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管虎導演的《八佰》正在上映,票房表現相當不錯。

但是這部電影的爭議,可以說是如此之大。

一方面是支援《八佰》的網友,談到這部電影就“感動,流淚不止,熱血沸騰”等。

這是電影又不是紀錄片,肯定有藝術化的打造。

反正你不支援這部電影就是冷血,就是不愛國就是沒有感情。

一方面,那些不支援《八佰》的觀眾,堅持認為這部電影硬傷很大。

首先單獨從電影的角度看,電影的後半段也非常拉胯。

如果結合歷史來看,那這部電影更是處處都是毛病了。

一個電影一半內容都拉胯,能是什麼好的電影?

《八佰》背後的中中國產戰爭片

因為這部電影現在兩方吵個不休,誰都不能佔上風。

如果要我個人評價呢?

我們從戰爭片的角度看,它確實很難形容。

這個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1、單獨作為電影來講,它後半段邏輯確實整段垮掉。

不管怎麼說,前面鋪墊那麼多情緒上行,結尾來段大撤退被打靶子確實太奇怪。

這個時候,肯定會有人說歷史上“八佰戰士”撤退過後,最後在租界的下場本來就不好,導演這麼拍是隱喻之類。

但是問題也就來了,支援的觀眾前面不是你們說不要談歷史嗎?

所以,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上來講?

2、如果從戰爭片的角度,整部電影充斥大量對歷史的“臆造”。

這就造成電影邏輯上確實有點奇怪。

所以,不管是從電影角度,還是從戰爭片的角度。

《八佰》確實存在著它的問題,而且還非常嚴重。

這些年國內大導演拍攝的中中國產戰爭片,一直都有點“擰巴”!

