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最近管虎拍的的電影《八佰》熱映,隨之而來的是對於電影的熱議。

為什麼要熱議呢?因為形成了兩大陣營。

一方認為電影拍得好,感覺很真實,製作精良,刻畫人物很成功,真實再現了國民黨軍隊的抗戰。

另一方認為電影拍得不好,拍得不好的地方正是在於不真實。

那麼這兩種觀點到底應該怎麼看待呢?我們先來聊聊電影中管虎電影之外的《八佰》吧。

管虎的《八佰》取材於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注意我這裡說的是取材。故事的背景是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軍隊在上海同日軍進行會戰,這就是淞滬會戰。雖然國軍的人數遠遠多於日軍,國軍70萬,日軍30萬,但是在日軍強大的攻勢面前,國軍慘敗,不得不撤離上海。

但是,蔣介石又心有不甘,因為上海當時的國民產值佔整個民國政府的一半。於是蔣介石讓孫元良留一個師在上海象徵性地抵抗一下,一方面掩護大部隊撤退,一方面讓國際社會能夠干預一下,制止日本的侵略。

所以,從一開始,蔣介石就沒有想要誓死保衛上海,只是為了向國際社會展示一下中國軍人的頑強抵抗,以及日軍是如何地殘暴凶狠,以此博得國際社會的同情。

既然蔣介石的算盤是這麼打的,那麼孫元良就按照這個算盤打下去了。既然敗局已定,既然是表演,那沒必要留這麼多人守,於是留一個師變成了留一個團,最後留了一個營420來人,對外號稱八佰。

謝晉元作為一個軍人,從一開始就下定了以死報國的決心,他根本沒有想到自己在蔣介石的棋局中只是一個表演賽的指揮官。

所以,簡單說來,四行倉庫保衛戰的背景就是蔣介石想導一齣戲給國際看,但謝晉元沒有把自己當做演員,謝晉元是玩真的。

來說說為什麼選擇在四行倉庫這裡。

四行倉庫是當時四大銀行倉庫所在地,這裡的防禦相對比較堅固,而且位於蘇州河的北岸,也算是易守難攻,更重要的是旁邊就是租界,這樣讓日軍打起來投鼠忌器,以免動用大型火力誤傷了租界的人,因為當時日本並未向英法宣戰。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裡可以讓租界裡的人看到。

於是,在這種背景下,四行倉庫保衛戰打響了。

如果你拍的電影的故事內容本身是虛構的,那麼你怎麼拍都有你的說辭,解釋權在導演和編劇的手裡。

但是,如果你拍的電影是有歷史事實的,那麼應該尊重歷史,而不應該篡改歷史,即使是電影,也應該尊重事實,而不是虛構事實。

從這個角度來說,管虎的《八佰》反映了四行倉庫保衛戰,但是不是全部都是真實的,那麼哪些不真實呢?我們來盤點一下吧。

這些不真實是硬的和軟的都有,我們就混在一起說吧。

槍殺日軍俘虜不真實

當時淞滬大會戰,國軍損失慘重,日軍處於攻勢,國軍處於守勢,守勢一方要抓獲攻勢的一方的俘虜其實相當困難,而史實資料沒有記載過淞滬會戰中抓獲過1個日本兵,所以根本不存在槍殺日軍俘虜這樣的橋段。

那麼管虎為什麼要這麼拍呢?因為為了他的敘事邏輯。

影片一開始就講了國軍敗退,敗兵、逃兵和兵痞很多,所以路上臨時抓了一些新兵進來,這些新兵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如果你要把這些新兵拍得很英勇善戰,那麼就會讓觀眾覺得扯,所以這裡就安排了讓新兵槍殺日軍俘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觀眾相信這些新兵因為經歷了這樣的殺人考驗之後,後面才變得這麼英勇。

但實際上,管虎把當時的小人物拍得用力過猛。為什麼這麼說呢?

