,它是猶太人噩夢的開始。這裡,是希特勒“水晶之夜”的舉辦之處。
而劇中的那幅名畫象徵的也是歐洲的傳統文明,影片中出現的“zz ”象徵的就是納粹符號。納粹有“ss ”也有寫作“卐”字的,而用“zz ”暗示意義就很明顯了,而帶袖標、掛超大軍旗就是赤裸裸的納粹行為。
先前我們說過,《布達佩斯大飯店》是一部歐洲文明消亡史,那麼影片中有給出帶有暗示意義的東西嗎?當然是有的,影片中這幅價值連城的名畫其實就是歐洲文明。此時我們在看那個為了得到名畫幾近痴狂的人D夫人的兒子,他瘋狂的樣子是不是像極了希特勒?在後續的打鬥畫面中,所使用的武器,所穿的服裝也都佐證了這一點。
在工業文明的衝擊之下,歐洲的傳統文學顯得格外的單薄和脆弱,不然也不會僅憑一個人的演講就被完全折服,影片中追殺古斯塔沃的殺手其實就是德國納粹士兵的縮影。
文章的開頭我們說這部電影的演員們都是非常大的“腕兒”,這一點可不是噱頭。
主角拉爾夫·費因斯一生曾經出演過《辛特勒的名單》、《英國病人》,以及《哈利波特》裡的伏地魔,一生之中曾經兩次被提名奧斯卡金像獎。而片子網羅了託尼·雷沃羅利、西爾莎·羅南、愛德華·諾頓、蒂爾達·斯文頓、阿德里安·布洛迪、裘德·洛、歐文·威爾遜等巨星,隨便拿出一位來,都可以撐起一部電影。陣容用“變態”兩個字形容,並不為過。
《布達佩斯大飯店》不僅僅是在向流亡的猶太人致意,更是在對卓別林式的電影手法致敬。而且《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畫面精美,色調舒適。帶了點歐洲浪漫與甜美,與黑暗的故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的感覺一樣,本來是衝著這個全明星陣容去的,最後發現影片其實有些晦澀難懂。可能是小編的觀影水平太LOW,理解不了影片意圖,坦率講,豆瓣8.8的高分,實在有些虛高,但也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