它們的擰巴就來自於敘事核心,也就是視角審視上的一種奇怪。

戰爭片的敘事視角,當然是多種多樣的。

哪怕是那種前面發生戰爭,反映背後人民生活狀態的也算戰爭片。

不過,我們從巨集觀層面上看,這兩種敘事視角是戰爭片的主流。

這兩種主流的敘事視角。

2010年後的中中國產戰爭片都拍得不夠好。

前一種如果說是逆歷史潮流,那麼後一種就是敘事”擰巴“。

歷史層面的巨集觀敘事

第一種敘事視角,就是那種巨集觀敘事的戰爭片。

這種戰爭片主要以重大的戰爭事件,政治事件為主。

電影的主角也都是那些重要的歷史人物,電影敘事就是非常巨集觀的敘述,表達革命精神與戰爭狀態。

這種電影在早期是非常盛行的,各個國家都有拍攝。

如果說到中國巨集觀敘事的戰爭片的話。

我們最能被擺上神壇的戰爭片,肯定是90年代的《大決戰》三部曲。

近年同類戰爭片(包含政治)的是《大業三部曲》。

2019年也有這樣一部戰爭片,名字叫做《決勝時刻》。

這些電影從巨集觀敘事戰爭片的角度上分析。

它們的缺點非常的明顯。

我個人認為大概有兩個重要的問題。

一是戰爭片的影視工業層面的。

這個都不需要用好萊塢戰爭片《決戰中途島》《1917》等為例。

哪怕是現在正在上映中中國產戰爭片《八佰》。

這些戰爭片對於影視工業,都有著較大的突破。

但是,那種巨集觀敘事的中中國產戰爭片,製作水平真的不太好。

《決勝時刻》也就比戰爭劇強點,放到戰爭電影當中像二流水平。

《大業三部曲》因為講述的故事太多,整部電影沒有什麼主要戰爭需要表現。

它就導致戰爭場面有點走馬觀花的意思,拍得還行但沒啥突破。

多提一句:這個影視工業沒突破是是方方面面的,除了什麼特效水平。現在絕大多數戰爭片,服化道真的太乾淨了。

二是敘事視角太散太雜,就像梳理了一遍歷史。

這種戰爭片出現的角色都過於的偉光正,過於的巨集觀敘事。

它就很難看到個人在大時代裡的悲苦,歷史環境下的浮沉。

最終導致主要角色有點浮於表面了(也很難巔峰),同時沒有特定的戰爭場面與歷史事件。

最終就感覺劇情和戰爭場面,有點像是流水賬。

《大業三部曲》因為明星太多了,這種敘事“流水賬”的感覺尤為明顯。

這個本身並不致命,致命的是無法趕超以前同類戰爭片。

2019年美國的《決戰中途島》,它的敘事也有這意思。

2000年過後,全世界這種巨集觀敘事的歷史類戰爭片,多多少少都有這種問題。

歷史下的個人敘事

這種戰爭片大概又能分成兩種。

1、戰爭下的普通人,他們被捲入了戰爭

早期這類中中國產戰爭片的巔峰,我個人始終認為是馮小寧的“戰爭三部曲”。

《紅河谷》《紫日》《黃河絕戀》。

這三部戰爭片非常經典,同時將戰爭的殘酷,可以說展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紫日》這部無比經典的戰爭片。

男主角展現了中國農民的聰明,樸實和仁義的文化精神。

單純而又堅韌的俄羅斯女兵,外表呆萌可憐,內心狡詐多變,實際上又非常無辜的日本女孩秋葉子。

馮小寧的戰爭三部曲,包括姜文的《鬼子來了》,都是反映普通人的經典戰爭片。

2010年過後,同類中中國產戰爭片是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

2、戰爭裡面的戰士

這種戰爭片主角基本就是戰士,或者是不那麼高階的將領為主。

通過對於他們的塑造,用來表達戰爭的殘酷,大歷史事件小人物命運的悲哀等。

同時這種戰爭片也會有普通人,但是他們的通常是從普通人成長為英雄,亦或者因為戰爭導致命運波折。

如果說以前的戰爭片,巨集觀敘事還多。

2000年過後的戰爭片,則基本都是這類戰爭片了。

國內大導演拍攝的幾部戰爭片,同樣都是這種敘事視角為主。

馮小剛的《集結號》,陸川的《南京南京》,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

以及現在管虎導演的《八佰》。

這類戰爭片影視工業技術方面便不做分析了。

這裡我們將國外戰爭片,與國內同類戰爭片做個比較。

你就會明白,這些中中國產戰爭片為何爭議不斷了。

中中國產戰爭片的“擰巴”

這類中中國產戰爭片為何很擰巴,我們從同樣的國外戰爭片比較便明白了。

1、歐美戰爭片

歐美拍攝戰爭片內敘事視角,始終是宣傳自己意識形態的那一套。

因為蘇聯已經解體了,原本歷史扛住德國主力的是蘇聯,現在歐美宣傳功勞快要完全屬於他們了。

這種內在的宣傳,主要就體現敘事核心的表現手法上。

歐美戰爭片最愛做的一套,那就是明明很多時候是他們發動的戰爭。結果卻披著反思戰爭,表現戰爭殘酷的敘事。

如《拯救大兵瑞恩》小隊任務是拯救一名美國家庭的獨子,不能讓這個家庭絕後。

如《血戰鋼鋸嶺》裡主角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厭惡戰爭,只是儘自己信仰救人性命。

《狂怒》這種“主旋律”電影,差不多更是如此。

美國拍出來的戰爭片,其思想的表達方式。

再配合全世界一流的電影工業,非常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要求。

歐美戰爭片很少有站到德國法西斯,亦或者其它外中國人的視角來審視歐美這場二戰戰爭的。

其中也有真的反映士兵和普通人因為戰爭,心態崩了的電影。

2010年過後,這種“深度思考”的戰爭片在歐美也是少數。

至少,2010年過後沒怎麼出出《辛德拉名單》《鋼琴家》這樣的戰爭片了。

二戰時期的歐美戰爭片還好一些,因為當時戰爭形勢混亂。歐洲國家反抗“法西斯”的戰役,美國參戰等等。

這個終究算是名正言順的正義之師。

(近年已經開始抹殺蘇聯歷史功績,開始混淆歷史黑白了)

最無恥的莫過於後來的很多戰爭片。

明明是美國入侵他國,他們卻能拍成自己去解救別人。整出敵人一副窮凶極惡,自己反戰態度的表達方式。

不管如何,歐美戰爭片敘事視角,有著濃烈的西方意識形態的味道。

你看《血戰鋼鋸嶺》男主角信仰有過動搖嗎?

