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影迷,無一不對好電影好故事心嚮往之的。
而除此之外,演技精湛的影人,也是影迷們的心頭好。
人稱好萊塢演技天才的愛德華·諾頓便是其中之一。
但近幾年,我們卻很少看他出現在大銀幕上,這免不了讓很多影迷失落。
但不必擔心,他遲遲沒有新作,是因為在憋大招——
《布魯克林祕案》
電影改編自喬納森·利瑟姆的小說《布魯克林孤兒》。
由愛德華·諾頓自編,自導,自演。
說起愛德華·諾頓,只能用天才兩字形容。
他從小便才智過人,22歲就拿下了耶魯大學歷史學位。
喜歡上演戲之後,他便開始在百老匯的劇院中演出。
1996年,愛德華參演了犯罪懸疑片《一級恐懼》,飾演犯罪嫌疑人阿倫。
這是諾頓的大銀幕首秀,而他也靠著影片裡精分式的表演直接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就此一炮走紅。
諾頓以自己天才般的演技,成為了有口皆碑的“精分小王子”。
隨後,諾頓又參演了多部享譽世界的優秀電影,並貢獻了精彩的演技。
比如《搏擊俱樂部》中被一塊肥皂引出中年危機的精分傑克;
《美國X檔案》中的極端種族主義者德瑞克;
《鳥人》中放蕩不羈的天才演員邁克;
《紅龍》中頭腦縝密的FBI探員威爾等。
憑藉這些優秀作品,諾頓多次提名奧斯卡等獎項。
其演技更是讓外媒給他安上了“變色龍”的美譽。
《布魯克林祕案》是諾頓繼《一如既往》之後時隔二十年第二次擔綱導演,也是他第一次擔任改編編劇。
這部影片不僅再一次證實了諾頓是個表演天才,更是證實了他作為編劇和導演同樣擁有過人的天賦。
當然,電影的成功不只是諾頓個人的功勞。
影片中的配角,傳奇演員威廉·達福、鮑比·坎納瓦爾、布魯斯·威利斯等人也貢獻了精彩的演技表現。
故事的背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布魯克林。
相比於一河之隔的曼哈頓,這裡更具有鄉土氣息,也聚集了更多的黑人等少數民族。
萊昂內爾·“布魯克林”·埃斯羅格從小便生活在此。
萊昂內爾,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
記憶力超群,推理能力超群,智商超群。
但比起名字,周圍人卻更喜歡稱他為“怪胎”。
因為萊昂內爾從小患有妥瑞氏症,這讓他總會不受控制的抽搐、一驚一乍的大叫、說一些奇怪的話。
比如當他感覺一個詞語異常的時候,他就會難以受控制的一遍一遍重複念著這個詞,直到這個詞語讓他感覺正常為止。
還有的時候,他在酒吧裡碰到了一個美女向自己借火。
他會重複將火柴劃燃,舉起來,然後在對方的煙點著之前將其吹滅。
這種怪病,讓萊昂內爾從小便過得痛苦。
尤其是在母親死後,生活在孤兒院的那段日子裡,他總會因為自己不受控制的反應而被修女毆打。
直到遇到心靈導師弗蘭克,並加入了他的偵探公司後,這種生活狀況才有所好轉。
弗蘭克非常慈愛且友善的接受了萊昂內爾的怪異,且將其稱之為天賦。
弗蘭克接受了萊昂內爾,反過來,萊昂內爾用他的才能也幫助弗蘭克完成了很多偵探任務。
然而令人困擾的是,弗蘭克行事風格完全是一個神祕主義者。
萊昂內爾和他的同僚們,往往只能接收到具體的任務,卻從未得知他們每一次行動的全貌。
這一點,本來頗為有利於偵探公司的經營,但另一方面也是個巨大的隱患。
在某一次出任務時,這隱患便完全暴露了出來。
弗蘭克被幾個神祕人開車帶走,萊昂內爾和另外一個同僚開車追趕。
但對方車技過人,在過一些關卡時也有優先特權。
萊昂內爾幾人被甩下,當他們再次找到弗蘭克時,一切都已經晚了。
弗蘭克胸前中槍,臟器大出血,已經時日無多。
即使及時送到醫院,也無回天之力。
亦父亦兄的恩人去世,只留下了“福爾摩沙”、“女孩”、帽子等幾個隱隱約約的線索。
生活失去了支點和重心,萊昂內爾卻不知該如何為弗蘭克報仇。
同僚很快識時務的接下攤子,準備開始新的生活。
然而,萊昂內爾越調查越驚心,越調查越糾結。
他查到的真相,隱約間直指向了全紐約市權力最大的人頭上,而他要面對的,則是整個城市中最黑暗的部分。
與此同時,他心目中弗蘭克的形象也近乎崩塌。
在幾次要麼遭人毒手,要麼直面殺戮之後,萊昂內爾來到了最終謎底的選擇前。
他將會如何做?
是俯首稱臣,還是奮起反抗?
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在影片中尋找答案。
故事內容介紹到這裡。
縱觀全片,最大的亮點,還得是諾頓出神入化的演技。
尤其是對妥瑞氏症病發的表現,抽搐,都與人物當時的心理狀態有關。
當角色感到焦急或煩躁時,會不自覺地大喊“if”。
當角色認為周圍的世界不對勁時,也會一驚一乍的說出對對方真正的評價。
而當角色心情低落,需要安慰時,他就會神經質的不斷用手觸碰他人。
在對於萊昂內爾這個角色的詮釋中,諾頓毫無痕跡的表現了他的“不受控”的感覺。
而在此之下,掩藏著人物的脆弱、糾結。
比如說萊昂內爾將弗蘭克的遺物送回他家的一場戲,病發神經質的喊叫和他說話時的輕言細語便從兩方面表現了人物的真實和隱忍。
在鏡頭轉換上,萊昂內爾回家後,吸了一口煙,後仰著倒在床上。
沉入水裡的畫面表現,也從幾個層面分別表現了人物的心情、事件的深度,和幕後大反派的引出。
此外,電影黑色老派的氣質也少有且特殊。
即使電影前半部分的節奏過於瑣碎繁複,難免勸退。
但電影老派古樸的畫風,搭配或婉轉或輕盈或激盪的爵士樂的特殊觀感,卻讓人忍不住繼續看下去。
在對《布魯克林祕案》的評價中,很多人都會將它與去年在奧斯卡上獲獎的《小丑》相比較。
兩者同樣是黑色主題,主角同樣患有自己難以控制的奇怪病症,甚至電影節上映日期都只相差一日。
而兩部電影的主題,也在某種程度上有很高的相似性。
一個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布魯克林,一個是罪惡之城哥譚;
一個是妥瑞氏症,一個是不受控的大笑;
一個形象轟塌的是亦父亦兄的弗蘭克,一個形象轟塌的是誤以為生父的名人。
但相對《小丑》對於抽象社會具象化的批判,欺負人的路人,出賣自己的同事,嘲笑自己的主持人......《布魯克林祕案》則更為具體和實際。
他以對五十年代美國的刻畫,在各種方面都對映現代美國病症。
權力腐敗、利益壟斷、種族歧視、階級矛盾......看完難免給人與現實相對應的弔詭的既視感。
總之,作為一部打磨二十年之久的電影,《布魯克林祕案》雖然的確存在敘事節奏的瑕疵,但仍是一部不容錯過的獨特電影。
以影視觀現實,以古時觀今日,難免不讓人想起那句老話: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