當時國軍的士兵大多數是抓壯丁入伍的,他們本身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沒有什麼文化。唯一讓他們能留在部隊裡的理由就是當兵可以吃糧,這是他們比那些破產的農民稍微好一點的地方,還不至於被餓死。但是,你要說他們多麼有思想,那基本上就有點扯了。

當時的民國時代,底層人的生活其實很苦,解放前平均壽命才30多歲,經常受各種欺凌,很多時候他們都是麻木的狀態,因為這種生活跟死沒什麼區別,現在很多人以為的民國繁榮,那不過是上層人所享受的生活,是極少數人,大多數人經常處於飢寒交迫之中。所以,你說要在戰爭中表現出這些新兵多麼有思想,多麼有血有肉,其實並不真實。實際上,長官命令你幹嘛你就得幹嘛,哪有那麼多對人性的思考。

管虎這樣拍,其實是採用西方的拍攝手法,喜歡去挖掘人性深處的東西,通過小人物的視角去反映大的時代背景。這種拍攝手法對於觀眾是喜歡的,因為觀眾容易入戲,都是小人物就容易把自己想象成為劇中人,進而引起共鳴。

但是實際上小人物的視角是非常侷限的,他所能看到的視野很窄,不可能看到整個大局,而且他所能看到的,有可能是別人讓他看到的,而他看不到的可能永遠看不到。

管虎這種拍攝手法,適合放在虛構的影片中,但是你要把它放到有歷史記錄的影片中就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前赴後繼跳樓與敵人同歸於盡不真實

陳樹生跳樓與敵人同歸於盡這個事實是有的,但是,個個都前赴後繼跳下去與敵人同歸於盡則不真實。為什麼不真實呢?

當時國軍大部分已撤到蘇州河南岸,但是四行倉庫這個地方並不是日軍追擊撤退國軍的必經之路,所以日軍不會在這裡投入大規模的部隊,也就不存在四行倉庫的守軍要面對30萬的日軍,實際上四行倉庫保衛戰時日軍的兵力還沒有30萬。因此不存在400人對陣30萬人,如果這麼拍,那就是在侮辱觀眾的智商了。

四行倉庫不是戰略要地,日軍沒有必要強攻這裡。如果日軍真要大規模進攻,這裡是根本守不住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這裡能夠抵抗30萬日軍,那麼淞滬大會戰慘敗怎麼解釋?這就不符合真實的歷史了。

實際上,日軍當時主要兵力在北面寶山與國軍廝殺,那裡才是淞滬會戰的主戰場,而那時候日軍投入的兵力還沒有30萬。

之後日軍從華北、臺灣及本土增兵至上海,這時候的兵力才大約30萬人,而國軍投入兵力70萬。

日軍增兵之後突然在上海南面的金山衛登陸,對國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最終國軍70萬不敵日軍30萬,不得不全線大撤退。

所以,在四行倉庫守衛的陳樹生跳樓式與敵人同歸於盡守陣地是真實的,但是個個都這麼幹是不真實的,因為日軍不會這麼大規模的組織進攻。

那麼管虎為什麼要這麼拍呢?可能就是有點強迫煽情吧。

人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下做出的犧牲,往往能打動別人,所以管虎覺得要強化這種感覺。但是,這種煽情脫離了史實,熟悉歷史的人就會覺得很矯情。

肉身護旗不真實

當時激戰之後,日軍未能攻下四行倉庫,為了激勵士氣,同時也是展現中國軍人的精神,四行倉庫準備升起青天白日旗,因為四周都升起了日本的膏藥旗。你不升旗,就代表你淪陷了。

當時四行倉庫沒有青天白日旗,因為謝晉元沒有想過能活下來,也沒有想到還能堅持四天,這才有了想要升旗的想法。

青天白日旗是由楊慧敏送過去的,但是並不是像影片中表現得那麼悲壯,也不是1975年臺灣版的林青霞飾演的楊慧敏從河裡游過來的,她實際上是在英租界的護送下把旗送過去的。

旗幟送過去之後,升旗就可以了,需要這麼多人去用身體護旗嗎?這一點就有點扯了。旗幟只是一個象徵,並不能改變戰爭的結局。

作為黃埔四期的謝晉元將軍,不可能傻到讓士兵白白犧牲,就為了一個虛無而不能改變戰局的象徵,這完全就是在玷汙謝晉元將軍的智商。

我們不禁又要問,那麼管虎為什麼要這麼拍呢?因為在向美國一張經典照片致敬。

什麼經典照片呢?就是下面這張。

這張照片是1945年2月23日,當時正是美國和日本之間的硫磺島戰疫第5天,美軍陸戰隊士兵攻佔硫磺島主峰後,將國旗插上山頂。

因為這個情景比較經典,可能管虎認為國軍也應該有這麼一個情景,這樣才能感覺震撼,也是在向經典致敬。

但實際上,這樣的表現手法和事實不符。

社會小混混送電話線不真實

真實的事實是電話機早就送過去了,並不是開戰之後才送過去的,當時的軍統特務文強早就送過去了,並且送了4部,其中1部還是專供謝晉元使用,因為蔣介石要求要能親自和謝晉元通話。