就差給你打出讓外中國人跟著信教的話了。

你看《狂怒》主角們打德國法西斯的精神有過背叛麼?

完全沒有好吧,非常非常的主旋律。

更不用提,像這些中中國產戰爭片一樣了。

2、中中國產戰爭片敘事視角是真的擰巴

一直在說中中國產戰爭片敘事擰巴,到底擰巴在哪裡呢?

它就是在敘事視角的落腳點上,都不是還不還原歷史的事,而是經常落到奇怪的視角審視上面。

之前說過,中國拍攝巨集觀敘事的戰爭片較多。

這些電影反映的是重要歷史人物,從國家層面、民族層面、歷史層面的問題。

這個本來沒有什麼不妥,但缺少那種以小見大,以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對映反思戰爭的思考。

不過,這類優秀中中國產戰爭劇有不少。

比如《戰長沙》中長沙大火背後的一個普通家庭。

比如《我的團長我的團》的遠征軍部隊等等。

同樣戰爭電影為何總有爭議?

原因就是前面說的敘事視角,中中國產戰爭劇出發點還是以中人人,中國家庭,中國戰士為主。

但不知為何,2010年後的中國戰爭片總愛以外中國人審視為主。

《集結號》就是以中中國人的視角來審視。

那些不喜歡這部電影的觀眾,頂多罵它屁股有點歪,因為歷史上我軍沒有這種哄騙的傳統。

相反,這種上級哄騙下級當炮灰自己跑路,一向是對面的傳統。

但它好歹是中中國人自己的視角,所以罵的人終究是少數。

但是其它同類戰爭片,中國導演不知為何總愛用外中國人來審視。

陸川導演的《南京南京》,其中一大主角就是日本人視角。

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則又以貝爾飾演的洋人牧師為視角,同時還存在拯救中國女學生的行為。

這部管虎的《八佰》,雖然前半段塑造大量的普通人。從小湖北和歐豪的視角,展開塑造了大量四行倉庫的士兵。

但這些角色的視角,最終帶入的是對岸租界帝國主義列強看戲狀態。

這就有點奇怪了,明明是中國自己的戰爭片,即使當初中國打得非常的壓抑。

但歷史上中國兩黨打出的正面戰役,數量其實並不少。

這些中國大導演拍自己的戰爭片,為何總愛帶著”外中國人審視這場中國戰爭“的視角的味道。

有時候,我們真的想不明白為什麼。

尾聲

《八佰》的爭議與這些年國內戰爭片相同。

這些中中國產戰爭片在當前這個講究個人意識,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崛起的年輕觀眾當中,導致了一種觀念的古怪。

先不管符不符合歷史,很多電影爭議就是敘事視角的古怪。

導演到底是要表達歷史上國軍將士的悲慘,那直接照歷史真相拍就行了。

如果要表達我軍背後游擊戰的偉大,同樣的照著直拍也就行了。

但是國內大導演拍戰爭片,總愛帶著外中國人審視,同時刻意反思民族性,歷史性的一些做法。

表達觀念又多,有時還很龐雜。

它能不糾結,能不擰巴和奇怪麼。

最後,前兩年有部反映國軍戰爭片叫《捍衛者》。

我個人覺得這部電影雖然很窮,但是就拍得非常的不錯。

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下面反映,敘事視角沒有這麼的糾結。

最新評論
  • 1 #

    你哪知道上映之前哪些人審片的要求怎麼剪?!

  • 2 #

    不來了特派員告訴了謝團長實情了嗎?民眾知道後,多方關係要求讓英雄撤退不做無謂犧牲,迫於輿論壓力,上邊下了命令讓他們撤退。

  • 3 #

    現代導演就是心術不正,總想夾帶私貨,又怕自己忽悠不住,便扛出國際視角來壓倉。明明是歌頌中國軍人奮戰的片子,他們愣要搗鼓出一些反思,深思,沉思,說白了就是不老老實實講故事,總想靠自己那不知哪兒攢來的怪思想得獎。

