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十年籌備、四年制作,亞洲首部全程用IMAX攝像機拍攝的電影,三十五位明星參演,包括七位影帝和三位影后。是的,它就是《八佰》,它終於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來了!

了解這部電影拍攝背景的人都知道,它能上映非常不容易。因為各種原因,定檔又撤檔,幾經刪減後,由160分鐘版本又刪減到147分鐘,在此期間還經歷了疫情帶給影視業的寒冬。此刻《八佰》的上映,不僅是要表達電影內在的“復我河山”的內容,也帶著“復仇電影院”的快感。是告別電影院天180多天後,終於迎來了震撼人心的大片的酣爽。

那麼,《八佰》好看嗎?視覺上很好看,但內容的呈現跟我的預期還是有所差距,可能是我前期寄予的希望太大,電影質感上的瑕疵卻頗多。但這依然不影響我對它“是近年來最好看的中中國產戰爭片”的評判。目前豆瓣評分7.8,也算比較客觀。

該片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一仗敵我懸殊,是一段必定失敗的抵抗,是負隅頑抗也依然毫無希望改變的悲壯。不吹不黑,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部電影。

還原真實的戰爭場景和人物性格,將血肉還給了人

我要肯定電影對戰爭場景營造的真實感。這不得不提劇組的用心。

為了還原時代質感,劇組建起佔地200畝、擁有68棟建築的實景,人工挖造200米長的蘇州河,點亮700塊霓虹燈強化上海的摩登,並對兩岸建築進行1:1實景搭建。400多名演員在開拍前統一進行7個月的軍事訓練,每個人都完成了從“演員”到“軍人”的蛻變。

兩軍激戰的時候,日軍子彈快速又密集地向倉庫內掃射,匆忙中有人躲避有人逃跑有人反擊,場景慌亂但場面排程卻穩中有序,戰爭的不確定性和緊張感隨著鏡頭的走位呼之欲出,讓人立刻身臨其境,彷彿也置身於槍林彈雨之中。不像有的抗日神劇,幾百發子彈齊發卻一彈都射不中主人公。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姜武飾演的瓜慫老鐵,剛離開遮擋物去拽戰友的身體就被快速射來的子彈打中,彈殼擦著臉頰就將他腮幫“穿膛”。這種猝不及防的節奏,極大的還原了戰場的殘酷,立刻給觀眾很強烈的代入感。

雖然戰爭的刻畫真實入微卻也被網友批評不尊重史實。在此,曉酌君想說,電影永遠是對現實的再創造。如果想看百分百還原的現實,那可以看紀錄片,這不該是電影所承擔的責任。

挑戰了戰爭題材的管虎導演,這次不再玩黑色幽默,卻依然延續以往作品的風格,將著力點集中在小人物上。就如《老炮兒》、《殺生》一樣,本片的主角也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甚至不入流的“小赤佬”。就如片名“八佰”中的“佰”字一樣,加了單人旁意義就不一樣了。表明本片重點強調的不是數量而是承載這個數量的個人,是有血有肉鮮活的生命。這以400當800聲勢的勇氣,蚍蜉撼樹般堅韌的毅力,都體現在這些個體中。這也是電影值得肯定的地方,它敢於拒絕“偉光正”而拍出真實人性背後的怯懦、疲憊、慾望和無奈。

比如,歐豪飾演的端午,只是一個想來看看大上海長什麼樣的莊稼漢,他根本不想殺人也沒殺過人,在看到蘇州河南岸的燈紅酒綠、鶯鶯燕燕後,也心生嚮往企圖過河出逃。只是陰差陽錯間被命運裹挾走到這個地步,除了拿起槍炮“就是幹”,還能怎樣呢?隨著劇情的推進,在和李晨飾演的山東兵的相處中,才漸漸轉變意識成為勇敢的熱血漢子。

而張譯飾演的老算盤,自始至終都是個極其精明的老會計。只會打算盤從來沒開過槍,一心只想著苟活立命,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過自己的小日子。他沒有大是大非的民族情感,只想偏安一隅活到善終。這樣的人沒有被“教化”成一個在短短4天內就能勇於犧牲的戰士,而是無時無刻不在找機會想著逃跑。不得不再一次誇讚張譯的演技,以凌亂長髮戴著眼鏡出場的他,半天都沒讓我看出這個演員是誰。在這個慫包又雞賊的人物身上,完全看不到張譯以往塑造的其他軍人的影子。一個好的演員,真的要靠作品說話,張譯做到了。