管虎拍的社會小混混送電話線過去純屬虛構出來的橋段,這個就有點脫離真實的史實了。

那麼我們又要問了,管虎為什麼要這麼拍呢?其實還是跟剛才提到的一樣,因為管虎的世界觀是西方式的。

他認為這部影片應該展現民眾的覺醒,民眾的覺醒是包括社會的小混混也覺醒了,如果連社會的小混混也覺醒了,可以冒著槍林彈雨送電話線過去,那無疑就能很好地表達這個主題。

但是,真實的歷史是沒有這個橋段的。而且,通過這樣的橋段去表現民眾覺醒,其實也不太妥當。

一個社會小混混,平時都是地痞流氓,突然要他立地成佛了,這種轉變實在實太硬了。

如果他喜歡的人被日軍凌辱致死了,他為了報仇,所以可以不要命了去送電話線,這個橋段還能理解。

但是,你給他的人設是看到對岸激戰了幾天,突然他就覺醒了,然後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去送電話線?這個電話線真的很重要嗎?真的能夠拯救國軍嗎?真的能夠改變戰局嗎?

最後為了一個不能改變戰局的電話線死了,感覺有點荒誕,而且還是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撤到英租界的方式不真實

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最終結局讓人感覺有點像是一場鬧劇,蔣介石打表演戰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國際社會並沒有像蔣介石想要那樣去調停,進而制裁日本,最終國際社會的調停不是勸強而是勸弱。不是對日本說,你不能欺負弱者,而是對國民黨說,你打不過就不要打了。撤退到我的碗裡來,不,是撤退到我的租界裡來,我罩著你。

我們今天來看過去這段歷史,感覺很荒唐,在自己的國度裡,自己被欺負了,要別人來給我們調停,然後龜縮在我們劃給別人的地盤裡。

但真實的歷史就是這樣荒唐。

於是,蔣介石命令謝晉元撤退,儘管謝晉元抱定了戰死沙場的決心,守衛四行倉庫的士兵的遺書都寫好了,寧願戰死也不願當縮頭烏龜,但是軍令不可違抗。

這是史實,但是為什麼說不真實呢?

不真實在於撤退的方式不真實,真實的撤退並不是像影片拍攝的那樣悲壯,被日軍當靶子打。如果是這樣撤退的話,那麼幾乎會全軍覆沒。真要是這麼撤退的話,那真有點玷汙了謝晉元將軍的英名。

真實的歷史是謝晉元的部隊在英租界掩護下撤退到了英租界,並沒有那麼慘重的傷亡,守四行倉庫時420來人,撤出四行倉庫時370來人。

但是很不幸,他們進入英租界就被繳械了,在這裡他們相當於被軟禁了起來。

儘管如此,這支孤軍在謝晉元的帶領下,依然保持著中國軍人的精神,每天堅持訓練,向外界展現中國軍人不屈服不懈怠的精神,一直到謝晉元將軍被汪偽政府的叛徒刺殺。

最後,二戰爆發,日本對英法宣戰。

沒有了英租界的庇護,這支參加四行保衛戰的士兵被日軍拉去做苦力,有的甚至慘死在東南亞,最終活下來的寥寥無幾。日軍就是想用這種方式來摧殘這些參加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士兵,以此磨滅中中國人的鬥志。

最後我們再來聊點管虎想要表達的主題吧。

真實歷史卻表達了荒誕的主題

有記者採訪管虎時問到管虎想要表達什麼樣的主題,管虎說想要表達士兵的覺醒和民眾的覺醒,所以影片中那些新兵最終蛻變成了英雄,河對岸的民眾也加入到了抗戰的鬥爭中來。

但是,電影裡呈現出來的是一條河相隔的兩個不同世界。

首先是這個場景本身就有點荒誕性。河的北岸是血腥戰場,河的南岸是十里洋場。河的北岸是孤軍奮戰,河的南岸是民眾圍觀,這本身就是一個比較荒誕的場景。

其次是這個場景中的人的荒誕性。河兩岸的人其實是不融合的兩類人,河的北岸其實是河的南岸人眼裡的底層“鄉下人”,河的南岸其實是河的北岸人眼裡的上層“貴族”,這兩個不同階級的人突然之間建立起了生死相依的聯絡,這本身也是挺荒誕的。