  • 4 #

    如果集結號的主題拿給八佰,就深刻了

  • 5 #

    確實,感覺中國導演好像普遍不太會拍戰爭片的樣子,很多看完確實有種說不上來的感覺,就是你文中表達的那種擰巴的感覺。有些明明是中中國人自己的故事和歷史,非要弄個老外進來摻和一把…再一個,感覺有些電影,看完之後不知道帶樣想要重點表達的是什麼,而且沒有那種能夠穿起整個劇情脈絡的鏡頭組。好的例子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看完之後,過很久,都會很清楚故事脈絡,劇情簡單是一方面,同時因為一些鏡頭印象太深刻,比如搶灘登陸那段,半路上隊友肚子中槍死掉那段,最後手槍打坦克那段,就感覺看完很難忘掉。集結號我也看,還是去電影院看,看完也覺得很好看,但是現在讓我回想,基本一個鏡頭都想不起來了。。

  • 6 #

    只想看打仗爽片的人認為後半段拉垮,而看懂電影真正本意的人才知道後半段的意義:戰士們的犧牲最大的價值不是讓你哭,而是喚起民眾的覺醒!後半段著墨最多的也就是民眾的覺醒!我們的民族病了,靠我們這400多人是扛不住的,只有靠身後的這四萬萬人來抗,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

  • 7 #

    文章說的太對了。這幾年的導演拍抗戰片,總是以一個奇怪的角度,老是把怕死的想逃跑的作為一個線索,然後在戰爭中昇華認識。當年全國抗戰情緒高昂,主體應該是積極主動去抗日的,怎麼淨是些老算盤之類的人物作為重要配角。而且據我所知,除了成建制上前線的部隊,那些補充兵都是挑選的有抗戰熱情,軍事能力相對出色的士兵去前線補充的,怎麼電影裡淨是些想逃跑回家的

  • 8 #

    只要是能站在那裡不懼犧牲和侵華日軍面對面的對峙,為抗日戰爭做過貢獻,這種精神就是可敬英雄!至於過程如何不重要!

  • 9 #

    中中國產戰爭片,只有當年拍的那些老片子才是經典。內容簡單真實,不拖拖拉拉扭扭捏捏,不用為了追求票房而搞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大場面都是出動部隊,劇情都是參考真實資料,不會瞎改編。除了畫面品質差一點,其他方面都是經典。

  • 10 #

    中國這類片子大多煽情過了,而對於整個故事的細節和邏輯性的東西不去仔細推敲,影視作品不可能沒有bug但是一些太過明顯的邏輯錯誤就不是失誤而是錯誤了。也許是對八佰期待太高的緣故。導演想表現的很多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他一樣都沒有合理用影片展現出來。就像寫作文,其實心裡想了很多東西但是無法組織語言去表述出來

  • 11 #

    我也感覺八佰不怎麼樣,還是捍衛者好看

  • 12 #

    拍租借那些,外中國人角度只是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更多刻畫的是租界內中國人的眾生相,從部分人冷漠,看熱鬧到大部分人熱血,呼喊,支援對面國軍,突出喚醒國民民族血性這主題,我感覺非常好

  • 13 #

    要顧及國際關係、要尊重歷史事實、又要追求商業價值,導演 處理起來挺難的

  • 14 #

    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句話沒聽過?說邏輯不行的邏輯怪是少部分人吧票房已經夠打臉了你要有本事找一部完美的電影我看看,不知道為什麼中中國產電影出一部可一觀的就各種苛求!我就想問你們平時工作生活都是完美的嗎?

  • 15 #

    情節有些散,但一部片能激起大部分人的愛國情懷,能讓人再返回來看看歷史,就算是成功的

  • 16 #

    動用國家力量拍的電影,大決戰系列裡,,我們的戰士手裡,竟然提前多少年就裝備上了仿AK-47的56式突擊步槍

  • 17 #

    不了解戰爭的導演,主題不是英雄而是愛情,不擰巴才怪

  • 18 #

    真的從綁手榴彈跳樓開始就不想看了,到護旗時就忍不住思考了,為啥一個好片子能拍成這樣!最後撤退時的片段都想笑了!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知名導演患癌去世!他患的“癌”有3大預警訊號,早知道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