還有王千源飾演的老兵羊拐,雖然已經是個兵油子,經歷了太多次大小戰役已身心疲憊,萬念俱灰。但在最後關頭,喚醒了內心的軍人血性。護旗那場戲,讓人看得熱淚盈眶。

姜武飾演的老鐵,一開始是個瓜慫,能躲就躲能藏就藏,也是個高大的壯漢卻膽小如鼠,總被羊拐嘲笑。直到影片後面才展現出一個老兵的擔當。

這些人都不是單一頂著“八百壯士”標籤的“批量化軍人”,而是有私心有性格的生動的人。能夠迴歸人的本真, 是將戰爭片拍好的第一步。沒有天生就無所畏懼的戰士,都是國之將亡下無可奈何做出的選擇。

影片刻畫重點不足,部分橋段過於煽情和渲染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人物雖然都有自己的性格,卻每一個都表現的淺嘗輒止。導演企圖展示出了一幅人性的群像,卻沒有重點的描繪。看到一半,我彷彿感覺在看戰場版的《建國大業》,明星們悉數登場,卻又一閃而過。

有些表現軍人英勇的橋段也顯得過於煽情。比如,全片最讓人動容的一幕,戰士們為了不讓有鋼板掩護的日軍炸燬倉庫西牆,在子彈打不透的情況下,一個接一個充當人體炸彈跳入日軍與其同歸於盡的場景,明顯是刻意打造的賺取眼淚的橋段。

還有那場規模浩大又正式的升旗儀式,與河對岸民眾營造出的愛國熱情遙相呼應,震撼人心的氛圍是營造出了卻也都有些用力過猛,明顯進入催淚環節。

劇情不夠連貫 虎頭蛇尾對戰爭的反思不夠深入

端午之前和山東兵聊天時說自己和弟弟小湖北只是為了來看看上海的模樣,以為只是過來打掃打掃戰場。可他犧牲時卻又說不能帶小湖北從上海去英國了,這實在略顯突兀。

還有,辛柏青飾演的記者,一開始還被歐洲人吐槽好像這場戰爭與他無關似的,之後他又深入倉庫去做戰地報道,並有些微妙的性格轉變。這個人物是充當一個記錄者的身份,也明顯有著複雜性,卻沒有交代他的背景與轉變。這都讓劇情有些“愣頭愣腦”。

當然最被詬病的還是影片的結尾,部隊撤離隨著音樂的激昂營造出全片的高潮,卻突然戛然而止。我們看不到留下的那些散兵遊勇組成的敢死隊是如何捨身取義,殺身成仁的,這著實有些遺憾與倉促。對戰爭的反思永遠體現在戰爭本身之中,可電影只是淺顯將戰爭的“表皮”表現出來,卻沒有對“內裡”進行深入闡述。看完後,我們會哭會激動,也會吐槽會抱怨,但我們也都很快就會遺忘。就像這段歷史一樣,已經被遺忘太久了。而對戰爭的反思呢?卻不太有感受。電影留給我們用來反思的留白,太少了。

其實,這場守衛戰的開始就是一場荒誕的表演。是國軍做給國際社會看的, 以期能得到同情與援助。就像電影中黃曉明飾演的國軍特派員所說“所有的戰爭背後都是政治”。

這場堅守,被河對岸的同胞圍觀、被各國記者和大使圍觀,彷彿就是一場大型的“抗戰直播”。這種荒唐與倉庫中士兵的堅守本應形成一種對立的黑色幽默,卻沒有被電影著重表現出。

已經聽過無數次“好的戰爭片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反戰”這句話了,可我們的戰爭片能帶給人們反戰哲思的不多,正如那些已經煙消雲散的歷史事件,依然在記憶中泛著不滅光輝的已經不多了。除了歷史試卷上那些用分數標出的標準答案外,我們對歷史所知的真的太少了。

縱然,這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也值得你去電影院親自感受一下,去感知戰爭的血腥與殘暴,去觸控那份灰塵下的歷史圖畫,眾生百態,聽聽裡面的人都怎麼說,讓我們銘記住當年為喚醒中國人愛國情懷的這400多人,珍惜現在的和平時代努力活著,他們的犧牲就沒有白費。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有一種舞臺裝叫黃聖依的褲子,明明穿的有,看著卻好像沒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