國軍中的士兵不是我們今天的人民子弟兵,我們今天的人民子弟兵來自人民,所以他們才會為了人民而捨身忘死,無論在地震還是洪水面前,那都是為了保衛人民。

而國軍的士兵跟上層的“貴族”之間沒有半毛錢的聯絡,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做的一切是在保衛這些“貴族”,他們只不過是奉命行事。而上層“貴族”對他們也不會視為血濃於水,在他們的眼裡,這些人更像是他們這些納稅人請的僱傭兵。

所以,管虎要想在這部影片裡表達這樣的主題,感覺有點矯情,這部影片承載不了這樣的主題,因為士兵和民眾的覺醒並不是國民政府完成的,這是我們的黨完成的。

沒有訪問謝晉元后人

管虎導演在拍這部電影時訪問了孫元良的後人秦漢,孫元良的後人為什麼叫秦漢呢?

其實秦漢的本名叫孫祥鍾,他是孫元良的兒子,之所以叫秦漢,那是他的藝名,秦漢曾經是瓊瑤劇的經典男主角。

現在回到《八佰》這部電影上來,歷史上的孫元良被稱為“飛將軍”,這個“飛將軍”和西漢的李廣“飛將軍”不可同日而語,李廣是打仗厲害,匈奴畏服,所以稱為“飛將軍”。但是,孫元良被稱為“飛將軍”,那是因為跑得快,所以孫元良其實就是一個逃跑將軍,沒什麼好說的。

但是,管虎拍這個《八佰》時,沒有去訪問謝晉元的後人,卻訪問了謝晉元當年的上級孫元良的後人,這就讓人有點匪夷所思了。難道孫元良的後人比謝晉元的後人更了解四行保衛戰了?單從拍攝電影這一點上來說,訪問孫元良的後人並不合適,至於管虎為什麼要訪問孫元良的後人,而沒有訪問謝晉元的後人,背後還有什麼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最後說一句,謝晉元將軍指揮的四行倉庫保衛戰,雖然不能扭轉戰局,但是,他們沒有屈服,誓死抗戰,這一點值得我們敬他為英雄。

最新評論
  • 1 #

    你可以去看紀錄片或去圖書館看資料,電影不適合你看

  • 2 #

    按照作者反駁的觀點去拍電影的話,估計不僅這戲沒看頭,投資者也不會投,還不如找央視製作幾集紀錄片。

  • 3 #

    作者寫的不錯 用心了

  • 4 #

    (八佰)不是神劇!那些噴八佰的都不是中中國人

  • 5 #

    凡是國軍抗戰電影能上影都不會是神劇,都值得一看

  • 6 #

    拍的真實,拍好電影當然得有藝術加工,拍的很成功,支援!看的也感動!!

  • 7 #

    實際淞滬會戰比電影慘烈,我不知道什麼是神劇???

  • 8 #

    電影是藝術,怎麼可能百分百都是真實的,又不是紀錄片

  • 9 #

    電影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這個又不是紀錄片。堅決支援八佰。

  • 10 #

    和日本能和解,電影怎成國軍神劇。思維有點亂。要不你來一個瞧瞧。

  • 11 #

    我全信!這就是真正的中中國人!

  • 12 #

    如果換一個高水平的導演,同樣的條件會拍得更好。導演功力不足,沒辦法。

  • 13 #

    劇情完全脫離歷史的。

  • 14 #

    文章有點長,沒看完,你不懂電影,電影需要賺錢的,按你的想法,沒人看這部電影。

  • 15 #

    怎麼不拍衡陽保衛戰呢

  • 16 #

    家和萬事興,管虎和樑靜。

  • 17 #

    作者很用心,點贊!

  • 18 #

    是中中國人的神劇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誰更幸福?謝霆鋒晒月餅疑似拍到王菲,大兒子為張柏芝新店做衛生